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 托福未过百,绩点不给力,我是如何突破短板拿下哥大ME

在说背景前先说这些
这篇申请总结本应该很早就开始动笔的,然而因为毕业设计中各种坑爹的问题而一拖再拖,直到4月底才抽出空来。然而,动笔的时候仔细回想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在申请之初认为难以完成的工作量。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吧,如果一直抬头远眺会觉得目标高不可攀,然而低头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了。
与其他的各种GPA大神、托福gre大神等各路大神相比,我的“基本属性”是相当差的。年级排名倒数比正数快;从进大学就开始与托福搏斗,过了3年却依旧未能达到三位数;GRE则是见好就收,申请时还用的是大二时的成绩。然而我在假期的时候热衷于在家里捣鼓一些感兴趣的项目,花了近万元添置各种机床和仪器设备。甚至洗手间也被改造成暗室用来光刻蚀电路板。这些自制的科研项目给我带来了一些专利以及参与国际会议的经历,在申请时成为了重要的材料。与大多数高分大神的申请之路不同,我的申请相对另类,所以并非是给大多数人的参考。然而,对于与我境遇相似的申请者,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心得可以分享的。
先来看一下我的背景情况:
本科学校及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GPA: 3.23/4.3 (低得可怕吧,如果算核心课还要低一点),排名163/184(像我这样倒数的去申请也算是很奇葩的) 实习:无任何公司实习经历(其实本来通用汽车暑期实习的笔试已过,然而在申请时把表格填漏了部门一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考试:GRE 150+170+3.5(典型的工科生的数据);TOEFL:99(不止一次99,然而始终未能突破三位数大关,最后放弃治疗) 课外活动:近似于无(大一一年在机动学院学生会打杂,各种学PS做海报,大二就退了,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另外参与了一些关于改善校内工友生活状况的活动。)
科研:参与ICMA2015国际会议并演讲,论文被EI检索。 两个实用新型专利。PRP项目设计(下方详解)。
Offer:Columbia ,WUSTL ,Virginia Tech, UW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ster录取
背景及科研补充
科研补充情况如下:
参与ICMA2015国际会议并演讲,论文被EI检索。(按理说参与国际会议且论文被检索的经历很多大牛也有,而且这个国际会议的影响因子也不大,只不过与众不同的是这个项目从最开始的idea到完成prototype完完全全是自己利用3个假期在家里做出来的,所使用的设备全部是家里添置的,而且学院的老师直到我请假去参会前都不知道有这回事。当然,由于作者只有我一人,所以也没有一作二作之分了。)
两个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个是增强版的“热带雨淋”,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内部构造设计,使宿舍六楼用热水洗澡也毫无困难。另一个是国际会议里的原型机的改进版。)
PRP项目里设计了发电用蒸汽轮机的叶片安装误差快速检测装置。(这个的技术含量相对要低一些了,不过从实用性方面来看该装置立刻解决了汽轮机厂检测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从背景资料中可以看到,我的基础条件相当低,年级排名几乎在扫尾(其实与大二的好几门重要课程的失足有很大关系,大三下又选了两门难度较高的课,把好不容易拉高的GPA又拖下去了),所以为了突出自己的实力,必须在科研的方面大量宣传。总而言是就是扬长避短,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选校
在背景一栏说过了,我的基础条件很低,GPA按照4.3的算法也只有3.23。托福99是个很尴尬的分数,以三位数为分界线的学校比比皆是。GRE的分数也是处在一种临界状态。因此在选校的时候没少伤脑袋。
好在我没有那种非某校不去的心态。我之所以去美国读硕士,更多地是想开阔自己的眼界,最好能顺带获得一些工作的经历,至于之后的打算并没有过多考虑(实际上现在考虑也没什么用)。我也明白尽管我经常冒出新的idea,能够在科研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课程学习方面我的效率不够高,这也是我GPA低的原因。
因此,在选校的时候,我谨慎地避开了一些高要求的学校(比如UIUC要求较高的托福分数),然后增加了数量来提高成功率。事实上从事后结果看来,增加数量并不是什么好办法,既浪费钱也浪费时间与精力,比如加州的各个分校最后无一例外的给了rej。其实如果前期关于学校的信息收集足够的话,我还能继续从其中剔除一些选项,结果是我带着庞大的选校名单(23所)走上了申请的不归路~所以说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的,任何信息渠道都要好好利用,我在把我的经历作为反面教材来告诫未来的申请者。
