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11剁手前,不妨先来了解自己是如何决策的
人们常说“无利不起早”,当看到一些奇葩的行为时,你可能会问“我不李姐,这样做对ta有什么好处?”流行的看法似乎认为人们做一件事,是因为收益大于损失。
其实不然,如果人们做一件事总是因为能产生正向的净收益,那么一桌麻将应该四个人都赢了,股市中也不会有人亏损。
那么人们究竟是如何做决定的呢?人们都是如此的理性吗?
经济人与有限理性
收益大于损失,严格的来讲应该是“知觉到的收益大于风险”,多了几个字,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一个事实,而后者是一个心理活动。
一个物理量,经由人的知觉、认知而变成了心理量。经济学家们曾经假定所有人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 决策者能得到所有的相关信息
· 决策时知道目标和问题所在
· 对可用的计划方案无所不知
· 能追求最优方案
· 深知执行后的结果,并且能够复盘
这些前提假设实在是太高看我们人类了,也许古典经济学家们希望关于“人”的因素能尽可能的工整,以便能腾出精力来专心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

但现实是残酷的,研究决策无法忽略“人”的因素,人们的动机、情绪、经验、认知定势等心理因素无一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判断,于是就有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观点。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这位横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他认为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定时遵循的是「满意原则」(satisficing):仅仅考虑几个选项,差不多满意了就停下来。
在西蒙看来,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并不是考虑了各种条件后,严格地以数理和逻辑来推算,而是更多地依赖经验。
当面对不确定时
假设你花一百万做了某项投资,此时:
A选项:有50%的概率赢得300万,50%的概率血本无归
B选项:以100%的概率获得120万
那么你会选哪个?实际上大多数人会选择B选项,图个落袋为安,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用「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来解释这种现象:
当面对不确定时,特别是存在巨大损失的潜在可能性时,损失所带来的痛苦程度,要高于收益带来的愉悦程度,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

大多数人在面对收益时是风险厌恶的,不想“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因为损失已有的收益是令人痛苦的;但在面对已经产生损失时,及时止损撤出却是困难的,因为此时人们是风险偏好的,想着“搏一把,赚回来”。
因此在投资领域,“浮盈拿不住、浮亏扛到死”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在情感领域,许多人也会长时间地守在那个会伤害自己的伴侣身边,而不是及时远离。
非理性的决策,顺应的是人们的本能和经验,虽然它可能使我们暂时地感到安心,但却有可能使自己失去了获得更好结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