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童案例」如何处理天津自闭症儿童分离焦虑
一、基本情况
明明(化名),男,入训时两岁6个月,发展年龄为1岁5个月-1岁9个月年龄段,有癫痫病史,发育迟缓,有无意识发音,认知发展较为滞后,词汇的掌握不到20个,对新环境和不熟悉的人的适应较慢。
二、行为描述
明明有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具体表现为妈妈离开后就没有安全感,大声的哭闹,任何玩具或物品都难以转移其注意力,能连续哭闹整节课,因孩子有癫痫病史,妈妈与机构协商后,同意妈妈进入教室陪同上课。但妈妈陪同上课孩子依旧缺乏安全感,几分钟就要确认妈妈是否在,要与妈妈互动,妈妈难以撤出教室。

孩子当时的发展年龄为1岁到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孩子目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恒性的观念可能还未完全形成。孩子会认为只要妈妈不在视线内了,妈妈就没有了,因此心里就会非常难过。
孩子当时的依恋关系属于焦虑型的依恋关系。对于妈妈离开后,呈现出不安和痛苦,缺乏安全感。因此孩子的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通过和妈妈沟通,明明平时主要与妈妈待在一起,很少和妈妈分离,与外界接触较少,而妈妈往往对孩子过分保护,事事包办,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强、无法适应变化得了的环境的弱点。

三、干预目标
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最终让妈妈能够撤出教室,孩子独立的跟随老师上课。
四、干预过程
1.由于孩子生理年龄和发展年龄的限制,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孩子还没有完全的获得客体永恒性,这是所有婴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我们要接纳这一情况,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分离焦虑现象。
针对该情况,我们和孩子练习了掀开自己脸上的毛巾、寻找眼前消失的物品等项目,建立孩子的空间概念,与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妈妈从孩子眼前消失,孩子数到10之后妈妈出现,让孩子接受妈妈暂时不在眼前,但10个数之后重新出现的事实,帮助孩子客体永恒性的建立和形成。

2.孩子的依恋关系属于焦虑型的,妈妈离开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物都会给孩子以不安全的感觉,因此我们与家长积极沟通,告诉家长这是正常的情况,在之后的教学中,会先让妈妈参与进来,在妈妈的关注或指令下,老师和孩子进行互动,让孩子开始逐渐熟悉老师,熟悉环境,明白老师也能给予和妈妈一样的关心和照顾,老师也能给与孩子一定的安全感。
3.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建议妈妈多给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多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当孩子有好奇心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孩子独立的去探索和验证 ,并且要强化孩子的探索精神,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4.让妈妈带孩子提前进入教室收悉教室内的环境和玩教具,妈妈陪同孩子上课,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使孩子愿意去探索新环境,认识新老师。在上课初期,我们利用玩具吸引孩子的关注,之后可以利用游戏与互动,增强孩子对老师的兴趣,让孩子觉得老师太好玩了,在老师这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孩子能暂时忽略妈妈的存在,愿意找老师玩,与此同时,利用简单的指令和模仿与孩子建立一定的配合,使孩子能在安全高兴的心情中配合老师完成简单的任务,孩子会逐渐熟悉环境和焦虑的心情也会逐渐缓解。

5.逐步撤出。妈妈随班教学,刚开始我们让妈妈坐在孩子的旁边,在孩子注意力离开妈妈后,可以坐在孩子周围1m左右,但孩子寻找时能很快看到的地方。2-3周后,孩子找妈妈频率下降后,妈妈继续往后撤,坐在孩子快看不到的地方, 4-6周后在孩子几乎不找妈妈了,妈妈撤到教具柜的后边,孩子看不到的地方。接着妈妈会提前10分钟出去,告诉孩子要去上厕所,一会站在门口等他,他下课打开门就能看到妈妈,孩子刚开始会有一定的情绪,但在下课看到妈妈后很快平复,几天后再一次提出这个要求,孩子很快同意也未闹情绪,之后逐渐提前时间20分钟,30分钟,50分钟,直到让孩子能自己独立上课。
6.提前与家长沟通,在我们尝试让妈妈离开教室时,妈妈给孩子承诺下课时在门口接孩子,在作承诺时要放松心情,不要表现的很担忧,离开时不要恋恋不舍,孩子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情绪,妈妈可以尝试忽略,老师也会快速安抚抱抱孩子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妈妈在下课后接到孩子时要表现的很开心,强化孩子在妈妈离开后继续在教室和老师玩耍和学习的这一现象。

五、干预结果:
经过两个多个月的干预,明明可以自己独立跟随老师上课,极少出现由分离焦虑而产生的哭闹行为,换教室时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好。但放小长假回来后仍会反复,需持续干预,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