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高胡:与广东音乐




上一期我们探讨了改革高胡背后的故事,
这一期我们将和大家介绍高胡对广东音乐的影响。

尽管高胡诞生至今不过百年,其多元的音乐形象不但能适应多种场合的需要,还促进了“软弓”组合的兴起,这对广东音乐的影响却可谓深远。
最早,广东音乐所用的乐器组合为“硬弓”组合,多以二弦、竹壳提琴、月琴、三弦及喉管等乐器配合而成。这类乐器定弦紧硬、音色洪亮有力,故被人们称为“硬弓”组合。清代早期粤剧常在旷野的露天戏棚演出,戏班流行上演以武打为主、演唱为辅的“提纲戏”。乐队多用嘈杂铿锵的打击乐,以配合表演中的高昂激动情绪,同时配上演唱者高亢的唱腔,以便台下观众听清演出,因此伴奏的旋律乐器若非铿锵雄壮,便无法配合演出,于是当时的粤剧“棚面”多使用音色刚劲有力的“硬弓”组合。

但自20世纪20年代高胡创制以来,以高胡、扬琴、秦琴为核心组成的“软弓”组合逐渐兴起并代替了原先传统的“硬弓”组合。“软弓”组合以高胡为领奏乐器,高胡在“软弓”组合中的角色与“硬弓组合”中的二弦相同,且高胡作用比二弦更为广泛:高胡音色清亮优美,能刚能柔,不论强弱快慢,高胡都能灵活把握。如今,“软弓”组合已在粤乐受众心目中升级为“传统”,高胡更是被誉为粤乐、粤曲、粤剧中的“灵魂所在”。

本期分享到此结束,下一期我们将带您走近粤剧音乐中的高胡。我们下期见,再会!
参考资料:
[1]吴迪:《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91-209页。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6年,第45-54页。
[3]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粤剧唱腔音乐概论(增订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379-381页。
[4]王子慧.:《高胡在岭南传统文化中的蜕变》,《音乐时空》,2016年第4期,第26-27页。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