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舰艇反潜,为何流行324毫米口径的短鱼雷?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中美欧海军的反潜演习,由护卫舰只向海中发射一枚较小的鱼雷,似乎都是演习中的“规定动作”。那么为何中美欧水面舰队的反潜,不继续使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标准533毫米口径的重型鱼雷?还有人有疑问:不论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目前都继续把533毫米口径的重型鱼雷当做反潜和反舰的主要武器。这种重型鱼雷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公里,即使以55节的最高速度接近敌人,射程也可以达到35公里。而只有324毫米直径的反潜短鱼雷的最大射程,也不过11公里,最大水下攻击速度不过45节。这样两者对比,岂不是水下的潜艇可以提前远距离攻击水面的舰队,可以先发制人。而水面的舰队仍然距离潜艇很远,只有航行到潜艇上方几公里的时候,才可以发射反潜短鱼雷。那么为何水面反潜舰只,不直接装备533毫米重型反潜鱼雷呢?
要回答上述几个问题,需要深入观察和了解当代各国的反潜经验。目前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水面舰队反潜,都采用发射短鱼雷的方式。仍然有个别国家的海军,在水面反潜主力舰上,仍保留533毫米重型鱼雷的多联装发射架,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的无畏级反潜驱逐舰。俄罗斯海军保留这种重型水面发射的鱼雷,并不能说明俄海军的反潜实力更强,反倒暴露了俄罗斯海军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反潜实战经验。
中国海军目前在水面舰艇上标配的,同样是2座3联装共6枚324毫米的反潜短鱼雷,我们采取的是和美欧海军一样的技术路线,而摒弃了前苏联重型鱼雷从水面反潜的旧模式。

美英海军有二战中最丰富的潜艇反舰和水面反潜的实战经验。根据美国海军的统计,从有潜艇发射鱼雷反舰开始,一直到今天,所有的鱼雷反舰作战,发射艇和目标舰只之间的直线距离,都在10公里,即潜望镜可以观察的范围之内!其中更有80%的实战战例,鱼雷发射攻击距离是在5公里之内。这种状态,到今天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潜艇作战,都是信息孤岛,只有用潜望镜可以观察和定位的水面目标,才会放心攻击。以MK48为代表的重型鱼雷的最大作战距离高达50公里,那只是为了假设攻击没有对潜反制措施的民用船舶的需要,更是为了缩小敌对军用舰只机动躲避窗口的需要。实际发射鱼雷作战,从来还没有一次超过10公里以上。
水中攻击的鱼雷,和在空气中飞行的导弹和炮弹都不一样。导弹和炮弹的比重,都大于1,也就是比水重的多,但是导弹和炮弹可以依靠惯性、弹翼和反推力在空气中高速飞行。而鱼雷不论大小,比重都是接近海水。这样发射出去,才能先悬浮,然后再靠动力前进,既不会自己沉没,也不会立即上浮。因此鱼雷在水中是“漂行”,而不是飞行,这就造成普通鱼雷的攻击速度快不了,即使以50节的高速前进,50公里的最大攻击距离也会20多分钟以后才到,目标舰船可能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
既然潜艇用重型鱼雷实际攻击水面舰船的距离不会很远,那么水面舰只直接反潜作战的距离更不会很远,一般都在5公里半径内,此时射程11公里左右的MK46一类的短鱼雷完全够用了,而且水面反潜,还可以发射火箭深水炸弹。短鱼雷在水下掉头灵活,特别有利于螺旋往深水里钻寻找潜艇。而重型鱼雷掉头缓慢,反倒不适合短兵相接的近距离反潜。

如果发现水下有可疑潜艇的距离超过10公里,可以从水面反潜舰上起飞反潜直升机,或者直接发射反潜导弹,这两种远距离反潜手段的“弹头”,其实也是324毫米的短鱼雷。
324毫米的短鱼雷总重在300公斤以内,大大轻于1600公斤以上,最大装药高达半吨的533毫米重型鱼雷。短鱼雷内部装炸药总量只有50公斤以下,但却是和反坦克导弹一样的聚能装药战斗部,可以轻易的在任何级别的潜艇身上炸出一个直径10公分左右,两侧贯通的窟窿,即使不立即导致沉没,也是任何潜艇都受不了的,能紧急上浮投降的,都是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