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之吐蕃兴衰(第四十八集)学习记录

2023-04-12 16:56 作者:风从心  | 我要投稿

上一集《世界都会长安》主要讲述了十三朝古都长安的兴建及繁盛状况。长安最早是秦朝的都城,大规模兴建始于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到盛唐时得以不断完善并达到高峰。长安城选址合理,设计理念先进,功能清晰完善,规模宏大,彰显了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成为盛唐象征。盛唐时长安城人口超百万,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同期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的7倍,仅其中的大明宫的面积就相当于3.5个北京故宫。长安城平面结构由京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组成,鸟瞰如一张巨大无朋的围棋盘,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由于其包容并蓄的特性,也成为东方世界的文化、商贸交流中心。外国使臣、商人蜂拥而至,长安的街道上,外国人随外可见。西域歌舞、美食、乐器司空贝贯,基督都、伊斯兰教、佛教等不受限制地传播。唐三彩绚丽多彩,佛像雕刻生动传神。日本派遣了19批遣唐使到长安学习中华文化,平城京、平安京照搬长安模式构建,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去了唐朝先进文化成果,促进了吐蕃文明进步。伴随着盛唐由强变弱,长安城历尽沧桑后面积缩小,到唐朝末年时,长安城仅有原来的十二分之一的规模。

吐蕃与大唐同步兴起,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约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唐王朝,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唐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辉煌、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朝代。

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布达拉宫,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代开始成为了西藏的中心。当时吐蕃的崛起,对于唐帝国和同时期欧亚大陆的国际形势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唐王朝与吐蕃在亚洲大陆上相遇了,这次相遇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吐蕃的兴衰几乎与唐王朝相伴始终,在双方时战时和的交替发展过程中,吐蕃与唐王朝之间的了解与认识越来越深入,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乃至民族血脉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深入而广泛,逐渐形成了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青藏高原并不孤立隔绝,这片神奇的土地与广袤的中原大地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之间,奔流着气势雄伟的雅鲁藏布江,江的两岸是丰饶的河谷平原,这里自古以来农牧业就比较发达,吐蕃人最早就繁衍生息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支流雅砻河谷。藏族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正是以吐蕃政权的建立为标志。在此之前,青藏高原上散布着稚砻、象雄、苏毗(bi)等十几个割据的邦国和部落,各邦国、部落之间矛盾交错复杂,战争时常发生。随着雅砻部落实力的日渐壮大,其首领囊日松赞消灭了一些敌对部落,为青藏高原的统一和吐蕃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囊日松赞去世后,他十三岁的儿子弃宗弄赞继承了王位,成为新一代赞普,而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正是这位赞普完成的,他就是被吐蕃人民崇其德所尊称的松赞干布,汉语意思为庄严大德王。

创立藏文,布达拉宫成为藏族政治文化中心

得名于梵语观音的普陀洛迦的布达拉宫,是拉萨最高的建筑。从布达拉宫建成一直到今天,藏族人一直坚守一个传统,那就是拉萨所有的新建筑不能高于布达拉宫,而很少有人知道,布达拉宫的最高处的建筑是法王洞,它是布达拉宫唯一留存下来的吐蕃时期的建筑。这里曾经是松赞干布长期居住过的殿堂,如今洞内北侧中央供奉着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像。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这位年仅十三岁继位的吐蕃政权的统治者,早年就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华。松赞干布迅速平定了内部的叛乱,武力兼并了邻近的苏毗和策同两部,随后向东北进军攻破了党项、白兰羌,并开始进攻吐谷浑(yu), 其势力扩展到了今天的青海中部地区。另外,他还向南征服了泥婆罗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松赞干布将周边的小邦尽行统治,最终完成了统一青藏高原诸多部落的伟业,这是吐蕃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完成统一青藏高原后,为了进一步摆脱旧贵族、旧势力的羁绊,松赞干布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他将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从雅砻河谷迁往雅鲁藏布江以北的拉萨河畔。松赞干布请来尼阳尔等地的工匠,在布达拉山上修建起雄伟壮丽的宫殿。布达拉宫是梵语,意思是持轴山,是观音的净地。松赞干布在这上面修建了九百九十九座宫殿,成为王宫。

藏历五月又叫天降月,是藏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在每年五月二十二日之前,各地的藏族人都会来到布达拉宫参加粉刷布达拉宫的劳动,以迎接天降月的到来。

