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分析题的深度解析和万能模板(刘枫)
一、法制史分析题的命题特点:
我们分析历年真题,法制史的命题一般来说是由翻译题、基础题和法治意义题组成。前两种题要么在考试分析中可以找到答案,要么直接翻译原文就可以得出答案,相对不难。比如你看近五年的考题如下:
(黑体字都是翻译题和基础知识题)
2021:
(1)缉捕罪人而致罪人死亡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2)缉捕罪人而致罪人死亡应负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3)上述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2020:
(1)唐初法制(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2)录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试评述材料中所记载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2019:
(1)元朝诉讼代理适用的一般情形有哪些?
(2)元朝禁止哪类人代理诉讼?有何例外?
(3)如何评价元朝诉讼代理制度?
2018:
(1)唐太宗实行死刑三复奏、五复奏的原因是什么?
(2)死刑复奏制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3)确立死刑复奏制度的意义何在?
2017:
(1)明初处理民间诉讼的诉前程序是什么?
(2)若违反这些程序,当如何处理?
(3)明初设定此种程序的意义何在?
二、法治意义题的万能思路
近五年的非法学法制史题,无一例外最后一问全部都是法治意义题。对于这种题,刘枫老师总结了4+2的答题模板,也就是说。只要考到法治意义题,我们可以把唐律的四个特点+仁政慎刑+皇帝对司法权控制套进去,只要是沾边的都套进去,无关的剔除,这样我们就可以完全不用太动脑筋就可以答好这种题。重要的话再说一遍:
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科条简要+技术完善+仁政+皇帝控制司法权
为什么这么套?
法治意义大多都是描述古代法治的积极方面(消极另写文章),那么作为古代立法的巅峰,唐代的立法的特点可以用来夸任何一个朝代的法律的好处了。
三、事实验证(看看真题到底可不可以这么套呢?)
2021(3)上述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科条简要+技术完善+仁政+皇帝控制司法权。(可以再自由补充下 既保护追捕人又保护犯罪嫌疑人生命权)
2020:(3)试评述材料中所记载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科条简要+技术完善+仁政+皇帝控制司法权。
2019:(3)如何评价元朝诉讼代理制度?
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科条简要+技术完善+仁政+皇帝控制司法权。
2018:(3)确立死刑复奏制度的意义何在?
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科条简要+技术完善+仁政+皇帝控制司法权。
2017:(3)明初设定此种程序的意义何在?
一准乎礼+用刑持平+科条简要+技术完善+仁政+皇帝控制司法权(息讼也是一种司法控制)。
四、答题演示 (举例)
2020非法学
56.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徵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新唐书・刑法志》
根据上述材料,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唐初法制(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2)录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试评述材料中所记载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满分答案:
(1)唐太宗宽仁治天下,并最终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
唐太宗采纳了魏征 的意见,以宽仁治天下,充分体现了“德本刑用” 的指导思想
(2)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材料中唐太宗赦免死刑达390人,就是录囚制度的重要体现。
(3) 唐太宗纵囚是其宽仁治天下、明法慎刑政策的具体体现。
材料中唐太宗采纳了魏征以仁治天下的建议,并且亲自录囚,放还死刑犯390人,允许其回家;最终没有一个人背信弃义都回到官府中,太宗遂赦免他们的罪刑,这体现了其宽仁治天下、明法慎刑政策。
同时也反映了皇帝对于司法权的控制。在汉代之前,死刑复核并未收归皇帝手中,唐太宗通过纵囚和录囚,把死刑权和对罪犯司法的控制权牢牢的把握在手中,反映了皇帝对于司法权的控制。
本题答案中还体现了 答题三段论法:即先说结论,再说理由,最后结合材料,使得答案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