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2决定版》公爵的崛起DLC杂谈(上):文明与彩蛋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1281025。转载请标明出处)
8月11号更新东欧DLC,接近两周的时间基本上标准难度都过了一遍。部分关卡有逃课方法,但总的来说三个战役(尤其是波希米亚)的大部分关卡都鼓励快攻相位猛冲一波——对我这种多线控制就开始手忙脚乱的菜鸡玩家极不友好。

简单谈一谈战役里的相关历史、人物等细节,以及一些彩蛋——但首先要说的肯定是Bug:
1.波希米亚战役第一关“独眼浪人”成就“极恶掠夺者”要求把地图上所有波西米亚村庄全部摧毁。但即使是将包括木栅栏在内的所有建筑全“扬”了,也不会跳成就;
2.波兰战役第二关“波兰之星”成就“领土守护者”要求中立城镇均不被敌方占领。开局就会让玩家在三座城镇各造一座城堡,造完即可获得城镇控制权,但还是和上一条一样的问题,起城堡并保证整场游戏中城镇站在己方也不会跳成就;
3.波希米亚战役第四关“黄金之城”的前情提要出现文字和语音不符的情况,介绍文本的内容是波兰战役第四关“围攻维尔纽斯”里条顿掠夺者支线的对话;



4.波希米亚金冠科技“胡斯革新”,效果为修道院生产僧侣和研发科技只消耗食物(僧侣从100金变成100肉,信念从750肉1000金变成1750肉),但科技图标的文本介绍是“僧侣和修道院升级消耗黄金,而不消耗食物”。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单位被独栋建筑或高地卡住这种一直就有的Bug,就不一一赘述了;另外,战役中还有几个彩蛋:
1.波兰战役第三关“公爵对决”的地图右下角,有一个名称为“Lord Basse”的国王和一栋房子。该名称来自同ID的现实玩家,他曾在2014年设计出《帝国时代2》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自定义战役——阿塔林的四圣器(The Relics of Athalën),前后一共11关,各方面的完成度都相当高,但很可惜并没有移植到决定版中(可能也是文本量太大的原因);

2.波希米亚战役第六关“神之勇士”里,布拉格(完成任务后变成蓝色盟友)的右上角有一篇小岛,岛上有两头无法攻击和被攻击的狼,分别叫“Pegasus”(11307血)和“Siggi”(22021血)。Pegasus中文常译作“珀伽索斯”,就是古希腊神话中诞生自美杜莎断颈的双翼天马;Siggi更常见的写法是“Sigi”,常译“西吉”,出自《沃尔松格萨迦》(Völsunga saga)和《散文埃达》(Prose Edda,也称“新埃达”/Younger Edda),在这些文献中提到是曾统治法兰克领土的奥丁第子,也是《沃尔松格萨迦》中沃尔松格一脉的祖先。取这两个名字设计两头狼的原因不明,可能是玩家名或者制作组成员的宠物?



文明
简要说一下两个新文明的文明图标、特殊兵种和特殊科技的来源。
波兰
文明图标:皮雅斯特王朝(Piast dynasty,960-1370,也译普雅斯特王朝)时期波兰王国国徽。


