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在哪里”的问题
差距在于二者时代不同。 首先从史料研究和传播的角度来说。明代比唐代更靠近现代,良莠不齐的史料保存下来的要多的多,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文人和民间对本朝的野史传说就已经比较多了,这些东西误导了包括今天很多网友在内的许多人。永乐大典和郑和航海资料这些具备巨大的正史价值的材料,又因各种原因没法复现在人们眼前。近现代研究明史的机构与学者的水平不一,对于真实历史和野史传说的辨别取舍也没能做到尽善尽美。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其故事的戏剧性和最后的悲剧性可能比唐朝更胜一筹。加上大众传媒和读物的流行,让比较离奇离谱的故事更吸引眼球。《明朝那些事儿》这类作品对野史故事的应用和看似逻辑自洽的情节改造,在传播学上是很成功的。诸多自媒体缺乏足够的文史素养,什么观点能吸引流量就发什么。至今知乎、b站上许多网友仍在刷屏的“靖难靠运气”,“五征漠北武装旅游”,“李景隆是卧底”之类的便是受这些故事的影响。 唐代作为一千多年前的王朝,史料很多没能保存下来,大众对它更容易有一种距离上的美感。唐代作为华夏国力的巅峰时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代,文化输出的扩张时代,许多国人敬佩它,神往它,惋惜它。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功业最高的帝王,半个开国之君,还留下了关于治国理政的许多理论,成为了唐朝人乃至后世朝代君王们的政治偶像。哪怕唐代的后半段一直是混乱不堪,国土分裂的拉胯状态,皇帝不知道多少次从首都被赶出去,大家依然能对它保有高度的宽容。 其次从二人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来说。明初和唐初的北方形势差距巨大。其一是人口和经济区的分布。唐初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在关中——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上属于偏西北地区,在这里也能征得足够的兵员。所以唐朝占据了这片地区,对其他隋末军阀就具备了压倒性优势,也便于出兵草原和西域方向,反而对南方的控制力就不那么强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除了安南都护府,对中南半岛基本上没什么控制力就是明证。 等到了明朝时期,情况就有点反过来了。经过金——元二百多年的战乱,北方大地十室九空。明初的山西作为受破坏比较轻的省份,人口比河南河北加起来还多,甘肃更是几乎成了无人区,冯胜的西征军打到这里都因没有补给难以驻扎而撤走。经济和人口中心彻底转移到了南方,所以朱元璋才能完成从南到北统一成功的空前壮举,明朝能够在西南和中南半岛深耕扩殖。经过洪武二十多年的从南到北移民和建设,朱元璋时代的朝鲜使臣仍记载淮河以南如人间天堂,淮河以北如魑魅鬼蜮。若再不增殖人口建设北方,南北将陷入巨大的分裂之中。朱棣迁都北京,发挥了京城对全国资源和人力的向心作用,加速了北方人力恢复的进程。但是在他的时代,北方人口还远未恢复,能够做到北征击破蒙古各部,将卫所建在在东北,已经是令人咋舌的成就。至于一些人一直吐槽的明朝未能收复西域,就甘肃那点人口,能维持甘肃本地的经营就已不易,更别提建立新的都护府了。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来朱棣起兵靖难的不易,面对的是一个朱元璋留下来的上升期的,军事机器十分强大的帝国,自己是在贫穷的北方面对富庶的南京政权,而不是李唐那样开局就占了最富的矿地之一。 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兴盛,西域还是绿洲遍地,中西往来主要靠陆路交往,唐朝扩展西域的政治和商业利益很大。明朝时期,蒙元的战争破坏加上自然环境的变化,路上丝绸之路衰落,西北沙化严重,价值严重降低,而海上航线开拓和繁盛,让海上运输和贸易成了更合适的选择。明朝开拓西域的动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明初和唐初所面临的外部局面也大不相同。唐初的东突厥地盘主要在漠南——阴山一线,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相对温暖,又靠近唐朝边境,唐军征伐他们比较方便,后勤压力不是很大。