事实上选校的考虑因素太多了,学校的实力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想毕业去工作的话地理位置就更重要了,一些离大企业较近的学校会使就业之路容易不少。在这一方面我其实并不擅长(从那巨大的选校名单就能看出了),所以我也不想多谈,只是收集信息这个工作是必须很早就开始进行的。
CV & PS
关于文书的写作,进入世毕盟的学员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体会。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世毕盟的修改文书的方式是我当初选择世毕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对那些全程自力更生最后还能拿到牛校的大牛而言这是他们必须修炼的基本功,然而向我这种写作苦手就开始考虑去寻找帮助。关于这方面,我觉得除了全程各种邮件带改进版文书附件不停回复回复回复之外,有三点要说一下:
第一,自己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虽然世毕盟的老师会根据申请人的情况来修改文书,但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人来发掘自己看不到的优点,但修改意见是参考性的,真正需要表现什么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否则随波逐流写出来的文书难以表现全部实力。
第二,尽可能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有更高的几率给审阅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基础条件是很大的劣势,但我热衷于探索并取得不少的科研成果,这就是我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歪曲事实。我可以闭口不说,但我不能造假,美国人很看重诚信。
第三,利用一些可利用上的资源。在修改之余,如果有熟悉的学长或者大牛能给与指导,这样的资源一定要利用上。与第一点类似,这些获取的帮助也是参考性的,不要不经思考一味照搬,哪些有用哪些有争议自已心里要有数。我在修改文书的时候联系上了一个学文科的学长,从初中就读外国语学校的这位学长尽管并不了解我的专业知识,但给与了很多语法和表达风格上的帮助,修改之后的文书摆脱了那种枯燥无味的论文风格。 最后说一点,文书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如果想提高申请成功率还得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下功夫。成绩平平再加上毫无特点,文书也无力回天。
申请与选择
如果前期的准备工作按时完成,申请工作会轻松很多。其实整个申请流程并没有什么很难的部分,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繁”。其实大多数学校的申请系统非常相似,除了部分学校会要求额外的文件外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有些学校会要求寄送成绩单的,和小伙伴约好一起寄送会省很多费用。
申请完毕后是漫长的等待。有些学校会回复得很快,比如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我在12月底投出申请,然而在1月19日就收到admit了。有些就很慢,我在4月底仍收到一些学校的回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了。有些学校的deadline比较早,所以在选择之前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旦选定了学校后就可以着手申请I-20以及住宿等事情。考虑到进入5月份后申请签证的人数会显著增加,这些事情还是越早完成越好。
最后总结
申请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而且其中充满着起起落落,所以在申请的时候需要一个好心态,不要太过于强迫自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只是一部分,里面存在着很多的变数,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摆正心态。
我是一个基础条件相对差的申请者,但从结果来说能得到哥大的admit我本人已经非常满意了。在申请中要表现自己的特点与长处(最好是与众不同的长处)。然而对于自己的缺点不能作假,诚信问题比能力上的不足更严重。
在申请中要多认识其他正在申请并乐于分享的小伙伴,有很多时候遇到困难后这些同伴会给与相当多的帮助。互帮互助的精神会在降低申请难度的时候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会收获许多新朋友。
最后,感谢父母在背后的不懈支持,感谢在申请时一同奋战的小伙伴们,最后感谢GGU的coordinator老师和mentor老师,在申请过程中解答了我的许多困惑,是我在申请之路上的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