布达拉宫建成后,许多部族首领纷纷前来遣使通好,布达拉宫迅速成为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粉刷布达拉宫所使用的颜料,是用藏族人从家中带来的牛奶和白糖搅拌的,一千多年来藏族人用这种方式保护着他们心中最至高无上的宫殿,更是表达了对松赞干布的无限尊崇之情。

迁都之后,松赞干布建立了一整套政治、法律与军事制度,划定行政区划,设置各级职管,建立王廷议事会,并制定了赞普与臣下的各种会盟制度。

他还着手统一文字,派人前往印度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创立了一套新的吐蕃拼音文字系统。此外,他还制定了藏历以及有关土地畜牧的度量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松赞干布的统领之下,吐蕃的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成公主进藏产生深远影响,是吐蕃发展史的里程碑

吐蕃与大唐关系融洽,奠定了西藏融入中华版图的基础

然而,松赞干布一手缔造的吐蕃政权却并不稳定,要想保证吐蕃的长期稳定及统一,松赞干布必须寻找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深谋远虑的松赞干布早已感受到了来自吐蕃东面唐帝国的强大力量和吸引力。于是,松赞干布试探性地主动开启了与唐朝的第一次友好往来。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35岁,松赞干布17岁),松赞干布派使者入唐朝贡,太宗派使臣回访宣慰,双方刚刚有了初步了解,松赞干布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向唐王室求婚,希望娶一位唐朝公主。

在松赞干布看来,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帝国,而光靠吐蕃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统治青藏高原并不稳定,他需要有一个先进的文化来服务于他所建立的新政权。因此他提出了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希望从政治角度获得大唐的支持,并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

然而,唐太宗起初并没有答应松赞干布的求婚,对于与新兴的吐蕃政权的关系,想进一步了解,以便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但在松赞干布看来,大唐之所以不允和亲,与位于青海的吐谷浑的挑拨离间有关,他于是发兵攻打吐谷泽,又派大军20万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带),甚至声称如果不嫁公主,就派兵长驱直入。

面对吐蕃的挑战,唐太宗决定示之以威,派大将侯君集等分路进讨,大败吐蕃军队,松赞干布就势收兵,派人向唐太宗请罪,并趁机再次提出和亲的请求。唐太实决定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饱读诗书,笃信佛教,精通天文历算。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24岁,李世民43岁),一支庞大的吐蕃迎婚使团来到长安。为了纪念吐蕃迎亲,大画家阎立本专门绘制了一幅《步辇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唐太亲坐在步辇之上,威严而从容,作为使团首领的吐蕃宰相禄东赞举止得体,肃穆恭谨,显然,唐蕃双方都对和亲非常重视。唐太宗派他的堂弟,时任礼部尚书的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亲自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更是日夜兼程亲迎于柏海,并以子婚之礼参拜了李道宗。

文成公主入藏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在政治上唐蕃建立了甥舅关系,初步稳定了唐朝的西南边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次和亲也为西藏地区最终归入祖国版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位于拉萨河边的慈觉林村,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这里安营扎寨。现今大型室外情景剧《文成公主》每天都在这里上演,这部戏的导演是藏族的白芨。对于听着文成公主故事长大的白芨导演来说,她希望把一个千年来藏族人心中共同的文成公主展现给世界和她生活的土地。她认为文成公主从十六岁历经三年,一直到十九岁走着进藏,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公元641年,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一行踏上了去往吐蕃的旅程。这是有史以来,最特别的陪嫁队伍,随行人员达六百多人,其中有铁匠、瓦匠、木匠,农艺师、酿酒师、厨师等许多工匠和技术人员,而这支队伍所携带的嫁妆也极为特殊,有佛像、布匹、纺织工具、农具、农作物种子、乐器、金银器具、绫罗绸缎等,而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图书典籍。在藏文的史籍中,对这些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艺著作六十种;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等等。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丰厚嫁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

根据藏地传说,文成公主入藏历经了三年时间,她一边走一边教给吐蕃人民垦田种植,安装水磨,使乳变为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以丝绸工织,以草治绳索,以土做陶瓷等技艺,涉及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许多吐蕃的贵族子弟,也去到长安学习,他们给吐蕃社会带回了新的风气,正如唐人陈陶在《陇西行》诗中所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树立了唐蕃关系史的第一块里程碑,文成公主入藏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与文化进步。文成公主带给西藏的改变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几乎无处不在。

