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渠县中学历史沿革

四川省渠县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完全中学,是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坐落于八濛山麓,渠江之滨,龙骧山脊。山之仁德,水之灵秀,滋养了渠中的浩然、宽容和博大;巴人家园,賨人故里,汉阙文明,文峰庙宇,积淀了渠县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由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蓝经惟先生创办(蓝经惟,1884—1941,又名蓝寄尘,渠县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化科。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蓝经惟一生从事教育、文化、图书事业,多有建树。他是渠县中学开办的奠基人。1940年,日机轰炸渠城,他苦心经营的“同茂书局”化为灰烬,由此忧愤成疾,于1941年7月12日病逝,时年57岁)。蓝经惟先生1914年回国后,在上海新公学任教。1915年蓝经惟离沪返渠,决心兴办学校。经他多方努力,在时任渠县知事邓邦植支持下,将兴办渠县中校报东川道署立案。1917年8月21日,重庆镇守使熊克武下达了374号指令:“该县(渠县)改设中学,既经议会表决,本署准予立案。”1918年2月渠县中学招生,参考者200余人,3月3日,中校开学行课。入校就读学生64人。中校与县立高小合办一处,学制4年,初名“渠县中学堂”,校址在渠县考棚(今渠江镇第一小学址)。民国1922年中校与高小分办,中校迁往渠江书院(时劝学所住地,原北门老铸石厂处)。1925年,中校与县高小校舍对换,中校仍迁回考棚,改学制4年为3年。1929年驻军罗泽州部旅长兼渠县知事熊玉璋,经蓝经惟等人的建议鼓动,在全县共筹集银币19万余元,选址北较场(现渠中校址),开始筹建渠中新校舍。1931年,渠中迁入现校址(北较场),新校舍系穿斗木质结构,一楼一底,四合院连四合院,走廊缦回,贯通全校,教室、办公室、各类功能室、师生寝室等共计124间,总建筑面积12964平方米,同年6月,驻军杨森部指令修建渠中礼堂(现为图书馆)和操场,杨派士兵参与修建。
“9.18”事变后,学校增设军事课,每天2小时,以备抗日救国。193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命名为“渠县县立初级中学”。1940上期,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到校视察,渠中校长王疏九以“渠县教育发达,高中尚缺“为由,请示开办高中。是年秋省指令渠中为省代办高中一班,后经验收合格,1941年,同意渠中高中班继续招生。民国1942年,经省政府批准“渠县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渠县县立中学”。
解放前的32年,教师实行招聘、更迭频繁。学校遵国民政府《教育总纲》之规定,“以道德为径,实利尚武为纬”,“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注重团体生活、公共道德和民族意识的培养,严格自治训练,扩展个性,开办渠中学生平民教育社,力主“有教无类”以谋教育普及,曾附设“师范科”,成立简师班,培养教师。倡导“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有留居美国的社会活动家文龙、留居加拿大的化学博士蒋道毅等,还有高级工程师石启荣,经济专家雍文远,大学教授张正禄等,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此期间,渠县中学共招收初中64个班,高中15个班,共计学生3906人,有50多人上了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渠县人民政府相继决定,将渠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私立协辉中学高中班合并到渠县中学。学校在冯秋校长的带领下(冯秋,男,生于1921年,万县人,1946年中华大学中国文学毕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读大学期间,就从事诗歌创作,参加进步文艺活动,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万县等报社任新闻记者,解放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10月至1979年3月(1969.12—1973.3除外)在渠县中学任校长长达24年。此后,先后调任达县市一中任专职党支部书记,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91年离休)。克服重重困难,使学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质量稳步发展,学校涌现出了“冉三角(玉双)”、“欧几何(枢臣)”、“喻化学(曼)”、“张物理(清林)”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1959年县确定渠中为县办重点学校,1960年列为省高完中试办“重点中学”。
**中,根据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学校在云雾山钻山坡选定校址,修建分校校舍,面积400余平方米,作为学校学农基地。1966年秋,一切教学活动陷于停顿,冯秋等学校领导被揪斗,一批教学骨干成为“反动”学术权威,部分办公楼和教学楼被烧毁,档案、仪器等物品损毁严重。学校以学农为主,学制缩短,教材大大砍减,招生制度改为推荐,学业成绩急剧下降,各种规章制度被取消,学校呈现出一片混乱状态。不仅如此,学校校舍还被借占,1970年到1973年,渠中校舍先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163医院和铁道兵第一新线管理处借用,上课只好借用渠县南门操场检阅台授课。1970年渠县革命委员会拨款82777元,在县城文庙梁城关民中修建平房850平方米,以解决渠中临时上课问题。1971年渠中迁往民中校,几经周折,1973年方才返回。1978年撤销渠县中学教育革命委员会,恢复学校建制,校内设教导处和总务处。1979年,实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后,渠县中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在校长李世安(李世安,男,四川安岳人,196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任渠县中学教导主任,1984年至2003年任渠县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先后兼任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渠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百名优秀校长”,有多篇关于教学、电教、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文章发表、交流、获奖。