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硬核战双141文案

2023-08-08 20:19 作者:比翼苍穹  | 我要投稿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514-521(第七卷开篇)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之一。“洞穴之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理想的城邦具有唯一性,其中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城邦的统治者。

在一个地下的洞穴有一群囚犯从一出生就被捆绑着,头不能动,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他们只能看到正前方洞穴的墙壁和晚上洞内的火光投影在墙壁上的外面世界的影子。

他们看不到光源,也看不到身后的出口。他们以为他们看到的灰色魅影(也就是火光照耀外面世界所产生的影子)就是真实世界,他们以为他们听到的传到洞穴里的回声就是真实世界里的声音,他们根据这些过滤的所见所闻所想也创造了他们的一套学问和理论,并且对他们的认知倍感骄傲,坚信不疑。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柏拉图建议囚犯们开始一个“游戏”,猜测下一个会出现哪个影子。如果其中一个囚犯猜对了,其他人会称赞他聪明,并说他是自然大师。

但如果一个囚犯逃出去了(也有些版本的说法是这个囚犯是被释放的),他沿着亮光慢慢走出去发现外面的世界,会觉得外面的阳光刺眼,也会因为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而开始感到晕眩不安失去方向。但最终他会发现光的源泉是太阳,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也会想回去告诉被捆绑在黑暗洞穴里的同伴,原来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光明的世界。

他回到洞穴里的时候眼睛也会不习惯—因为他已经习惯光明了,他热切地和同伴分享他的见闻,但是同伴因为从来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也不会相信他,会觉得他神经错乱了,羞辱他们的洞穴世界,而会想杀死他。

而关于逃到外面的那个人的结局还有以下几个版本:1、囚徒被解放,被迫起身回头直视火光。顿时,他眼花缭乱,痛苦不堪,根本无法分辨实物。而若他转身回视阴影,阴影却历历在目。因此,他依旧误以为阴影是实物,而实物反而是阴影。

2、有人以武力拖曳着解放的囚徒从洞穴上升到阳光中。对此,他非但不喜出望外,感激涕零,反而痛苦万分,火冒三丈。然后,解放的囚徒站在太阳底下,由于阳光强烈,猛刺双目,他瞬时眼冒金星,头晕目眩,以致眼不能睁,目不能视,分不清南北,分辨不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于是,被缚的囚徒纷纷嘲笑解放的囚徒,直言他离开洞穴一趟再回来后,他的视力反而损坏了。因此,被缚的囚徒认为,离开洞穴,拥抱阳光,纯属多此一举。

3、解放的囚徒在阳光下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起初,他只能分辨实物的阴影。接着,他能够辨别真物在水中的倒影。后来,他能够看清真物本身。于是,他意识到,太阳是四季更替与岁月流逝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渊源。至此,解放的囚徒觉得自己无比幸福,而被缚的囚徒非常可怜。从此,他再也不愿去过洞穴的生活了。

4、出到外面的囚徒,想要回到洞穴,把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告诉给其他囚徒,但是他刚进入黑暗洞穴,黑暗便使他失明了,因为他已经适应了外面的阳光,这种适应让他无法再承受洞穴中的黑暗,而他也意识到他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黑暗的洞穴中,于是他在失明的情况下再次走出了洞穴,以失明的双眼探索外面的真实世界。然而事实是他已经无法探索外面的世界了,因为他已经失眠了,已经无法再看到外面的光了。

这让我想起一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其写的很多书中都有一个类似的版本,内容大概是:我记得父母有时会带我参观三藩市著名的日本茶园。 我当初最幸福的记忆是,蹲在池塘边沉迷于荷花下缓慢游动的鲜艳的鲤鱼。在这些安静的时刻,我自由地让我的想象漫游。 我会问自己傻傻的只有孩子才会问的问题, 如池塘的鲤鱼会如何看它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鲤鱼一生都生活在这浅水池塘中,它们相信它们的 “宇宙”是由浑水和荷花构成的。 它们绝大部分时间在池塘的底部觅食, 它们会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可能存在一个陌生的世界。 我们所处世界的性质超出了它们的理解范围。