在斯拉夫文化区的波兰、捷克、俄罗斯等国,有一个各国共有的建国传说。尽管各国版本多少存在一定差异,但大体都提到几个兄弟(有些版本是两兄弟,有些则是三兄弟)打猎时追随不同的猎物、并跟随猎物去往不同地区建立国家。在波兰的版本中,莱赫(Lech)、切赫(Czech)、罗斯(Rus)三兄弟一同去山野间狩猎,罗斯往东去,建立了古罗斯国(也称鲁塞尼亚/Ruthenia);切赫往西前行,来到波西米亚的日普山(Říp Mountain/ Říp Hill)定居,建立起波希米亚;莱赫则跟着一只白色的雄鹰一路向北,来到白鹰的巢边,看到赤红朝阳中的白鹰而在该处定居下来,将该地称作“格涅兹诺”(Gniezno),并以红底白鹰作为自己的纹章。随后,红底白鹰图案成为波兰武力和君权的象征,在14世纪重新统一大小波兰、重新恢复统一的波兰王国的瓦迪斯瓦夫一世(Władyslaw I Łokietek,1260-1333)时期正式确立为国王用旗,此后作为国徽一直延续至今。
游戏中使用皮雅斯特王朝的盾徽作为文明图标,是因为皮雅斯特王朝是首个统一波兰的王朝政权,最能代表波兰王国,地位上无与伦比,且与战役中的波立联邦前后承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银冠科技:贵族特权(Szlachta Privileges)
“Szlachta”常音译“什拉赫塔”,或意译为“众议院贵族”,是对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及波立联邦时期该国贵族阶级的泛称。由于在波兰语语境中,“Szlachta”就是“贵族”之意,所以将这个科技直接翻译为“贵族特权”是没有问题的。
什拉赫塔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统治阶级。从11世纪前半期起,波兰的什拉赫塔迅速发展为封建土地主,在卡齐米日大帝(即卡齐米日三世/ Casimir III the Great,1310-1370,也译卡西米尔三世)统治时期获得更多政治权利,并在兼任波兰国王的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一世(Louis I/ Nagy Lajos,1316-1382,也称路易一世)时期获得了空前膨胀的特权(即科希策特权/Privilege of Koszyce)。在科希策达成的协议规定,波兰什拉赫塔拥有采邑领地世袭权、国王选举权、地方官任命权和最高可达84%的免税额度,国王还必须对参与对外战争的什拉赫塔支付报酬,从而使波兰什拉赫塔的权力扩大到空前绝后、全欧洲罕见的地步。
波立联邦建立后,由于担任波兰国王的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Władysław II Jagiełło,1352/1362-1434)并非波兰出身,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考量,雅盖沃承诺进一步扩大波兰什拉赫塔的权力,敦促波立两国什拉赫塔确立了贵族民主制的国王选举法;其后具有多国血统的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1467-1548)进一步完善国王选举制,规定任何什拉赫塔都具备选举国王的权利,从而将所谓“自由选王制”(wolna elekcja)作为波立联邦继承法被确立下来。
自由选王制的核心是“君主当政但不统治”(Rex regnat et non gubernat),国王权力实际上由什拉赫塔阶级行使,其无法废除波立联邦体系下的政体基础(如联邦体制、宗教宽容等),也无法废除什拉赫塔的特权,更无法以个人意愿指定继承人——实际上统治国家的不是国王,而是数量占波立联邦人口约1/10的什拉赫塔。在自由选王制下,什拉赫塔具备外交、宣战、立法、税收上的绝对话语权,且拥有在众议院否决任何已通过决议的一票否决权(“自由否决权”/ Liberum veto),还能对侵害其权利的国王掀起反旗;确立新国王时,所有什拉赫塔一人一票、享有阶级内平等的选举权,且出于结盟考量而通常选择外国出身者作为波立联邦统治者,从而确保了统治权被什拉赫塔牢牢掌握。
金冠科技:列克提克遗产(Lechitic Legacy)
列克提克(Lechitic/ Lekhitic)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属于西斯拉夫语下的一个分支,最大特点是保留了原始斯拉夫语的鼻音元音。列克提克语支包含波兰语、卡舒比语(Kashubian/ Cassubian)、西里西亚语(Silesian)、波拉布语(Polabian)、西里西亚语(Silesian)和斯洛温语(Slovincian)6种语言,除波兰语外的其他5种语言被视为波兰语的方言,其中斯洛温语和波拉布语已彻底消亡。由于该语言分支大多与波兰语有密切联系,故该语支有时也被称作“古波兰语”。
这项科技的名字着实有点生僻且奇怪,因为“列克提克”本身是一个语系概念,“语言的遗产”本身理解起来就很令人困惑。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这个科技应该是想强调波兰这个民族的历史性和对传统的继承;但至于为什么这项科技的效果是为轻骑兵增加践踏伤害,就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可能纯粹是为了设计民族而找的一个名字罢了。
特色单位:波兰翼骑兵(Winged Hussar)、奥布奇战锤兵(Obuch)


正牌波兰翼骑兵,波立联邦两个主体国家(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的专属轻骑兵升级,攻击力和血量比一般的翼骑兵要高,相对的升级费用也高一些。


实际上,“Hussia”这个词最早是指匈牙利的骠骑兵,从波兰翼骑兵的波兰语名称“Husaria”就可以看出来,波兰翼骑兵其实就是匈牙利骠骑兵的波兰本土化版本。翼骑兵最知名和引人瞩目的“翼”,其实是装饰有羽毛的弓形木架,被固定在盔甲背部,一般被认为是具有威慑性或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

奥布奇战锤兵其实不是啥特种部队的称呼。“Obuch”也称Obuszek、Obuszeka、Obuszysko,更通俗的称呼为“波兰战锤”(Polish War Hammerr),是一种类似骑手镐的近战武器,区别在于骑手镐一侧是锤、另一侧是平直的尖锐镐型结构,而Obuch是锤和曲状镐型结构的组合体,有些Obuch的镐侧甚至呈螺旋状。Obuch在波兰王国时期是什拉赫塔用于斗殴或决斗的随身武器,同时也是军刀的配套辅助武器,以至于衍生出“战锤之于军刀,有如床上用品之于床”(Bez karabeli ani z pościeli, bez obuszka ani od łóżka)的谚语。



波希米亚
文明图标:波希米亚地区标志“银色双尾狮”(silver double-tailed lion)与塔博尔市市旗背景的结合体。

双尾狮尾部特征出自14世纪10年代拉丁文手稿集《库尼贡德女修道院院长的激情》(Passional of Abbess Kunigunde)中的波希米亚盾徽,该盾徽是现存最早的彩色波希米亚盾徽图案;其他部位则出自现在的捷克共和国简易型小国徽。


