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tory | "我走过的弯路,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2023-10-20 09:54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本科北京某211专业MSEGPA 3.65T 29 26 18 26 = 99GRE 155+164 3.0三作文章两篇,光催化方向
录取结果:JHU UCI Uconn (MSE PhD)


目标明确,(以为)我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几乎从高考出分的一瞬间起,我就决定了出国读博的道路,在我看来,出国的初衷只是为了做科研的同时,保持舒适的生活。所以在大四前,我的申请目标都是美国前50PhD,在这样的学校出身下,我觉得其实是个非常稳当的定位。
大一学年证明了我没有刷题拿高分的兴趣,所以大二对课程基本处于放养的状态。另一方面,为了尽早弥补我的成绩的(可以预见的)劣势,大二上学期,我加入了大四学长组织的挑战杯的队伍,彼时我天真的以为数据已经足够多了,在队伍里,我主要负责重新分析数据,修正文章的撰写思路,并且做答辩PPT,挑战杯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充分分析过数据,读过文献后,我发现我们的工作深度仍然不够,最终学长学姐各自毕业,文章却未能接收。大二下学期,我进入了本校的研究组跟着师兄搬砖,换到了光解水的方向,进入了上课就睡觉,下课就做实验的工作节奏。一年下来,做了三个实验,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两个,因为实验室的分配原因,挂了三作。大三下学期刚开始,我就进入了脱产复习英语的状态,每天自习研究英语的过程,我感觉还是非常充实和愉快的,收获很多,也做过些中二的事情,给小网站写过写作分析,研究词根词缀,还减肥二十多斤。5月考了第一次GRE,317,我结合往年的申请情况,自认为这个节奏后来可以考到GRE 325 T100。可以申到前50,比如Uconn这样的,可以说,我看见了我的星辰大海。


盲目乐观,(竟然)申请输在起跑线

本应稳稳当当的继续申请,突然就乱了。5月后陷入了要不要先保研去北清读硕士再出国读博的疑惑中,咨询了不少人,也联系了很多导师,有两个导师甚至直接表示希望我直博然后出国读博后,说实话我第一次觉得有些动摇,因为国内能提供的科研条件确实更好一些,但是出国是执念,也是一直以来努力搬砖的动力,所以还是选择放弃保研。
一晃,到了7月。对比过很多人的资料,也问过很多师兄,深深的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也感到,以往的搬砖并没有培养起我对科学探索的理解,我还急需开展一段新的、更高水平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签了世毕盟,在mentor的指导下,我制定了GRE一次考325,托福两次考100的作战计划,另一方面,也开始联系清华科研能力比较强的老师,争取在大四进组积累更多的科研经历,培养自己的探索能力。在这个过程中,mentor对学校内部的信息收集,以及对我简历的思路上的调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当时我们一起整理了很多我感兴趣的老师的资料,并且在几次Skype Meeting的交流中,引导我加深对自己以往研究的理解,从而撰写出逻辑清晰、信息明确、亮点突出的简历。在我参与清华这边老师的两次面试之前,也对我的展示设计提出了深入的建议,让一直自诩善于做PPT的我也感到受益颇多。
9月后,成功进组开展电池方面的研究,对组内的氛围感到颇为欣赏,接到的项目也看起来非常有前景,瞬间感到巨大的实验动力,老板也非常nice的表示认识dream school的某老板,可以帮我推荐。然而另一方面,托福和GRE却接连折戟(即为最终成绩)。在稍微犹豫后,由于对应试刷题确实不喜欢,另一方面老板和项目都很有前途的样子,所以我铤而走险(危险动作,请勿模仿!)选择了不继续考,当然也被世毕盟好心劝了若干次,然而我就倔强的决定相(keng)信(si)自己。在每周40+小时的实验量,每周汇报的情况下,申请的SOP、CV还能够以非常高质量的完成,mentor的耐心指导功不可没。老板单独给美国的大牛强推了一下,大牛非常高冷的简单回复了一下,在2016年的3月初,招生委员会还单独给老板打了电话问我的科研情况,因此我也非常自然的以为,要抱上大牛大腿,进入dream school,走上人生巅峰啦~
同时,我的海套也取得了少量积极的回复,由于套词的重点也是放在了我希望以后进行的电池领域,大部分回复都是没有funding,最终都没有发展到进行面试的阶段,这时候隐隐觉得今年的形势有些不利。
咔嚓!晴天霹雳,3月中旬突然收到美国大牛的来信,说今年没有funding,只会招收American citizens。老板赶紧问了另外两个比较熟悉的教授招不招生,却被告知已经招满了。这是一段做梦经常梦到收到offer,早上却会惊醒查邮件的时光,是一段经常困惑为什么科研经历没有转化为申请优势的时光,是一段充满了自我怀疑与困惑的时光。虽然3月还是收到了Uconn的offer,但是看了对方教授以前的文章,觉得似乎自己已经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工作了,于是下定决心gap然后把手头看起来很厉害的工作投出去,好好考英语,明年再战。


