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希腊以及希腊化时期③后雅典时期(伯罗奔尼撒战后,斯巴达的影响)
1、柏拉图:对实在(reality)与现象(appearance)的区别。哲学家是干什么的?答:哲学家是一个热爱“洞见真理”的人。哲学家爱的不是美好的事物而是美好本身。哲学家要的不是“见解”而是“知识”。知识是关于存在事物,见解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事物的。事物永远分享着一对相反的性质(具有矛盾的性质),感觉对象因此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只有永恒,绝对,不可改变才能说拥有知识。因此见解是关于眼前的可感世界的,而知识是关于一个超感的永恒世界的。支持这一论证的是一种事物在可感世界中包含了相对的性质,而根据普遍理性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肯定存在超感的真实事物,可感世界包含的仅仅是超感世界各种元素的混合。在柏拉图这里,这种超感事物就是概念,比如“猫”,这种概念不随可感事物而改变,而是“永恒”的。因为概念是完美的,所以是真实的,而别的现实的猫只是理想猫和另一些概念的混合的投影,是一种现象。可感世界叫做感觉世界,超感世界叫做理智世界。“理智”和“感觉-知觉”被分别分成两种,“理智”被分成“理性”与“悟性”,其中“理性”高于“悟性”,其涉及的是纯粹理念其方法是“辩证”的。“悟性”低于“理性”是由于它使用了自身无法解释的假设,比如数学中的理想直线,“悟性”只能告我们如果…则…。“那么理念世界就好比是太阳照到物体上时我们看到的东西,而流变的事物组成的世界就好比暮光中模糊的世界,眼睛被比作灵魂,而光线的来源是太阳,就被比作真和善。”“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力量上要远远超过本质。”一个隐含的假定是,作为和现象相对的实在是完美的善。因此认识实在就是认识善。(巴门尼德提出了6个疑问1个体分享整个观念还是只分享其中的一部分?若是前者,一个观念就会出现在很多地方。若是后者,既然理念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一个具有小的一部分的事物比绝对的小更小。2当一个个体分享了一种理念,这个个体和这个理念就是相似的,因而就必须有另一个理念,将各个特殊事物和作为原初的理念包括在内。于是就必须再有另一个理念将个体和这两个理念包括在内,以此类推直至无穷。这样每个理念就不是一种单独存在,而变成无限的理念序列。3理念不可能只是思想,它必定是关于某物的。4根据2,理念不能和任何与分享其性质的事物相似。5我们不会认识任何理念,因为我们的知识永远是相对的。6如果神的知识是绝对的,那么他不会认识到我们,因为我们是包含着相对的。)(任意一种将世界分为若干部分并认为一个比另一个更实在的企图是注定失败的。)柏拉图的认知学,另见。
2、亚里士多德:“第三个人”(即如果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人是因为他类似于理想中的那个人,那么对于理想的人,应该有更加理想的人使理想的人成为人。)因此可以得出若有理想的人,那么理想的人不属于人。“用‘共相’我指的是那些其本质上可以用来表述的许多客体的词,用‘殊相’我指的是那些其本质上不能做这种表述的词。”“任何共相用语似乎都不可能是一个实体的名称,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其所特有的,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共相是公有的,因为所谓共相就是指属于不止一个事物的东西。”即共相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存在于特殊的事物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内容是事物的内含,形式是事物的表象。任何一个可感事物都是内含和表象的结合。我们无法想象只有其中之一的可感事物。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将事物区别开。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即是让肉体成为一个事物的东西,它具有目的上的统一性,以及种种我们会和“有机体”联系起来的特点。“形式”也就是赋予一部分物质以统一那种东西,而这个统一性也总是目的性的。事物的形式是其本质和首要的实体。“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有内容的,永恒的事物,除了那些能在空间中移动的以外,都是没有内容的。事物的实在性随着其形式性的增加而增加。上帝就是纯粹的形式和纯粹的实在。一切变化都在朝着形式更多而内容更少的方向变化。“最初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一定有某种存在在最开始催生了运动。其存在一定是不动的而且是永恒的,真实的,有实体的。“四因说”:质料因(内容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上帝只是一个目的因。灵魂是身体的目的因。心智高于灵魂,是用来处理不具时间性的东西的,因此可以永恒存续。他相信,人的理性是具有神性的,单就这部分而言是可以永存的。人可以增加自己天性中神圣的成分,努力提升自己的神圣成分,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美德。自然存在于形式之中,而非质料之中。(有人或许会说“橡子会自然而然地成长为一棵橡树”,这个人用“自然”这个词时,表达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意思。自然可以归类为为了某事而运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