有趣的是, 我坐的地方距鲤鱼仅有英寸远的距离,但我与它们却似乎相距甚远。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宇宙,但我们并不会侵犯到彼此的世界,两个不同的宇宙仅被水的表面这个最薄的屏障分开。我曾经想象过,可能鲤鱼中也有鲤鱼“科学家”。 

我想,它们会嘲笑提出在荷花之上存在一个平行世界的任何一条鱼。 对一位鲤鱼“科学家”来说 ,唯一真实的东西是鱼能够看 到或触摸到的东西。这个池塘就是一切。超出这个池塘的看不见的世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我继续假想,如果我将手伸到水里, 从池塘里捞出一条鲤鱼“科学家”会发生什么?在将它放回水里之前, 在我检查它时它会剧烈地扭动。我想,其他鲤鱼会如何看待此事。对它们来说, 这将是一个真正令其不安的事件。它们首先会注意到它们的一位“科学家” 从它们的宇宙消失了,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它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四处寻找,却了无音讯。

 然后,几秒钟后,我将它放回到池塘中,“科学家” 又突然从它们的世界中冒了出来。对其他鲤鱼来说,这真是一个奇迹。这个鲤鱼“科学家”惊魂稍定, 给鲤鱼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故事。它说,“没有任何预兆, 不知怎么我就被举出了宇宙(池塘),被抛到一个神秘的虚空世界, 看见了从未见过的炫目的灯和奇形怪状的物体。

 最奇怪的是抓住我的那个动物一点也不像鱼。 我震惊地发现它没有鳍,更神奇的是,它没有鳍也能运动。 我吃惊地发现我们熟悉的自然规律在这个幽冥世界不再适用。然后, 我突然发现自己又被扔回到我们的宇宙中。”当然,这个超越宇宙之旅是荒诞的,大多数的鲤鱼会将这个 “科学家”的言论当作胡话。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洞穴代表相信知识来自我们在世界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经验证据的人。这个洞穴表明,经验知识的信徒被困在一个误解的“洞穴”中。

影子代表了那些相信经验证据可以确保知识的人的看法。如果你相信你所看到的应该被当作真理,那么你只是看到了真理的影子。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你相信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平民”(与哲学家相区别,算是当时的哲学家对其他不是哲学家的人的嘲讽)。

游戏代表了人们如何相信一个人在了解经验世界时可以成为“大师”。柏拉图在证明这位大师实际上并不知道任何真理,并暗示钦佩这样的人是荒谬的。

这让我想到,在普朗克那个时候,许多物理学家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或者说紫外灾难),而进行了一系列在公式上和理论上的猜测,包括普朗克公式,这些物理学家不断地猜测和试错(是毫无方向的那种),然后普朗克最先“猜”出引入量子化和提出普朗克公式,而普朗克晚年也承认自己只是运气好。当然,普朗克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毋容置疑的。

逃跑的囚犯代表哲学家,他在洞穴之外和感官之外寻求知识。太阳代表哲学真理和知识。他的智力之旅代表了哲学家寻找真理和智慧的旅程。

其他囚犯对越狱者返回的反应代表了人们害怕了解哲学真理,不信任哲学家。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无知的状态,而囚徒走出洞穴的过程则被比喻成通过教育而获得真理的过程。

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履行对城邦的义务,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但是却需要用影像的语言给同伴解释。同时柏拉图表示他犹豫再三才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

柏拉图说认为通往启蒙的道路是痛苦而艰巨的,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分四个阶段。

洞穴中的监禁(想象中的世界)

从枷锁中释放出来(真实的感性世界)

走出洞穴(思想世界)

回去帮助我们的同伴

洞穴寓言使用囚徒被锁在黑暗中的隐喻来解释达到和维持正义和智力精神的困难。

因为囚犯可能会对有人回来并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做出激烈的反应,回到洞穴中不符合一个人的最佳利益。

