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盗(3)——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1934年2月,德国决定进行重型巡洋舰方案的初始设计,参考了其它国家在巡洋舰使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认为巡洋舰应该使用在破交战,因此要求准备建造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具有大型化、远航力高、火力强、防御性好等特点。同年夏,德国最终决定采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压蒸汽涡轮机,由于德国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字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范围之内该级舰的设计又不能达到所有的要求,为此德国在超越条约的限制上所走的步伐还是比较大的,于是最终产生了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1935年,德国海军参谋部已计划将造舰的总吨位有限制地扩大至42.1万吨,其中有一部分用于建造重型巡洋舰。同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被容许合法摆脱《凡尔赛和约》建造大型舰只,德国就抓紧时间决定正式建造大型远洋巡洋舰。
为了纪念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的指挥官,弗里茨·里特尔·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新型巡洋舰被命名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并在德国布卢姆沃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37年2月6日下水,1939年4月29日服役,二战爆发时该舰正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巡逻。1939年11月6日~1940年1月12日返回汉堡进行最后的改建工程,舰艏以及烟囱的外型进行了修改。设计要求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控制在标准排水量12000以内,但实际上建成时达到15000吨。
第三艘欧根亲王号,该舰与前两艘同型舰相比有一些小的区别。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第四艘和第五艘发展过程更加曲折,两舰原计划是按B级巡洋舰建造,安装四座三联150毫米主炮,后由于缺少主炮及炮塔,而且获知苏联开始建造装备190毫米主炮的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德国立即将这两艘舰改为A级巡洋舰。同时所有对于德国军备方面的限制随着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而解除。两舰于1936年7月18日订购,并分别命名为吕佐夫号和塞德利茨号,其外观、性能和欧根亲王号一样。

1936年12月29日,塞德利茨号在不莱梅船厂动工建造。1939年1月19日,“塞德利茨”号下水,当该舰接近完工时,德国海军决定将其改装成航空母舰,1942年5月在船上开始了改装工作,但改装工程进展缓慢。1943年1月该舰的改装工作停止下来并被转移到柯尼斯堡。1945年当苏联红军接近柯尼斯堡时,该舰于1月28~29日由舰员放置炸药自沉,之后该船被苏联军队获得,并被打捞计划用于“吕佐夫”号零部件替换,但最终被放弃于1958年被拆除。
1939年7月1日,吕佐夫号下水,1939年10月,苏联求购未完工的“吕佐夫”号,由于德国同年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为了向苏联表示友好,1940年2月以1.5亿德国马克的价格出售。转让于4月15日完成。当卖给苏联时,这艘船仍然是不完整的,只安装了一半的炮管,大部分上层建筑都没有安装。1940年5月31日该舰的舰体部分被拖到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厂,1940年9月更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剩余工作由德国建造的列宁格勒的苏联造船厂完成的。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已完工将近70%,但机械动力及其他辅助设备尚未安装完毕,船体仅有烟囱等基本的上层建筑和一个临时搭建的主桅。203.2毫米主炮仅安装了1号和4号炮塔,但另两座炮塔基座部分的建造已完成。防空火炮包括2门37毫米和8门20毫米高炮。至8月份,该舰成为一艘浮动炮台被拖至列宁格勒,用其4门火炮及德国弹药对苏军进行支援。
动力及武备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设计要求必须火力上能与法国海军的阿尔及尔号重型巡洋舰匹敌,航速比法国海军的敦克尔刻级战列巡洋舰快,续航力能满足大西洋作战的要求。在决定设计重型巡洋舰后,德国海军在主炮选择上最初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采用12门150毫米主炮,二是装备8门203.2毫米主炮。但海军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很快就倾向于采用大口径的主炮,而作为折中提出的采用190毫米主炮的方案未能获得通过。因为装备203.2毫米主炮需要增大舰体尺度,所以原设计很快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虽然主要指标仍然停留在条约型重型巡洋舰的框架内,但已超过国外同型舰的要求标准。在推进动力装置方面存在着多种选择,由于德国在柴油机技术及高压蒸汽锅炉的发展上有优势,因此这两种推进动力方案都提到讨论桌上。德国最终决定采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压蒸汽涡轮机,最初设计的10700吨排水量在重量上分配2140吨用于装甲防护、1980吨用于机械动力,舷装甲厚度达85毫米。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为高干舷平甲板型舰,前两艘舰在刚建成仍采用了平直、略带外倾的舰艏和传统的巡洋舰艉,有着适度的球鼻型艏,以减少高速时兴波阻力。该级舰服役时,德国海军意识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与该级舰采用的直平舰艏在恶劣海况时上浪严重,影响航行性能。为此,在服役不久就开始改装为大西洋舰艏,也称为飞剪型舰艏。事实证明,这种舰艏比较适于北海和大西洋环境,这也成了德国大型战舰的外观标志。该级舰建造时,由于焊接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因此德国人大量采用了焊接方法建造。巡洋舰中部水线80毫米,舰尾水线70毫米,舰首水线4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25-30毫米,主装甲甲板 30-80毫米布置 炮塔正面165毫米,顶部70毫米、侧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挥塔150毫米双层防雷装甲,每层20毫米。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是在特别强调军舰速度的情况下设计的,因此,对推进装置的功率要求很大。最早的方案是采用柴油机,因为柴油机耗油低、续航力大。但是,柴油机动力却很难获得30节以上的高航速,而且在舰上占有的空间太大。最后,根据前两艘大型战舰的建造级使用经验,德国人最终决定采用高压、高温蒸汽轮机。每舰安装3台蒸汽轮机,12台锅炉。锅炉效率较高,最大功率达到133631马力,航速达到33.5节。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除了标准的203.2毫米主炮之外,还装备了重型防空武器,在两舷各有三座双装105毫米高炮。这是德国海军巡洋舰以上大型军舰上使用的标准中型高炮,型号SKC/32型105毫米双联高炮。该炮有复杂的高仰角火控系统,半自动闭锁,使用整装式弹药,全弹重27.35千克,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千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发/分,对中近距离目标相当有效,但不能提供远程防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型舰载高炮之一。战后苏联海军斯维尔德诺夫级巡洋舰上装备的SM.5型100毫米L/70平高两用炮就是从该炮发展而来的。
在轻型防空炮方面,该级比国外的同类舰只要强,因为他装有大量半自动37毫米双联以及20毫米高炮。轻型防空武器德国人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博福斯的设计这比同盟国使用的时间要早得多。该级舰建成时装备八座双联37毫米高炮(37手拉机)用于近程防护。弹重745克,初速1000米/秒,俯仰角-10度~80度、有效射高2000米、最大射程6750米,射速30~40发/分。该级舰还大量装备了单管、双联和四联装的20毫米轻型高炮,该炮为64倍口径、弹重0.132千克、初速900米/秒、射程4800米、仰角90度。至于20毫米轻型高炮的数量,由于战时的战况变化而在战争时期不断增加,达到28-32门。

