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帮你在拼夕夕里砍一刀,但我再也不想用命换钱了「杰视帮」
每周上六天班,周末,就想躺着。
躺在床上,醒了,玩会儿手机;
累了,闭目养神,一上午。
点个外卖,吃完,坐会儿;
坐累了,回去,接着躺着。
瞥见凌乱的房间,但是明天又要上班了。
算了,还是不收拾了吧。
傍晚了,突然好难过。
属于自己的一天,就没了。
如果时光能倒流,或许应该出门走走?
算了,时光不会倒流,我也不愿出门走走。
还是继续加班吧。
【文末有惊喜】

拼夕夕的故事,已经发酵得差不多了。
年仅22岁的员工凌晨一点半下班猝死。作为旁观者,惋惜,哀叹,悲伤。
但不会震惊。
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996的福报,007玩儿命,拼夕夕硬核工作模式,已经说不上是互联网公司的必然趋势还是扭曲病态的超速节奏。
但周瑜打黄盖,一边抱怨着不合理,但一边又舍不得放弃“享有”这种不合理的机会。
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为了钱,或许,还有为了热爱。

这个事情发酵到现在,悲哀的是,大家仿佛已经默认了加班猝死是互联网行业的常态,多了几分无奈,少了几分震惊。
真正激起波澜的,也不是因为这次的主角叫拼夕夕,而是缘于知乎下方拼夕夕官方账号的一则评论:

底层的人民,社会的问题,人可以控制努力...这种刺人的字眼,和小米的女高管师承同门?

至于后续官方多次澄清,谣言也好,运营心寒不想干了也好,供应商背锅也罢。讲真的,我信,我都信。

天上没有那么多免费的馅饼,一个能把市值做到过万亿的公司不至于连这点情商的公关都不懂。
至于央视点名,知乎官方下场帮忙砍一刀,以及股价暴跌,企业家的事儿让企业家们聊吧,谁赢谁输也不能让我少加班一分钟,也不能让我多拿到一块钱工资,我不在意。



我越来越在意的是,现在的我们,究竟为什么加班,我们的加班到底值得吗?
好巧不巧,这周的奇葩说,有这样一则辩题:

这题目真的就差没在工作前面加上【设计】两个字了,热爱的设计工作令我头秃,要不要辞职?
我很喜欢其中一句话,热爱没错,错在这份工作。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分支,设计这一行怎么也快算得上半个高危行业了。
不仅要有足够的精气神去应对无休止的熬夜加班该项目,更要有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去面对甲方和运营的咄咄逼人。

尤其在大城市,无休止的加班和每周最多一天的休息,换来的或许只是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的薪水,不敢出去玩,不敢生病,或许躺在床上让脑袋放空才是最经济,最舒适的休息方式。

现实往往比辩论更加残酷。
失去了激情,忘记了热爱,拖着一副迟钝的皮囊深夜加着班,要不要辞职?
或许要不要都太理想化了,现实应该是敢不敢辞职?

我们往往拿着热爱当挡箭牌,觉得辞职之后难以找到另一份工作,或者另一份工作甚至更糟,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在抱怨的同时选择了隐忍。
这就像一场赌注,赌局胜负对半,买定离手。

熬过去了,你好我好,感谢公司的辛苦栽培。
没熬过去?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江苏90后设计师,上海90后设计师,这次这位年轻的女员工...
那么,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可以改变整个资本运作模式吗?可以拯救员工们被压榨的现实吗?
很可惜,恐怕不能。
我们希望像电视剧中那样,悲惨的现实点醒了人性的善良,资本与劳动力从此和谐融洽。

但很可惜,过了中二的年纪,在现实的社会中,资本依旧会继续压榨劳动力。
但是,他们的警醒也不是全无意义的。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哼一首《老子明天不上班》,回家找个桃花源归园田居去...
这些是气话,如果不是事业编制,如果不是家里有矿,我想很少有人能洒脱到说走就走,面对加班,该加还得加。

奋斗可以,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吃得苦中苦仍是普通人。
加班OK,但我们要搞清楚,加班是为了什么?
央视新闻官方在微博发起了一项投票,大家的选择也是很直观了:

对于工作和加班,大家其实都很宽容,所以对于加班的目的,如果哥们儿耿直,或许和我会有一样的声音:
“加班不是为了钱还能为了什么,为了爱吗?”

或许有朋友会说,因为大家都在加班,作为新人,不敢踩点下班。
即使是平级的同事,工作的内容、难度以及回报都大相径庭,在没有任何变量统一的情况下去比较一个单一量,是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没有学好的表现,建议重修。

至于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成就自己,为了锻炼自己...
打住,我问的是加班的目的结果,不是加班时候喝的哪个牌子的鸡汤,这些泛泛的高尚说辞,最终也是为了涨工资。

加班的目的端正了,我们再来聊聊加班的阈值。
这和设计有一个完全相反的原则,设计在创意时讲究找参考,但探寻的自身加班限度时,最大的忌讳莫过于参考别人的生物钟。
前两年,互联网风传业内成功人士的睡眠时间,扎克伯格一天只睡4个小时,奥巴马、马斯克一天只睡6个小时,王健林每天4点起床健身,李嘉诚每天6点起床打高尔夫...

我一直无法理解,宣扬这种行为的意义在哪里,让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我也创办不了facebook,相反,我可能会进医院。
我也没有健身卡,4点起来不会健身;我甚至没摸过高尔夫球杆,6点起来也打不了高尔夫球。

成功人士的精神与履历值得我们拜读,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值得我们复刻。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生物钟更是如此。
工作与生活的比例是每个人自己去探索的,这种东西,没有容易到抄袭就能抄出正确答案的。

加班的阈值每个人都不相同,有人天生适合工作到一两点,有人工作到十一点就已经是极限了。
大家都不是十二三岁的活力无限了,不要去过度挑衅自己的身体,放过自己也是成熟的标志。

在这个社会节奏下,即使是号称佛系的成都,半夜的写字楼也照样灯火通明,我们不能拒绝奋斗,但同样不要拒绝生命。
任何事情都不要矫枉过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就够了。
所以,你依旧可以让我帮你在拼多多里砍一刀,辛苦换来的薪水当然需要精打细算,虽然,我没有这个软件。

但是,我可以调侃自己是打工人,是底层人民,在用命换钱。我可以这么说我自己,但拼夕夕不行,也不配。

借用《心灵奇旅》中的一句台词:灵魂不会击垮你,生活也不会。

逝者安息,愿世界那头只有21克纯净的灵魂;
生者铭记,愿世界这头对逐梦者的温柔早点到来。
欢迎关注【杰视帮】公众号
更多设计惊喜咨询,电商合成免费教程第一时间等你来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