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克隆人”的兴衰咏叹(下):寂夜爝光

克隆灵长类——克隆巅峰
在美国,用猴子做实验,吃力不讨好,一方面,猕猴对于美国是外来入侵物种,这导致猴子的运输、操作等都成本高企;另一方面,美国民间一直有各种反对动物实验,尤其是反对灵长类实验的民间团体,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还和反克隆思潮搅合在了一起,他们的行为也随之愈发激进。
连学术界也不掩饰对克隆的失望
灵长类的卵特别不稳定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每只克隆猴几乎一模一样,用来做实验可以大大减少误差;克隆猴还能极大降低制造基因改造猴的成本。总之,如果真能把猴子克隆出来,挣个世界的医药开发和生命科学基础都将由此革命
华东师范大学“土博士”孙强
蒲慕明
科技后发国家偏爱短平快研究——花个三五年、砸上几十万、发几篇高质量论文,上可告慰领导,下能忽悠风投,而研究猴子就是反例。
堵上一众悠悠之口
朴实才更接近科研的本来面目
辨脸识猴 与母猴搞好关系
手里有闲钱就做一点,经济拮据了就暂时搁置;经常暂停,从未放弃。
这两只象征着中国在克隆领域从此有资格领跑世界的克隆猴也分别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这两只克隆猴从此深刻改变了它的制造者们乃至它们诞生的国家的命运。
中国学术界系统性歧视“土博士”的现状也逐渐开始松动。
克隆技术——最命途多舛的技术。它出身于一种用于研究动物发育机制的花哨技术,在实验室中被默默无闻地应用了几十年,忽然一朝由于一只绵羊的降生而名动天下,在学术界内外掀起热潮,而后又因为人性的疯狂而坠入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