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18 秦始皇嬴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8、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
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法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他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坚定地实行法治路线,统一了全中国,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
秦始皇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已基本完成,但还存在诸侯割据局面和大量奴隶制残余势力。客观形势提出了统一中国、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的迫切要求。在风起云涌的奴隶起义推动下,在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基础上,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以法家理论为武器,敢作敢为,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当时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吕不韦窃据相国要职,勾结奴隶主贵族代表嫪毒总揽大权。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掌政权时,嫪毒在吕不韦和太后的支持下,发动了反革命武装政变,秦始皇予以坚决镇压。在粉碎了这次奴隶主复辟活动后,他重用法家,任命李斯为廷尉[1],魏人缭为国尉[2],组成一个以法家为主体的新的领导核心。这场反复辟斗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残余势力,巩固了法家路线在秦国的统治地位,加强了地主阶级专政,为统一中国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部署和领导了统一中国的战争。他亲自制订战略计划,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粉碎了六国诸侯的“合纵”政策,并根据斗争形势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由于人民渴望统一,积极支持和参加统一战争,从公元前二三〇年开始,经过十年奋战,秦国相继灭亡了韩、魏、赵、燕、齐、楚六国。接着进兵南方和西南地区,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以后又击退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入侵,修建“万里长城”,保卫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地主阶级专政。
秦始皇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根本的改革,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并及时、果断地镇压了一小撮反动儒生的反抗和破坏。他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全中国后,改称为“始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奴隶制时代遗留下来的“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采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直属中央政府。选用有才能有功劳的人做官。国家的军政大权和主要官吏的任免,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经济、文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反动儒生大肆叫嚷,郡县制是不遵守儒家古法,这样的统治绝对不能长久。已任丞相的李斯,出来愤怒地揭露儒生的以古非今,毁谤朝政,惑乱百姓的反革命罪行,要求秦始皇严加制止,并建议“焚书”。秦始皇坚决支持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掉了儒家鼓吹复辟的所谓“经典”。但反动儒生继续造谣,攻击秦王朝制度。秦始皇就下令坑杀了犯有反革命复辟罪行的四百六十个儒生。“焚书坑儒”这一革命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的复辟势力,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在经济、文化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巩固和发展了封建经济制度。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的统一,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让百姓自报占田数目,按亩纳税,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合法化。并继续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开发边区,修筑渠道。制定新的全国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修筑驰道[3],统一车轨。制定统一的规范化文字。这些都促进了各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教员说:“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4]秦始皇的政治活动,充分体现了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这些特征。
但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对反动奴隶主阶级的镇压是不彻底的,特别是对复辟派从内部颠覆封建政权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甚至让他们钻进了政权机关,窃取要职,造成了后患。同时,秦始皇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他对劳动人民也进行剥削和压迫。总的说来,他是功大于过的。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两千年来一直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历史上进步思想家热情歌颂他“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5],称他为“千古一帝”[6];儒家和一切反动阶级恶毒咒骂他是“灭先圣之道”,是“暴君”。[-]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等也借咒骂秦始皇,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大造反革命舆论,他们都是开历史倒车的反革命派。
注:
[1] 最高司法长官
[2] 最高军事长官。
[3] 车马大道。
[4]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088页。
[5] 《史纲评要·后秦纪》。
[6]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