在巴伦支海海域,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吕佐夫号战列舰以及6艘驱逐舰攻击了JW51B护航船队。“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击沉了英国布兰贝尔号扫雷舰,重伤了阿查蒂斯号驱逐舰。但这次对船队的攻击由于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和牙买加号巡洋舰的英勇反击而功败垂成,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击中,还损失了弗里德里克·埃克霍尔特号驱逐舰,而整个护航船队仅有一艘商船被击伤。德军高层对此次作战十分恼火,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此后便再也没有参加海上作战行动。
40年4月开始的威塞演习作战行动中,布吕歇尔号与吕佐夫号战列舰、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信天翁号、莫韦号、秃鹰号鱼雷艇在施韦因蒙德接载陆军登陆部队。1940年4月9日,当编队进抵奥斯陆时,德国人认为不会遇到任何抵抗,所有舰只毫不犹豫地开进了峡湾。5时20分,编队最前面的布吕歇尔号第一个冲进峡湾最窄处,而位于奥斯克堡要塞的挪威279.2毫米大口径岸防炮首先相其开火。布吕歇尔号躲闪不及,上层建筑被击中起火,大火随即蔓延开来。该舰随后又被挪威岸防部队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最后于7时23分沉没。

1941年5月18日,欧根亲王号参加了莱茵演习行动,与俾斯麦号战列舰一起离开戈腾哈芬港1941年5月21日,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在挪威柯尔斯峡湾下锚,两舰的行踪被英国侦察机发现。
1941年5月24日,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与前来拦截的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相遇,欧根亲王号最先击中胡德号。在这次交火后,由于俾斯麦号的油舱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中,无力继续深入大西洋拦截商船队,欧根亲王号不得不与它的旗舰分开,而俾斯麦号则在英国舰队的全力围剿下被击沉。5月29日,毫发未损的欧根亲王号回到布勒斯特港。
1942年2月11日,欧根亲王号参加三头犬行动,与沙霍恩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以及6艘护航的驱逐舰和14艘舰队鱼雷艇从布勒斯特港经英吉利海峡回到德国,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挑战英国海权的冒险行动。此后,德国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几乎失去了存在价值,它们在希特勒不得出动的严令下毫无作为。战争末期欧根亲王号开出港口,有限地支援了德国陆军的地面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