上红下黑背景色出自塔博尔市市旗,该市曾是胡斯教派激进派“塔博尔派”(Taborites)势力中心,扬·杰式卡即为塔博尔派代表人物。

银冠科技:大车阵战术(Wagenburg Tactics)
波希米亚的两项独特科技都与胡斯战争有关。银冠科技“大车阵战术”是个专有名词,特指扬·杰式卡开创的用于对抗十字军骑士的阵地战术。杰式卡指挥的胡斯派军队在面对数量占优的敌人时,常将农车或货车改良成的战车排成方形或圆型,用链条连接车轮,将车辆犄角相对、倾斜放置,并在车阵外围挖掘壕沟以阻挡骑兵冲击。胡斯派会先以火炮攻击敌人,迫使敌人向车阵发起冲锋;但车阵中央的弩手和火枪手会利用骑士冲锋的时机瞄准马匹开火,让骑兵丧失高机动优势或战斗力。随后,当敌军渐趋疲软时,车阵中配备长矛或连枷的步兵便会上场收割,或是配合袭击侧翼的骑兵部队进行激烈反攻。



凭借对火药武器的娴熟运用和这种进攻防御一体的阵地战术,杰式卡成功粉碎了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组织的三次十字军,成为史上未尝败绩的十位杰出统帅之一,更被捷克人视为伟大的军事改革家和民族英雄。
金冠科技:胡斯革新(Hussite Reforms)
胡斯宗教改革也称波希米亚宗教改革(Bohemian Reformation)或捷克宗教改革(Czech Reformation),因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的扬·胡斯(Jan Hus,1372-1415)为代表人物而得名。

波希米亚地区具有浓厚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氛围,捷克语是欧洲封建时期除法语和意大利语以外唯一一种翻译整本《圣经》的语言,布拉格也是欧洲除阿维农(Avignon)、罗马(Rome )和巴黎(Paris)外拥有基督教神职人员最多的大城市。1409年,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1361-1419)发布诏令,宣布取消一切外国人在布拉格大学的特权,由波希米亚人担任管理层,从而加强了波希米亚教育界的民族化趋势;14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布拉格的大学为中心,兴起了对牧师奢靡享乐生活的批判风潮,包括扬·胡斯在内的许多新兴神学家呼吁改革教会,教权应服从于世俗权力,返回《圣经》中最正宗最原始的宗教仪式,继而针对圣餐仪式、赎罪券等问题,形成了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的主张,以及以胡斯主张为核心的波希米亚原教旨主义教派“胡斯派”(Hussite)。
胡斯派和天主教会最核心的分歧在基督教的领圣餐仪式上。根据《圣经》的内容,基督的血肉分别以葡萄酒和面饼代替,信徒忏悔祈祷后领取圣餐食用,如同吃下主的血肉、与之融为一体。但天主教会规定信徒只可领面饼、不能喝葡萄酒,只有教士、牧师等神职人员才能喝酒,这一点被胡斯派大加抨击,认为完全偏离了《圣经》中的记载。此外,胡斯结合波希米亚地区的民族主义和独立意愿,提出以捷克语讲经祈祷、建立属于波希米亚人自己的民族教会等主张,并公开支持下层人民反对贵族、反对农奴制。尽管胡斯在1414年被罗马教会以“异端”罪名处以火刑,但随之而来的胡斯战争、以及一系列继承胡斯主张的教派的出现,将这场源于波希米亚的宗教改革运动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并对后来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有一定影响和借鉴作用。胡斯革新最终并未赢得全面胜利,但它促成了基督教史上首个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国家教会的形成,对中欧历史、乃至日后的捷克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宗教研究者视作现代早期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术和政治运动之一。
特色单位:胡斯战车(Hussite Wagon)、榴弹炮(Houfnice)


波希米亚两个特色单位都与大车阵战术密切相关。胡斯派战车是扬·杰式卡结合当时战争情势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战车。胡斯战车大多由农车或货车改造而成,车厢侧板和车轮都以铁皮、铁板或可拆卸挡板进行加固,并在原本敞篷的车辆顶部加装了可以立起作为盾牌和射击孔的顶板。战车朝内的一侧则装有供人员上下车的木门,战车下方加装放置敌人爬过的长木板。


根据一本名为“DBMM Army Lists: Book 4 The High Medieval Period 1071 AD to 1525 AD”的介绍欧洲封建时期军队形式的外文书籍记载,杰式卡曾发布过名为《赫德汀军令》(Hodetin Ordinance)的军事文件,在这篇军令中明确规定每辆胡斯战车配备2名驾车手、2名火枪手、6名十字弓手、4名连枷手、4名长戟兵和2名大盾兵(Pavisier);此外还配有专门维修战车和保护战马的后勤人员——当然,游戏内的胡斯战车就是个自动驾驶的特斯拉,看不出上面有作战人员;其实战威力也远不如历史上的胡斯战车那么领先于时代,看作是个血厚的弩炮就行。

“Houfnice”这个捷克语词汇是当时胡斯派军队使用的一种中型火炮,同时被视为是现代榴弹炮的前身——榴弹炮的英文“Howitzer”就源自捷克语“Houfnice”。这种火炮最大特征是炮体粗短、底盘较矮、炮架车轮高,这类结构有助于减小后坐力、提高炮体的防震能力;胡斯派军队一般用锁链将这种火炮固定在两辆胡斯战车之间,在战车空隙处轰击敌方,能对列阵的大批骑兵部队造成巨大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