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妖的绝唱》序章·晨间信函
稀稀落落的残雪,匆匆忙忙的人,悠悠转转的懒阳漫不经心地流淌在这个休息日的早晨。
它在每家每户的门廊前稍作停留,而后又毫不留恋的奔赴下一个地点。
从这间早就点燃了壁炉的屋子透过窗向外看,往日就没有多少人的僻静街道在如此的慵懒早晨显得更加冷清,只有骑着单车送报纸的学生才会不顾这种氛围去挣自己的薪水,自然,还有这条街上看不见的可怜人。
像是伦敦这样的中纬度地区,冬季的气温一向都是低的。即便是有海洋的影响,也不会背离万物萧条又苏生的定则,必然年年都会有凛冬让雪国降临的时候,而年年也都会送走呼啸的寒风,重归和煦的暖阳怀抱。
但显然当下时值最末与最新的过渡,寒冷依旧是人们的大敌。
如果这间房子的主人懂得享受生活的话,这样的日子里就应该把躺椅搬到炉火边上,然后煮上一壶咖啡,在它的声音里,或是自己又打开小音箱,细细咀嚼一些文字。
而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如果没有邮差按响门铃的话。
那打搅了我早晨安逸时光的铃声和面露倦色的邮递员实在让人感叹生活百态,也让我一头雾水。
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写过信了。
而且我的包裹也都不会邮递到我在伦敦的寓所。
因此我把桌上堆着的厚重书籍和散乱的笔记本给移开之后,才找到一个地方把这封刚到手的信件放下。
当然,去阅读它又是一回事了。
不论是去处理煮沸了的咖啡,还是站在凳子上从书架上取物,它们的优先级都高于打开信封,但并不是说它不重要。
这种意料之外的来信,总是会带来一些打乱人们原有安排的事情,所以我要留给它充足的时间。
就像是所有电影和小说里面描述的那样:在某个早上收到了来历不明的包裹,然后正常的生活节奏就此被打断,开启一段或是惊险或是恐怖又或是妙趣横生的历程……总之到了结尾基本上都会对主角的人生轨迹造成不小的影响。
我可不想有那样“珍贵”的经历,天性使然,每天看书写论文才是我习惯的生活。
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大学生,那些冒险之类的充满理想色彩和激情的人生在生活的压力之前显得极为虚幻。
研磨后的咖啡豆在沸水中翻腾,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空气里还留有早餐时烤面包的麦香,在壁炉的作用中都被烘烤得温软和畅,而等我把咖啡杯和裁纸刀都准备好了,那信封入手却还是冰冷的感觉。
尽管我明白单靠着室温不足以驱散它的寒气,但是这没有寄出人信息的邮件——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人联系我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着实令人不得不多考虑一些东西,比方说,如何知道我的地址,如何了解我的行踪……
这样的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想法不断涌现,或许是休假期间评鉴了过多的神秘恐怖小说的缘故,那信封上原本只是正常的冰冷,却让我莫名联想起了前不久在学校医学院的一次经历。
陪一个学妹把用材从福尔马林里面提出来的经历。
我晃了晃头,把这些无厘头的联想都从脑海里赶了出去,打开了信封。
一共有三样东西被倒了出来。
机票,这是我最先看到的,从伦敦前往利物浦;其次是一沓钞票,不常用的100英镑面值;而最后出现的才是我所需要注意的东西。
一张被叠成千纸鹤形状,不,应该是被压扁的千纸鹤形状的信纸。
以及,另外一个小信封?
我拉开椅子,把其余的东西先推到桌子另一边,选择先展开那张信纸。
有些潦草的字迹映入眼帘。
“致亲爱的艾尔法小姐。”
能够直接这样称呼我,大抵是我认识的某个人,还是关系比较近的一位。
“希望冬季没有让你敏锐的思维变得怠惰,尽管没有留下我的名字,但我相信,以你的才能,大概已经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了。”
这种奇怪的开篇给我,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
我和熟人之间交流基本上都是即使通讯软件,哪怕真有事情需要正式一点,电子邮件也完全可以。毕竟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很难想象有人比我住在乡下的外祖父母还要传统——他们都会给我发电子邮件了。
而且,这算是恭维我吗?
