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高胡:诞生




目前人们公认高胡为吕文成先生改革而成,
但关于改革高胡背后的故事,
可有不少的说法。


20世纪20年代中期,旅居上海的吕文成先生根据江南二胡进行改革制出粤胡。关于吕文成先生改制高胡的动机,有几种说法较为流行:其中一种说法与广州气候有关,吕文成先生到广州演奏,广州地区气候潮湿、雨天较多,吕文成担心其携带的江南二胡蛇皮受潮脱胶,遂临时蒙上较紧的蛇皮,但琴声也因此变得沙而噪。为解决这一问题,吕文成改用两腿夹着琴筒演奏以去掉“沙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吕文成先生曾随启蒙老师司徒梦岩先生学习演奏小提琴,小提琴钢弦所发音色华美,启发了吕文成先生改革二胡的欲望。而提到粤胡发明,就不得不提到司徒梦岩先生。司徒梦岩先生在吕文成先生改制粤胡的过程中,可谓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司徒梦岩先生是首位使用小提琴演奏中国音乐的小提琴音乐家,对小提琴在我国的民族化起到极大影响。吕文成先生曾跟随司徒梦岩先生学习演奏小提琴,二人在交流琴艺、探讨音乐过程中,发现此时粤乐中所用的江南二胡音量小、噪音多,师徒二人深感江南二胡的不足,便开始了现今粤乐主奏乐器高胡的研制。司徒梦岩先生精于小提琴制作,对乐器的制作、用料等都具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经乐器制作师司徒梦岩与乐器演奏家吕文成二人的反复研究,高胡最终成功降世。在由司徒梦岩先生长孙司徒达贤策划及参与编撰的《舰与琴:造船工程师与他的音乐家族》一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司徒梦岩与吕文成二人研制高胡的过程。
本期对高胡诞生历史的回顾到此已告一段落,下一期我们将走近广东音乐中的高胡,我们不见不散!
参考资料:
[1]吴迪:《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91-209页。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6年,第45-54页。
[3]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