知识最终是社会的垮台。被拴住的人在阳光下手牵着手,留下毁灭。这是对洞穴寓言的悲观看法。但知识不一定是可怕的。它可以打开全新的世界,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存在。

柏拉图用这个寓言来讨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事物的欺骗性表象。通过它,他鼓励人们专注于思想的抽象领域。

在战双中最开始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出自《理想国》中的内容,后面部分就是在说明逃出洞穴的囚徒在柏拉图看来可能会有的命运

这一段描述的就是逃出洞穴的囚徒在面对洞穴外的阳光时的其中一种反应,就想人类在对周围事物的探索过程中一样,一些人在思想上得到了冲击,冲破了其原本固化的思想,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真理,这些人会痛苦,也会迷茫,当这些人度过这些痛苦与迷茫后,ta便真正地开悟了(在柏拉图那个时期,这种开悟意味着ta成为了哲学家,是能够看到万物真理的人)

在这段中,拉弥亚就是那个逃出去的囚徒,一切哲学的答案,应该就是所谓的真理,而剧情中说拉弥亚看不懂这些问题和答案,有两种可能:1、此时的拉弥亚还处于刚刚出到洞穴之外,即认识到真正的世界,大量且深奥的知识内容冲击着拉弥亚的意识海,在还没有完全将其消化之前,她无法理解深奥的一切的本质是正常的。

2、很久以来,哲学的真理被认为是抽象的,是无法用任何方式去描述其任何特征,甚至无法用任何方式去描述其存在性,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这里与前面相呼应,而且就像刚刚逃出洞穴的囚徒,突然面对阳光和真实的世间万物,囚徒会感到痛苦与迷茫,但是经过一些时间去消化之后,这个囚便逐渐可以理解和接受外面的世界(理解和接受所谓的真理,达到所谓的开悟),此时的拉弥亚也是如此。而这个宇宙的“边际”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洞穴与外界的交界处,随着逐渐向外,阳光越来越亮(也就是思想上的逐渐开悟)

这一段和那个逃出去的囚徒的其中一个结局(第三个结局)相似,囚徒见到了真正的世界后,便不会再想回到原本虚假的洞穴中了,就像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向前,而在整体上都不愿回到相对于现在而落后的时代,这同时也说明了要想通过一个人或一些人让全部人达到思想上的开化的其中一个难度,还说明了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人(逃出洞穴的囚徒)与其他“平民”(洞穴中的囚徒)有着无法被相互理解的鸿沟。

对于为什么是宇宙与星空,而不是晴天太阳当空?,个人认为有一下两种可能:1、对应洞穴之喻中,逃出去的囚徒见到的外面的其中一种情况,因为前面有提到,逃出去的这个囚徒有可能会因为外面的阳光太亮,而导致失明或精神恍惚,而有一个版本就将这个囚徒刚刚出到外面世界的时间改为晚上,夜晚代表这个囚徒从无知到触碰到真理需要一个过渡,而星星代表着囚徒在出到外面后在继续追求真理的路上的方向指示。

2、从原始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最早是源于对星空的仰望,且古人认为自己一直所追求的真理一定在夜晚的星空中的某一处;剧情中说追寻着遥远的宇宙与星辰,应该就是对应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欲和对真理的追求。

首席对拉弥亚说的这段,我认为和前面的《猫的摇篮》中的思想有连接,即追求真理,一种极致的,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的理性,在对这种理性的追求的过程中,会是人类逐渐变得冷漠,人类不应该因为追求这种极端的理性而抛弃自己的感情,同时,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因为洞穴人原理(不是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抱团取暖,并由此生出的感情,既是人类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我们生存与社会的依靠。

所以首席希望拉弥亚在只是单单的追求真理的前提上,再贪心一点,这既像是对刚刚见到阳光的拉弥亚的指引与帮助,更像是希望拉弥亚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拉弥亚在得到真理后的后悔与内疚。

硬核战双141文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