这种狂放不羁的手写体倒是有点眼熟,但遣词造句的方式……我周围可没有喜欢说怪话的人,只有间歇性抽风讲谜语装中二小孩的。
我思索再三,才从记忆里把那个疑似是写信人的“熟人”翻了出来。
一个旅行作家,兼职旅游博主的活力……女生,尽管马上就要突破三十大关,但看起来依旧和我差不多……不,比我幼稚。
当然,指的不是外表和体型,虽然她经常更新的照片看起来也很年轻。
之所以选择她作为疑似对象,是因为除开家人之外,知道我住址并且寄过东西的,似乎也仅有她一位了。
不过那只是其一。
她和我的关系还算不错,之前也有机会见过几面,那种让我不得不避让三分的热情和活力和一见面就把我举起来的力气属实令人印象深刻,但一般交流都只会通过社交平台。
她经常更新自己的社交帐户,发布内容,虽然说经营了一家我没了解过规模的旅行社,但有非常多的时间上网冲浪,总是掐着我休假的时间全天候高强度分享经历。
可这全都是我这次休假之前的事情了。
在我埋头上一个项目的时候,间或看了几眼社交账号,记得她去了一趟日本,但没有什么照片和趣事分享,只是简简单单的办事。可从日本回美国之后,她一反常态地从纽约搬家去了阿拉斯加,此后她几乎销声匿迹,社交账户最多转发公司宣传,个人博客停更至今,几款常年养号的游戏,登陆时间都是很久之前……如果我这样那基本上表示又开始一个新的繁忙学期,但对她?
这非常不对劲。
我把思绪拉回到眼前的信纸上时,咖啡杯上的热气大致已经散尽了。
“我明白伦敦冬天的气温会让你待在家里,但并不是所有地方冬季的气温都令人不愿出门,此刻的夏威夷,阳光普照。”
“万物至冬便消逝的规律并不是任何地方都使用。”
“因为人类的科学说到底还是建立在对已知现象的归纳研究和合理外推,以及对未知的猜测和验证。”
“一辈子都生活在沙漠里的人,他们信奉的规律里不包括海洋和森林。”
“未知总是存在的。”
“你相信那些所谓‘神秘’吗?”
“或许我拿到这封信的时候,联想到的东西并不是毫无道理。”
这样的念头在我阅读完这张被遗留在外的信之后忽然就冒了出来。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活力旅行家并不是一个,怎么说呢,说话弯弯绕绕的人。
直爽率真但心思缜密,这才是她的形象。
而且,谈论“科学”和“未知神秘”?
这不像是她会特意写一封信给我的内容。
按照她从前给我发过几次新年祝福邮件的习惯,开头应该是“我最最最最亲爱的小艾尔法”,然后……不不不,思路走偏了,我在想什么。
给自己灌了一口咖啡让有些昏昏沉沉的大脑变清晰一点之后,我重新审视起了这些物件。
我的目光在桌上的几件物品之间徘徊不定,最后定在了那个小信封上。
相比较于其他几件物品,它才应该是最显眼的那个。
暂且不提用了我没见过的奇怪符号的烤漆印章,那个信封自己表面上的花纹和材质给人的手感,都隐隐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大概是那种高级版的亚文化周边?
“她是在日本受了什么刺激啊……”
我摩挲着那有些金属质感的小信封,尝试从她近期的经历中找到些许线索,但是因为什么信息都没有只能作罢。
我叹了口气,拿着裁纸刀挑开了信封。
信封里面应该做了一些特殊的改造处理,在我抖落出信件的同时,浓郁的香味随之而出,挤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
它扩散的速度和浓度有点超出我对于“香薰”这种用品的理解,如果不是此刻正午的阳光还能够从落地窗直射到我的书桌上,那这里的氛围,可能真的会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感觉。
“她这是把信纸用香薰液浸泡过吗?”
