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通梅亚苏《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
一、休谟问题与波普尔、康德的解答
0. 休谟问题的真实含义:不存在任何未来的经验,那么如何从经验中得出未来依旧会服从过去已知的恒定?
休谟问题不止简单地关系到理论的稳定性,还关系到进程的稳定性和物理法则自身的稳定性。(本体论怀疑主义)
1. 波普尔
1.1 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回答:关于未来的先见事实是由本质上能被新的经验证伪的理论假说构成的,科学臆测的内在的可证伪性解释了实验科学的能动性。无论让一个理论经历多少次实验验证,它永远能够被一个新的经验推翻(恶的无限?)。
1.2 波普尔的曲解之处:把休谟问题当成认识论问题,由此引入的可证伪主义无法回应对旧的、已记录在案的经验能否总是在未来得出相同结果的质疑。实验的成立永远基于在同等情境下相同经验的可复现性,休谟真正怀疑的是此种实验科学的坍塌,是科学自身成为不可能的可能性。
1.3 波普尔问题与休谟问题的差异如何体现在科学虚构:
波普尔的问题是科学虚构的问题,即一个在未来永远会出现可能的科学的、事先假定的虚构中运动的问题;休谟的问题是科学外虚构的问题,即一个在未来演变得过于混沌以至于不容许任何法则可复现性的实现的虚构的世界。
2. 康德
2.1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答:在休谟设想的任何法则都无法构建的世界中,世界将是纯粹的不遵循任何秩序的混沌,知觉也无法产生,因此无法感知、见证所有形式的世界的崩塌。(《纯批》关于演绎因果关系的范畴)
2.2 康德的错误:一个没有法则的世界不一定是狂乱而不恒定的,它可能表现出近似的规律性(或可联想动荡的均等化——谢克),因为不能向这个世界强加的东西包括无序本身。梅亚苏认为这层“无必然法则世界=根本混沌”的推断隐含了概然法则(这里梅亚苏疑似脑抽,此处显然要证明概然法则如何让康德证明了无必然法则世界=根本混沌,但梅亚苏说这个法则让康德思考了一个能够使这个世界构建稳定秩序的巧合。P37-38),然而这个世界同样没理由服从概然法则。“任何时候都发生意外”本身也是种秩序,这种推断无法禁止。
2.3 康德与科外幻:上述先验演绎的弱点源于对科外幻想象的不充分实践:或然性不能被排除,要么世界在未来转变为无法则世界,要么世界已经是无法则的,只是混沌还未显现。(详细见《有限性之后》)
二、 三种类型的科外幻世界
a. 无因果事件无法复现,不会影响科学知觉,因为科学对只能够作为证据而不足以引起观察规程的事件是结构性漠然的,这类型的混沌无法触及科学内部可复现的经验。(现实世界中那些没法证明和复现的超自然事件,如百慕大三角,并不能影响凭借可复现性暂时内部自洽的实验科学)
“适于证人们”的无因果、不可复现事件不影响“适于科学家们”的有因果、可复现事件,从而科学和知觉都能存在。
b. 一个不规则足以废除科学,但不足以消除知觉的世界。任何表现出来的不规则都不足以证明没有隐藏在无序的表面之下的法则存在,而这也不代表承认自然科学的开端。社会规律允许人们建立短期和中期的、可计数的概然性。这样的自然能够做到无伤大雅的任性、划时代的改变。
c. 康德在客观演绎中描述的混沌,科学同知觉一起被废除。
三、 关于科外幻文学
1.两条约束:
a. 事件不能被真实的或现象的逻辑所解释
b. 科学的问题以否定式存在,科学因频繁的无序被永远地排除,永远缺席。(“用那些无法验证的断裂撕碎自身情节的编织”)
2. 针对ab的三种解决方法:
2.1 引入单独的断裂(物理灾难),使主角陷入不可解释的现象大量产生的世界。
2.2 利用断裂制造无稽(nonsense)的形式,量产近乎纯粹的玩笑(“无限不可能性发生器”)。
2.3 真实处于碎片状,逐渐终止其作为我们所熟悉的真实。故事的断裂循着一条令人感到压抑的劈理(比喻无因的断裂)的渐近线。
简言之,三种解决办法针对可能的科外幻小说里扰人的不确定性(灾难、突发的无稽、氛围小说)。
结尾:
“从传统的科学虚构出发,通过突然的转变将它的世界朝向科学外分解,将这个分解的机构加以延续,走向一个越来越不可居住的世界,使故事本身渐渐成为不可能的,直至在它自身的流动中、在缺口的中心孤立出来些狭隘的生命。生命是自身的、没有科学的精神体验,在这总是被指责的差异之中也许会发现某些息息相关(about itself or about science)的未曾见闻的事物。本相的(eidetic)变化被推进到窒息的程度,推进到在无可实验的世界里的自我的体验。不稳定的强度(intensity)浸入无尽纯粹的孤独当中,没有环境,而只有坍塌物去那里开垦无世界的存在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