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出产一种西藏最著名的藏纸,其制造技艺也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在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前,雪城高原还没有纸张,当时只是在树皮、骨头等上面书写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后,将造纸技术引进西藏,并结合当地的狼毒草为原料造出的纸,特点是经久不坏,甚至可以保存几百年。因此,尼木藏纸成为印刷佛经最好的纸张。今天,尼木藏纸已经成为西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依然是印刷佛经的首选用纸。文成公主所带来的造纸技术,传遍各地,造福着整个雪城高原。

青稞是所有西藏人都离不开的主食,在西藏每年的青稞产量关系着整个西藏人民的生计。今天,人们种植青稞依然根据传统的藏族历法,来安排一年的春耕秋收,而现代藏历的演变发展与文成公主有直接的关系。《春牛算》是根据公元八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来的一些天文历算的一些数据,演变成了农耕牧作的《春牛算》。藏医医典《四部医典》历经了多代藏医不断丰富完善,而文成公主进藏后,密切了内地中医学和藏医学的文化交流,很多内地的一些医学知识理论,传入到藏医学里面,藏医的一些内容,也交流到内地的医学方面。

文成公主给西藏带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佛教

大昭寺由文成公主选址,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

事实上,文成公主入藏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一般认知,藏族人对文成公主的情感几乎无以复加,他们愿意把世上所有美好的词汇都献给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不仅为藏族人民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为西藏注入了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那就是佛教。

在小昭寺有一根柱子是公元六七世纪时期的白橡树木材质的,在柱子上面有一个文成公主当时留下的印,当地百姓都知道,这是文成公主的一个见证。在藏族人心中,文成公主就是菩萨的化身。在大昭寺,藏族人也同样表达着对于这位大唐公主的崇敬之情。这里不止一处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像。大昭寺在西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每天都有无数的藏族人到这里朝拜,他们有的是一个村庄的人集体乘坐简单的交通工具,来到这里,有的则是全家人一步一磕头,从遥远江山区历经几年才能磕到这里。

大時寺千年来一直供奉着藏传佛教中最崇高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又名觉沃佛,而这尊佛像正是文成公主从长安不远万里带来的。觉沃佛的到来,成为了佛教在西藏落地生根的重要标志。

当时,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公主和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把世界上最珍贵的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灵气的佛像给请到西藏,松赞干布开始修建最早的佛教建筑,大昭寺和小昭寺。大時寺的位置是文成公主选的,她根据阴阳八卦的风水,确定了一个湖泊是最佳位置,于是填湖建成大昭寺。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慢慢地藏族人开始接触佛教教育,这才使全民信佛。所以藏人感恩松赞干布,感恩文成公主。

佛教比西藏本土的苯教更加深入民心

松赞干布之后,西藏被苯教及噶尔家族控制了五十多年

吐蕃王朝需要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来代替已经不适应的统治需要,于是佛教开始传播。在佛教到来以前,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随着吐蕃社会的进步,苯教原始落后的特点日益凸星,但以一些大臣为代表的部族势力和权贵势力却试图利用苯教来控制民众,而松赞干布大力推广佛教,希望为吐蕃带来新的生机。

吐蕃在统一的外表之下,实际上一直暗流涌动。苯教与吐蕃赞普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就是被苯教教徒杀害的。一直到二十九代赞普,吐蕃政权几乎都是被说神话、讲谜语的苯教大臣控制,历代赞普大多早逝,与苯教大臣势力与赞普的斗争有着直接关系。松赞干布正是希望用佛教彻底取代苯教,来结束西藏无休止的杀戮和分裂的历史。

苯教文化是倡导杀生的,而佛教是反对杀生的。苯教是用血来祭祀,所以要按季节祭祀很多的动物或者牲畜,因此对西藏的牧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苯教在西藏根深蒂固,所以松赞干布想要用佛教来统一思想并代替苯教。

公元649年,唐太宗出世,第二年松赞干布也突然去世,两位唐蕃历史性关系缔造者的相继去世,使大唐与吐蕃的蜜月期结束了,双方关系的前景笼上了一阴影。

松赞干布去世后,赞普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由于新赞普年幼,吐蕃年政大权落入宰相噶尔东赞宇松之手,葛尔东赞宇松就是当初迎娶文成公主的首领,禄车赞。禄东赞推崇苯教,苯教势力趁机与噶氏家族互相依持,势力迅速壮大,很快赞普的身边也全部是苯教大臣了。从这个时期开始,吐蕃进入长达五十年的噶尔家族专权时期,也正是在一时期,吐蕃与唐朝陷入了连年不断的战争。

