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操心的父母)
一天晚上,父母忙碌了一天,累得个半死,刚下班回家,5岁的儿子却精力旺盛的很,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儿子:我要出去玩儿~
父母:你看外面都天黑了,天黑了大灰狼要出来吃小孩了!
儿子:……惊恐得望着外面,不说话了。
父母心里不想让小孩出去,不是直接告诉小孩“不要出去”,而是通过失效模式“大灰狼吃小孩”,告诉小孩出去的结果。在小孩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警示),让他不去做某种行为:“晚上出去玩”,最终达到避免被“吃”的效果。
这种思路其实就是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其实FMEA的原理一点都不难,一个失效的概念,三个分析的维度而已。

但真正踏实做过FMEA的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似乎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的工作。好像操碎了心的父母一般,想方设法的去控制孩子生长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去呵护他们的孩子茁壮成长,却又总觉得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一样。

做FMEA时,首先得弄清楚你想要分析的是什么,它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需要识别清楚其边界和范围,这样才能准确的将分析重心集中到正确的主体上。

在实际的FMEA分析中,我们有可能将存在直接关联(比如硬连接)的零件误认为是同一个系统的零件,从而走进分析误区。比如驱动系统,在硬件上可能包含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等部件,如果是做驱动系统的FMEA,那么如上这些都会是它的子系统;如果是做变速箱的FMEA,传动轴等其他部件就又将是变速箱系统的外部关联部件,分析时我们只需要分析他们的界面因素即可,而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传动轴这些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