部分论文入选省《中学校长论文集》、《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等)带领下,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努力创新,以建立岗位责任制为突破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逐步推行“三制”改革,通过内部管理、整体优化、教学手段改革,促进办学水平、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批骨干教师相继返校,又从区乡中学调入年富力强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教育教学常规,教育质量开始回升,教学改革打开了局面。1983年,学校征地7亩,从而确定了渠中现有的地界,同时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700余万元,修建了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面积2624平方米。1988年学校被批准为省重点中学。1990年旅台同胞杨义富捐赠2万奖金,设立了“杨森华老先生助学金”。1989—1992年,校友石启荣多方协调为渠中修建办公、实验大楼筹集资金近300万元。1994年夏天,学校投资29万元,将教学区内坝辟为“小游园”,占地2826平方米。同年,学校经检查验收为优秀级省重点中学。1997年渠县中学80周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词:“培育英才,卫国为民”,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渠县中学的广大师生。1998年开始改造旧礼堂,扩建后操场,修建了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修建了8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和标准游泳池、体育馆,1999年开始改造剩余旧房,建起了“艺术走廊”,优化了育人环境。2009年,抗震救灾香港援建项目工程紫荆教学楼1、2号楼开始修建,总投资1619万元,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办学条件不仅得到了大大改善,而且还扩大了办学规模。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7年被列为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
2012年4月,刘胜富同志从大竹中学调任渠县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结束了渠中自2011年8月以来无校长的窘况。(刘胜富,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理学学士,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全面按照渠县县委、县政府倡导的“教育强县”的步伐,重点落实“振兴渠县教育”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实际,制定了《四川省渠县中学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亮校”的办学思路,秉承“以人为本、培育爱心、铸造成功”的教育理念,以夯实“省重”品牌为基础,坚持“低耗时、高效率、轻负担、重质量”的管理目标,走科学民主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品牌渠中、实力渠中、灵动渠中”,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经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渠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北城新区新建校区,划拔土地350亩,以满足在校学生上万人的高中办学规模,满足渠县人民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复查验收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4年10月、11月又分别顺利通过了“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的检查验收。
忆过去、看今朝、展未来,渠县中学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办学,始终致力于打造名优品牌中学,努力保持做渠县教育行业的排头兵本色,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条具有渠中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渠县中学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电化教育实验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卫生单位”、“四川省‘绿化示范学校’”、“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是“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示范基地”、“全国学校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学校。
历经近百年岁月的洗礼,渠县中学饱受了风雨的考验,成长的磨难。她几经迁徙,潮起潮落,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一般到重点。一代又一代渠中人,勤劳勇敢,乐于奉献,为国家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成功创办“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我们坚信,今天的渠中人,定将继往开来,宏图大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让川东名校——渠县中学这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