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主要发生在两条战线上,一是吐谷浑,另一个则是西域的安西四镇。对于唐蕃双方而言,吐谷浑的战略意义都非常重要,控制了吐谷浑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道。起初,吐蕃军队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优势,但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唐朝收复了安西四镇,吐蕃占据二十四年的天山以南地区,也重新回到了唐朝的版图。公元698年,吐蕃专权的噶氏家族被王室铲除,唐蕃之间的战争也缓和下来,双方再度开始讨论和亲之事。

松赞干布去世以后,他的孙子和曾孙的权力都落在大臣手里,没有回归到赞普的血统上。因此吐蕃迎娶金城公主,再一次建立一种亲上加亲的方式,来巩固统治地位。

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与大唐再次友好

赤松德赞将佛教定为国教

又一位大唐公主即将踏上前往吐蕃的和亲之路,她就是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本是中亲皇帝的侄孙女,为了显示对这次和亲的重视,中宗皇帝将这位侄孙女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出嫁。与文成公主一样,金城公主入蕃带去了大批书籍和工匠,甚至还有龟兹乐一部,后来她还派使者来唐,请求唐玄宗李隆基把《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颁赐给吐蕃。另外西藏现存最早的藏医著作《月王药诊》就是在金城公主带去的医书翻译之后,结合了吐蕃民间医药学经验而编成的。

公元71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中宗为金城公主举行了隆重的饯行仪式,金城公主一行开始踏上了漫漫行程,而此时的吐蕃王朝内部正在发生激烈的政治斗争,年轻英俊的吐蕃王子的江察拉温被苯教大臣杀害,相传金城公主原本要嫁的正是这位未来的赞普。苯教的旧势力与赞普的较量还在继续,他们试图阻止吐蕃和唐朝的再次联姻。金城公主的行程仍在继续,她并没有因为吐蕃复杂的政治形势而退缩,她要完成一位大唐公主的神圣使命。相比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并没有留下太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但她所做出的贡献同样巨大且意义深远。唐蕃联姻,带给赞普强大的力量支持,会消除战争,实现吐蕃中兴,让雪域高原人民过上稳定的生活。

在布达拉宫的这幅壁画上,描绘了金城公主入藏之前,唐朝皇帝赐给她一面镜子的情景。从壁画中,仿佛能够听到临行前,唐朝皇帝对金城台主的殷切叮咛。

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的和亲进一步加深了中原文化与西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赤德祖赞在给唐玄宗的上书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汉藏一家成为双方共同的期待。

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唐蕃之间二百多年间,互派使臣次数是191次,唐朝派使臣到拉萨是66人次,吐蕃派到唐朝是125人次,交往频繁密切。

在吐蕃与唐朝多方面的社会文化交流中,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西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松赞干布去世后,苯教大臣得势,他们开始破坏佛教,直到金城公主入藏前,西藏的佛教一直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甚至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佛像,都已经不见踪迹。

文成公主和藏王去世以后,藏族人担心佛像会受到破坏,赶紧从小昭寺把佛像藏到藏佛洞里,六十多年后,金城公主才把它从里边请出来,供奉到大昭寺。

真正使佛教在吐蕃广泛传播的是赞普赤松德赞。很多藏文史籍记载,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这一直是西藏历史中最富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位功绩卓越的伟大赞普,确认了佛教在吐蕃社会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在赤松德赞即位之初,权力还掌握在信奉苯教的大臣之手,吐蕃社会的反佛势 力依然很大,甚至连大昭寺、小昭寺都被改为屠宰作坊。在一些信佛大臣的支持下,赤松德赞严惩反佛大臣,并采取了一切有力的措施来推行佛教。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士、寂护论师等天竺汉地高僧入藏弘法。在他的主持下,吐蕃修建了桑耶寺,这是吐蕃史上第一座正规寺院。赤松德赞颁布兴佛诏书,并挑选贵族子弟出家为僧,这也是吐蕃正式出现佛教僧人的开始,他赐给每位僧人三户居民作为供养,这就是三户养僧制。赤松德赞下令,举行了一场佛教与苯教的公开辩论,以决胜败,辩论的结果是苯教失败,赤松德赞当即宣布自己信奉佛教,一部分苯教徒由此转信佛教,其他人则逃往了边远地区隐居。