明初的漠南——阴山一带经过洪武明军的连续打击,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几乎是无人区,鞑靼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的地盘在漠北,和唐初的薛延陀几乎是同一个位置,朱棣亲征相当于唐军去漠北打薛延陀了,后勤压力不是一个等级的。嘲笑朱棣五征漠北没解决蒙古问题,而李世民逮住頡利跳舞的朋友,请问唐军逮住夷男真珠可汗了没有?作为北元正统继承人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可是被明军打得仅以身免,头也被臣服明朝的瓦剌取下来的。薛延陀余部的投降,和阿鲁台投降被封王有本质区别吗?之所以没有在蒙古高原设立州县卫所,就是成本巨大且缺乏必要。唐朝从高宗末期开始也无法在漠北继续管理了。再联系上文中所说的两个时代人口和经济区分布情况,这就是有多大锅下多少米的道理。 “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的突厥人一直处在比较松散的部落时期,和构建了民族意识,建立过封建王朝,地跨欧亚的蒙古部族是完全不能比的。李世民即位之初面临的頡利可汗的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心向唐朝的二五仔层出不穷,加之自然灾害严重损害东突厥实力,李世民就是瞅准东突厥残血了一战胜之。含金量是高,但并未到可以随意拉踩朱棣的地步。朱棣在30岁时就独自降服了徐达多年未能清剿的北元太尉乃儿不花,打击鞑靼和瓦剌甚是深入到乌兰巴托以北和黑龙江上游地区,论杀伤和缴获人畜的战果完全可以比肩汉唐时代的北伐。但就是由于蒙古部族形成了以黄金家族为精神图腾的民族意识,远到东欧、高加索和中亚的蒙古人可以受号召源源不断往东方流动,让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呈现“春风吹又生”的景象,使得中原王朝彻底搞定蒙古人成为一件不现实的事。突厥人和回鹘人明显就缺乏蒙古人的这种韧性。后来清朝之所以能控制蒙古草原,主要是因为沙俄杀到了东方,大大挤压了西方蒙古人的生存空间,再加上蒙古内乱达到了新高度,让征服蒙古的难度从地狱级变成了普通级。 此外,唐朝周边的势力,大多和唐朝在生产力、科技和文化方面有代差,大部分也缺乏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唐朝可以轻松做到摧枯拉朽的胜利。明朝经过蒙元的欧亚征服和技术扩散,这种代差基本消失,明朝相对周边势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了国家体量、相关制度、和军事战术上。而除了蒙古之外,安南、朝鲜等地的民族意识已经苏醒,明朝已经不具备向唐朝时期那样随意征服和殖民外族的条件。 说了这么多,我们就可以发现,唐明两代太宗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都尽己所能把国家建设到了最好。唐太宗可以威压漠北,兵进西域;明太宗可以扩张西南,巡视外东北。唐太宗可以远播唐文化,让四方宾服;明太宗可以宣慰亚非,开拓海外。唐太宗继承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律法,在地方分设府道。明太宗在明太祖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创立内阁,贵州设省,改土归流,修永乐大典。唐太宗巩固府兵制,培养大批名将,打造天下无敌的唐军。明太宗实现军事上的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技战术无人能出其右。二人都让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边疆基本安定,也都修了像大明宫,紫禁城这样的浩大工程。某种程度来说,二人是十分相似的,都是所在时代最能打的军事大家,都有君主华夷的雄心壮志和纵横捭阖的手腕心术,都具有识人用人的卓越眼光,都对家人和臣下善待宽厚,都让周边许多民族心向中华。 所以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两个创造中华巅峰的帝王要互相拉踩。在我个人看来,李世民的综合能力略高朱棣一点(100分和98——99分的差距),而部分能力朱棣比李世民略高(如靖难时期展现的技战术打法),取得的成就则是各有千秋。但是在某些网友眼里,朱棣在李世民面前连80分都打不到,甚至到了只配提鞋的程度。极少数狂热的朱棣粉,又把李世民的成就和水平贬到差朱棣不少。不管什么时候,饭圈化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