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碑》,石刻和书写墨迹的差异在哪里∣之月帝避

2022-04-11 22:52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一、之


写这种笔画与笔画之间全不粘连的字,是检验临帖水平的好题目。如果在书写的时候不知使转,只是一笔一画地凑,整个字必然了无生气。



二、月



三、帝



之前写的“《九成宫碑》日课”专栏文章下面,我看到了一条留言,道是“《九成宫碑》的钩都呈三角状,显得很古雅,你写得不像。”


看到这条留言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小时候闹过的一个笑话。话说那天几位长辈在家闲谈,其中一位说起我的长相,跟我父亲颇为相似。


我不经意地接了一句话:“我爸爸就是长得像我呀!”话音未落,听到的人都笑出来了。我当时小小年纪,也不知道这帮老辈子都在笑个什么劲——我爸爸是长得像我嘛!


看到那句“你写得不像”的时候,我突然也像当年的那些长辈们一样想要笑,但我憋住了——毕竟这种颠倒因果的事儿,我小时候也干过哦!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看到的《九成宫碑》拓片——顺便说一句闲话,临《九成宫》,我习惯用影印故宫博物院藏的李祺本。虽然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藏于日本的听冰阁本为宋拓,要早于明拓的李祺本。但我更偏好李祺本的厚重而非听冰阁本的痩硬——是在书丹的字迹上雕刻而成。

因为有了雕刻这道“以刀拟笔”的工序,拓片上的字形较之墨迹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走样的。尤其是运笔的细节,粗糙的刀法很难准确地把它们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透过刀锋看笔锋,而不是拿着自己的笔锋去模仿拓片上的刀锋。以“帝”字为例:



我认为,拓片上被圈出的这一笔有很大可能是刻走了样的。它把左点刻成了一个小小的竖撇。


“帝”字的这个左点,在楷书里有没有写做撇的呢?其实是有的,比如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就有这种写法:



把“帝”字的左点写作撇,是一种明显的残存隶意的书写方式,因为在隶书当中,“帝”的那一笔照惯例就是这样写的:


(左图的“帝”选自《史晨碑》,右图选自马王堆帛书,它们的左点都是做撇来写的)


在楷书中参用隶书的笔意,是唐代书法家普遍的书写习惯。不但褚遂良,欧阳询本人也是这样做的(欧阳询写“乚”这个笔画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


但是具体到这个“帝”字,我坚持认为欧阳询不可能像褚遂良那样,把左点写成撇。


这是因为,隶书的结体都呈扁方形,换句话说就是字形的宽度往往大于高度。


而把左点写成撇是造成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之一——写成撇之后,运笔的轨迹就不再是向下做垂直运动,而是改向左做水平运动了。所以我们看褚遂良写“帝”字,参用隶意之后,字形显得比较宽绰。


不同于褚遂良,欧阳询的字形往往痩硬峻峭。在书写这个“帝”字的时候,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出来他是在有意识地主动营造这种视觉效果:



注意上面这张图,“帝”字的笔画①和笔画④并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以笔画①为基准,笔画④被放在了中轴线偏右的位置。


之所以这样摆布,很可能是因为欧阳询在写笔画③的时候刻意地把它的位置往中宫方向收了一点儿,而这一笔内收之后,笔画④要是写得太短,整个字形就会过分侷促。所以他必须把笔画④略微向右放出去一点儿。


这会造成了字形中部那个“冖”形的结构整体右移,笔画②是对着“冖”的中轴线来写的,于是它跟笔画①就对不齐了。


笔画③既然要内收,它的收笔方向就只能是冲下(如红色箭头所示)而不能冲左(如绿色箭头所示),也就是说它必须写成一个竖点而不是竖撇,否则字形就显得宽了。


所以我推测,书丹的时候,笔画③更有可能是下面这种写法:



四、避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碑》,石刻和书写墨迹的差异在哪里∣之月帝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