我屏着呼吸把窗户略微打开了一点,室外清冷的空气涌入,这让人难以言说的香味才给我留了点空间。
不过也正是这个香薰的味道,让我确定了来信者。
我非常熟悉这个味道。
如果再将它淡化几倍,或许它就能够完美融入我的气息之中,萦绕于发丝间,漂浮于肌肤上——那是我用的沐浴用具的香气。
而我最近使用的都是那个旅行家推荐的。
“有种让人心灵平静的感觉。”
对于那种淡雅清新的气味我是这样评价的,但从没有想过,变得如此浓郁之后,效果就像它们争先恐后地钻入我的鼻腔,爬上我的脊髓,给我的大脑来了更为剧烈的刺激。
好了,原本还残存着最后一点假期的悠闲在这里彻底被吞噬殆尽。
如果说外面的那张信纸只是一个引子,而她真正需要告诉我的内容,就应该在我现在手持的未知材质信纸上了。
我缓缓展开了它。
“新知与你为最佳的诱饵,艾尔法·斯博尔德小姐。”
“我知道在你的世界观里,从来就没有‘神秘’一说,一切都是有待探知的可知。”
“你选择了靠近未知,探索未知,也必须做好为之献身的准备。一切看上去像是馈赠的东西,早就被暗中标定了它的价码,不过这一次你可以放心,因为标价格的人是我。”
“或许你在那个论坛上已经了解到了我选择搬家的决定,但我还是有必要再次提及。这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必须为之。”
“那次旅行,在日本,改变了一切。“
“或者说为人生画上了句号,但不用在意这些。”
“在漫长的旅行路途中,旅行家总是会遇到一些让他们不能够继续前行的障碍,而停下自己的脚步,或许我的决定在你们眼中确实如此,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依旧在旅行,而且永远不会停止了。”
“当然,在你来阿拉斯加之前,有一些还是你亲身体验为好。”
“所以我安排了这一次旅游,你会和‘卢卡’还有‘迹’这两位一起,我相信早就认识了的你们能够享受这几天的行程。”
“你能够学到更多,你也可能失去不少,但不用担心,我在风雪之中等着你前来,届时,一切问题都将找到答案。”
“你真诚的,白。”
信件的主要内容到这里戛然而止,除开最后飘逸的签名,等于什么信息都没有给,我想着,把信纸翻到背面。
果不其然,那里还有一行小字。
“旅行费用可以找我报销哦~”
直到这一行小字读完,我才算是正在确信了这封信的寄出人是那个旅行家。
“她什么时候变成这种说话不说清楚的人了?“
我把信纸叠好放在一边,先抬眼望向自己的日历。
虽然说密密麻麻写了不少东西,但是嘛……作为一个自由的,处于休假时间的,大学生,我完全能够用弹性余裕给自己留出不少的外出时间,只要提前回校泡图书馆,就没有任何问题。
这也不是什么重点。
最让我不能够下定去不去的决定也并不是什么事务安排,而是,她遭遇了什么。
总不能是去一趟日本,就给那位即将迈入三十岁成年人世界的旅行家打开了什么奇怪的世界大门?
我从这一封看起来非常神秘的信中能读出来的只能是:她遭遇了“神秘”,而具体是什么,则需要我去体验一番,并且给了我一次体验的机会。
看样子,最后还要去一趟阿拉斯加才能够把这件事完全解决。
啊……还有这次同行的旅伴,以及,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乱的话,她在信里提到了“论坛”。
那倒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一个平平无奇的社交平台罢了,不过采用会员邀请制,成员之间也都认识,世界各地,五湖四海,这次的卢卡和迹,一个瑞士人一个华人,好在都经常在国外,不会有语言障碍,要不然还有其他问题。
“真是的……给我平添许多麻烦啊。”
我把原来的那张日历撕下来,扔进垃圾桶里,又拿起机票看了看。
没给我留下多少时间,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恰好考虑到了这点,还是……
我没有继续思考下去,只是把杯子里的咖啡一饮而尽。
“心思缜密,我还真没看错。”
窗外的景色依旧是那样的无人,只留下阳光泼在我的桌面,打湿了那信笺,尤其是落款处。
它依旧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