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节:神与灵

2022-12-13 05:12 作者:云卷天舒0  | 我要投稿

视频是一个“介绍”,而文字是对介绍的“展开” 

顺着这样的思路,人类很自然的能够推导出生命(神)是世界的本质这样的精神。因此,让整个宇宙都“活”起来,几乎成了早期人类最鼓舞人心的志趣。

十九世纪的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提出万物有灵的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万事万物都有“灵魂”。

我们常常发现,万物有灵观的理论分解为两个主要的信条,它们构成一个完整学说的各部分。其中的第一条,包括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另一条则包括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被认为有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高兴或不悦;于是对它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免的导致对它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它们的怜悯。这样一来,充分发展起来的万物有灵观就包括了信奉灵魂和未来的生活,信奉主管神和附属神,这些信奉在实践中转化为某种实际的崇拜。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和我们描述的人类最初的体验(“活”着的宇宙)有相似但也有不同,它似乎更“繁琐”一些,一切都进行了某种初期的分离,肉体和灵魂,必死和不朽,神灵也成了强大的“控制物质世界的现象”,人的行为开始取悦它们,神和我们虽然还是相通的,但显然已经有了距离。

可如果我们的假设(拟神的生命)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最初的觉醒中就不可能产生如此“理性”的思维,这种二元对立式的生命认知不是由感觉生出的生命体验,而是某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虽然我们以后会尝试证明,这种逻辑思维其实依然要依赖复杂的感觉体系(直觉)才能成立,但在人类最初的觉醒中,合理的判断是,带有理性逻辑的“灵魂”概念并不应该是我们原初认知的本质。

我们在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的论述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质疑,中国的神话学家袁珂在他的《中国神话通论》中就表达了这样的陈述:

原始人萌芽状态的宗教观念,还不是泰勒所谓的“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是说万物都有灵魂,原始人开始还不会有这样高深的宗教观念。原始人最初的宗教观念,大约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生物和无生物,都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如果像这样地来理解“万物有灵论”的所谓“灵”,那就接近问题的实质了。至于灵魂的观念乃是从原始人对于人死这回事的虚妄的理解而逐渐得来的。

活着的感觉而不是独立的灵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最初的关于生命的体验,这样的理解中死亡还不是某种后来法典化的宗教(比如基督教)所描述的那种超验的“理性神秘主义”,而是某种带有强烈感觉的“觉察”,恐惧被融入到了赞美中,排斥与拥抱一体,死亡只是生命的节律,生命的永恒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被不停的“显现”出来,这里还没有对立,没有泰勒所谓的“关于生死差别的生物学”问题,而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活着的世界。

……那时的人们只能从物我混同的心里状态,就眼前所见切近的景物创造神话。白族史诗《创世纪》第一部“洪荒时代”描写洪荒时代的景象说:在洪荒时代,树木会走路,石头会走路,牛马会说话,猪狗会说话,鸡鸭会说话,飞鸟会说话,等等(李缵绪《白族文学史》)。

袁珂认为这种动物会说话,植物会说话的神话,在中国文化中被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寓言和典故,比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坎井之蛙”,“涸泽之鲋”等等,我们在这种描述中看到了古人对生命的一再认知,如果我们如一些神话学家所相信的那样,认为创世和造人的神话其实是后起的,那些更早的,关于“会说话的世界”的体验,才应该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初的感受,那么我们就能更明确的肯定,随后对这些感受的一再运用,就合情合理的会让生命升华为某种灵性(神圣属性),并在这灵性里“重演”了我们自己的创生(神)。

这也许就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灵性起源观”,如果我们愿意遵守以上的思维通路,那么显然“灵性”并没有后来宗教里的那种独立于肉体与物质的某种纯精神的状态,它是生命的体验,是一种神奇的主观反省——感觉到“感觉”。


第二节:神与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