在佛教取得了对苯教的胜利之后,佛教内部的矛盾斗争也基本得到解决,佛教开始发展起来,赤松德赞在吐蕃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堪比松赞干布。在他长达四十三年的统治时期,吐蕃继续扩张,形成一个强大得多部族帝国。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对吐蕃的控制力减弱

唐蕃会盟后,吐蕃混乱了四百多年,最终汇入蒙元

在赤松德赞即位的同一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叛乱,给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而正积极开拓的吐蕃则觅到了意外的良机。为了平定叛乱,唐王朝将防备吐蕃的边防主力调回中原,致使河西、陇右军备空虚,吐蕃乘虚而入。到安史之乱平定时,唐朝的陇右之地已全部被吐蕃占领。公元763年十月,20万大军长驱直入占领长安,长安城被浩劫一空,他们甚至还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在唐军发起有力地反击后,迫使吐蕃军队在15天之后退出长安。此后吐蕃军队掉头西征占领西域、河西走廊广大地区。吐蕃人追求了一个半世纪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据统计,吐蕃共占领了唐朝五十余州,一百五十余县,控制人口达一百六十多万。面对吐蕃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唐王朝宰相李泌提出了北和回纥(he),南通南诏的遏制吐蕃计划,并得以成功实施。南诏是由唐代乌蛮、白蛮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738年,唐玄宗册封地域最南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使之归顺大唐。然而,其子阁罗凤继位后,宣布脱离唐朝,归附吐蕃。由于吐蕃对南诏一直横征暴敛,南诏苦不堪言。唐朝宰相李泌依计划使南诏顺利归唐。南诏归唐后,吐蕃大规模的扩张之势有所减弱,双方再度和谈。

通过唐蕃之间的战争,唐人对藏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样,吐蕃人对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先进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到了吐蕃末期的时候,吐蕃的很多政治的措施和文化上的一些借鉴 都是从唐朝里头吸取文化素养的。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双方进行了最后一次会盟,盟文被刻石立碑。当时共立三碑,一碑立于长安,一碑立于拉萨,还有一碑立于唐蕃交界之地。如今,只有拉萨这座唐蕃会盟碑依然矗立在大昭寺前。会盟立碑的盟文申明,这次会盟的目的是商议社稷如一,使唐蕃再续慈亲之情,重中邻好之义,盟文再次肯定了双方划定的边界,商定了双方用的沟通驿递线路,并规定了其他和平措施。在会盟碑东侧的藏文盟词中,还回顾了从松赞干布以来唐蕃关系发展的曲折历史,告诫人们,长庆会盟来之不易。今天这块历经千年风雨的唐蕃会盟碑成为汉藏民族亲如一家的历史见证。

唐蕃两个民族最后走向会盟,成因一是因为从松赞干布开始,文成公主进藏,藏汉两个民族结下了亲如一家的关系。二是唐朝和吐蕃之间两个民族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帮助,因此,唐蕃两个民族之间也是刚好符合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融合过程。

对于吐蕃自身来说,唐蕃会盟碑和它身后的大昭寺,还见证了西藏的佛教发展历史和吐蕃王朝的兴衰。

赤松德赞去世后,朗达玛在一些反佛大臣的拥立下,登上了赞普之位,朗达玛推行激烈的毁佛政策,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公元842年,朗达玛遇刺身亡,这位给吐蕃带来血雨腥风的暴虐统治者成为吐蕃最后一位赞普。

在朗达玛死后,吐蕃陷入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直到蒙元时期,西藏地区才再一次汇入中国统一的洪流。

 

大唐与吐蕃,两个强盛的王朝几乎同时兴衰,历史的巧合令人感慨无限,双方时战时和,有时亲密,有时疏远,彼此窥探,却又相互学习。对唐朝来说,吐蕃是必须认真了解的新伙伴,新对手,而对吐蕃来说,唐朝则是充满魅力地学习、模仿乃至超越的对象。差异巨大的双方就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碰撞、不断消长,也不断融合。如今它们当年叱咜的风云早已散尽,而回望两个王朝的背影时,我们仍然能够感到其光辉穿越时空,夺人魂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的美好姻缘作为唐蕃和合、同为一家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传颂的佳话。


中国通史之吐蕃兴衰(第四十八集)学习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