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废掉的?废掉的原因、解决方法、常见误区。
人是怎么废掉的?
简单回答:社会的毒打。
科学论证:要想废掉一个人,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报废处理,身体,环境,思想。
身体:物理层面被废。
常见原因有:生活方式不健康,酗酒,过量食用垃圾食品和有害外卖,健身不足。
相关事件有: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加工肉类是一级致癌物!,土坑酸菜事件。
预防方法有:学习健康生活,预防疾病,营养均衡,尽量自己做饭。
身体影响环境,比如身体不好,因病致贫。
身体影响思想,常常身体不适,影响思考。
环境:社会层面被废。
常见原因有:交友不慎,触犯法律,被骗破产,赌博成瘾。
相关事件有:套路贷,社死。
预防方法有:加强法治学习,提高品德,提升赚钱技能。
环境影响身体:没钱寸步难行。
环境影响思想:大脑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和足够的营养。
思想:智商层面被废。
原则上来说,只有人们真的认为自己被废掉了,才可能被废掉,毕竟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至少精神正常,识字,能运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工具,放心你绝对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关心是否废掉的问题时,就说明你还没有被完全废掉,因为已经完全废掉的人哪会关心这个。
在实践中,很可能会把大众常见问题,错误的归类为被废掉的特征。例如:
大众需要生活,需要工作,有人就会说,看那些人就是工作囚徒。
大众需要娱乐,需要开心,有人就会说,看那些娱乐的人被困信息茧房。
大众需要购物,玩游戏,追影视,听音乐,有人就会说,看那些废人沉迷低级享受。
(我承认,过度消费,透支生命,玩游戏,追影视损害健康是得不偿失,但我不认同把购物,玩游戏,追影视这种大众娱乐归类为可能废掉的特征,难道一个不购物,不玩游戏,不追影视,不听音乐的人才算正常吗?)
智商层面被废常见原因有:
原因1:过分渴望始终如一,提升方法单一,没有进步,反复拖延,没有因环境改变而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中国在改革开放时就已经确立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了。去用心了解真实情况,根据事实情况,再采取应对手段。
常见误区:认为拖延是一种病,实际在动物世界,原始社会,就有拖延这种情况,人们在无法确定行为结果的情况下,会留下更多的时间反复思考,以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正确率,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本能。如果真碰到紧急情况,比如家里起火,人是不会拖延的。
这也符合很多事物,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份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来调配,而不是去寻找一份万能解药。
原因2:过分担心囚徒困境,没有充分合作,分享社会红利。又想参与合作赚更多的钱,又担心对方背叛或欺骗反而得不偿失。
解决方法:这没有最好的方法,只能从历史来看,相对有用的解决办法。
当市场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合作较多时,日常保持友善,关键时刻需要坚定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原则。
当市场的主题是混乱与欺骗时,合作较少时,就旗帜鲜明当铁血硬汉,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就拒绝合作。
当市场处于和平与混乱之间时,合作未定时,对方友善,你就友善,对方铁血,你就铁血,如果发现对方欺骗,自然果断取消合作,开始合法复仇行动。(注意实事求是,对方要真实做出了对你产生损失或伤害的行为才能复仇。)
常见误区:采用的方法,需要适合自己的性格和习惯,适合自己,并能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就行,一般不指望一次方法的改进有特别巨大的提升,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达到一定高峰后,后续一般是缓慢进步,这是在享受成功的果实,但常常被认定为舒适区,误判自己是好逸恶劳,不够艰苦,并误以为只有痛苦才能带来进步,这种心态违反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也让人们本应该追求幸福生活时,望而却步。(这种情况被我称为爱上了社会的毒打。)
人的进步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反复打磨的进步,一种是受到突然而强烈的刺激,在恢复期中的进步。 这两种突破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可以用其中一种,也可以两种都用。但突然而强烈的刺激更有话题性,自然容易被过分看重,而打磨技能的人常常被黑成了傻傻埋头苦干的人。(电视剧和小说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10年至20年的打拼变得富有根本不不够帅,要的是秒赚100万才刺激,不能3天内完成1个亿小目标的人都没资格当主角。)
原因3:被贩卖焦虑,没有培养足够的自信。没有自信不说你肯定没有美好的生活,但确实会让人建设美好生活的成功率大降,谁会和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合作呢?当然盲目自负,冲动冒进,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解决方法:遇事想清楚,不要急于下判断,多发挥自己的优势。
常见误区:总感觉自己认知不够高,比如这句话“你永远赚到不知识范围之外的钱。”,然后看似有理,实际上,你怎么知道什么是认知范围之内,什么是认知范围之外呢? 看似好有道理的废话,没有具体操作可能性的东西很多。
当然也不能因为有幸存者偏差,就看轻所有前人的知识,只要是成功人士说的,一律否定,那就没得学了。其实绝大多数知识都来源于前人,创新虽然很好,但实践中难以保持连续创新,所以在没有好点子时,不要认为学习前人就是不动脑子,用一个前人总结出的方法常常比自己拍拍脑袋想出的方法强很多。
被贩卖焦虑的情况就更多了。
比如,“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这话完全是扯淡。
我换一种说法,“努力的人改变结果,懒惰的人改变原因。”也能解释啊!
很多名词之间,没有那么多必然联系,经不起推敲。
我还可以说,“普通的人喜欢吃肉,优秀的人喜欢吃蔬菜。” 不要打我,我最近确实开始多吃蔬菜了。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后面还有一句“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这个我直接忽略了,我就不相信这是顶级优秀。这根本是不把龙傲天和超人放在眼里啊!
还有误认为碎片化学习毫无作用,我承认完整系统的学习知识作用确实很大,但系统的知识在大脑中成型,也是经过了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的实践,碎片化的经验后最终总结出来的。
学习无处不在,精华的知识一般最开始是混在一堆无用信息里的。确实需要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能说,学习效率没有突破时,就不学习了。碎片化学习后,可以在比较空闲的日子,好好整理一下笔记,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来提炼。
很多系统知识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后,才得以成为完整的系统知识,提升无处不在,我发现绿豆加无糖酸奶比红豆加无糖酸奶更适合我自己,提升我的饮食美好度,对我来说就是增长,就是好经验。
原因4: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没有注重发展自己的优点。
解决方法:只需要明白,优点是最可能成长为赚钱技能的特点,有更多钱,更多资源才能更好地进步,而缺点就算费力改过,也常常只是恢复到普通水平。除非缺点很致命,无伤大雅的缺点,好好包容自己。
人总有长处,你可以在心里和暴发户比文化,和老总比健康生活和年轻活力。当然过多的攀比是有害的,不要说出来真的去伤害暴发户和老总,在心态上占领高位,有利就好,对别人无害,对自己的幸福感有帮助就好,这种吃不到葡萄想葡萄酸的方式,确实在一定情况下很有用,不说需要多少优越感,可以谦虚,但至少不能有自卑感,减少焦虑感,就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其实我是非常不喜欢设置一大堆标准,然后把90%以上的普通人归类成被废掉的人,严格来说,人不会被废掉。
有多少断手断脚的人最后还坚强生活着,古今中外那么多人从黑暗中站起来,又聋又瞎又哑的海伦凯勒,一样成为了伟大的作家,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