向死而生,(其实)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当我决定gap的时候,我回首总结了自己的劣势。GPA比较稳定的处在申请者的中等水平,英语能力上提高还是比较大的,可能考了两次也没有发挥出来,套词上对大牛的funding情况过于乐观,在选校上,处于研究方向的考虑,没有选择传统上校友集中的学校。我专注于科研的成长,但是忽视了现实的考量。我是个比较倔强的人,觉得能力提高了,就没有必要刷分数,这在申请过程中绝对是个超高风险的做法,精心培养的学术能力,险些被埋没在平庸无奇的的硬件条件里。
幸好,我选择了世毕盟。
4月一个早晨,我惊奇的发现收到了JHU教授的面试邀请,而我在JHU完全没有套到过教授,当时的心情确实是感觉本来都已经被埋了,竟然又挖出来复活了!教授解释了我的申请一直被分配在他手里,但是他很忙所以这么晚才通知我,然后我们开始了非常愉快的面试,由于我计划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教授的project不谋而合,面试完我就安心等offer啦~
回想起当时选择JHU的原因是mentor看了我的选校列表后,淡淡飘出一句“你选的前十的学校太少了,补一个JHU吧”,于是申请了这个并没有教授做电池的材料系。Orz
也许今年我看似非常有专一性的套词电池领域并申请相关的学校,正是我今年的短板,虽然我自认为对电池感情更深,理解更好,但是我忽视了今年可能funding形势不好,我在这一领域没有文章,这两个重要的弱点。而世毕盟坚持对我的已有成果进行充分发掘,在我的SOP与CV上引导我突出对于科研的探索能力,尤其是对光催化机制的理解,我想这是最终我能以较弱的硬件被委员会选中的原因。从结果上来看,JHU Uconn UCI(后两所学校都是套词了光催化方向)三个offer的方向,全部是光催化,证明了我对套词方向选择的失误。如果没有精心准备的文书,JHU这样的委员会制学校也折戟,如果没有世毕盟的建议,我放弃了光催化的套词的话,今年的申请结果只能是gap。


Key Points

1、申请不仅与自己能力有关,还与美国教授的funding多少有关,风口上猪都能飞,所以申请方向一定要广

2、申请一些校友较多的学校,至少可以保底

3、实力不够强,申请学校一定要多

4、GT底线还是要达到的,我的申请我自己都觉得是奇迹,收了10+的拒信啊

5、CV SOP一定要写出深度,不止一个教授跟我讲,他们是真的会仔细看的

6、不同教授喜欢的套词信不一样,多种体裁多种形式都要发一些

7、光催化是永恒的主题,然而电池才是真爱,如果有实力的话还是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啊
为了诗与远方,我加入申请的大潮,而世毕盟教我适应残酷现实的申请机制。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世毕盟帮你实现了呢?

Story | "我走过的弯路,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