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预告中的文学要素
《长安三万里》预告中的文学要素 一、 题解——夸张与“治世情结” 1、首先题目我认为取得有问题,缺乏主、谓语。猜想应该是“诗人们距离长安三万里”。隋唐“一里”约等于五百三十米,“三万里”就约等于一万五千九百公里。预告片中出现了塞北、江南、长安的场景,根据百度地图测距,从西安到北京再到南京再到西安直线距离总计约2876公里,(见p1)也就是说高适与李白绕了五圈半。当然这是玩笑话。从电影的简介得知是写高适回忆与李白的波澜壮阔的经历(见p2,取自1905电影网),最终高适封侯,到得长安,“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因此三万里应该是夸张,说明他们经历之曲折,和“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的手法相同。但有些东施效颦之感。 2、“长安”是中心的象征、繁荣的象征、盛世的象征。“长安”背后是一种对盛世、辉煌迷恋的“治世”情结。唐以前特别是身处乱世的诗人不少有这样的情结: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王粲《七哀诗》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均是如此。 二、 预告——史实与诗意 1、 终极预告片中,开头李白所哭之墓为好友吴指南墓(见p3)。“开元十八年(730),庚午。太白年三十……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伏尸恸哭,若丧天伦。……猛虎临前,坚守不动”(《李太白全集·附录五 李太白年谱》)紧接着预告片中也展现了洞庭的美景。 2、 关于李白被捕(见p4)。“至德二载(757),丁酉。五十七岁。二月,永王璘被捕,太白亡走彭泽,坐系寻阳狱。”(《李太白全集·附录五 李太白年谱》)寻阳则让人想到多年之后被贬此处的白居易:“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3、 关于李白与高适的相遇(p5)。“天宝三载甲申。是时太白自翰林放归,客游梁宋齐鲁,相从赋诗……公从高适、李白过汴州,登吹台怀古”。(《杜诗详注·杜工部年谱》)关于吹台,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渠水》引《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颉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一百许步。”而预告片中只展现了李白与高适的相遇,相遇地点是在一片平坦的芦苇丛中,梁宋齐鲁多平原,相符。据百度百科,是在秋天相遇,另一预告片中李白开头念着高适的“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p6),相符。在p5中,李白的形象正如《侠客行》那样:“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银鞍白马”分给了高适。 4、 之后李白念着孟浩然的《春晓》,又到了黄鹤楼,念着崔颢写的《黄鹤楼》(见p7),据说李白有《句》如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格调与此相似。李白还有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但写于与高适相遇之前(728或730),因此这里应该不会有与孟浩然的互动。 5、 杜甫与高适(p8)。“天宝十一载(752年)……诗人(高适)去河右之前,先至长安,与岑参、杜甫、储光羲、薛据同游,五人皆有诗,唯薛诗亡佚,其余四人之诗所言时令均为秋季。”(李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6、 王维弹琴(p9)。“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四)》) 7、 李邕等人聚会(p10)。桌上的应是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白居易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8、 P11中,绕着李白飞的应是白鹭。李白《秋浦歌》:“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9、 P12中,有种“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华清宫三首》)的美感。 10、李白骑鹤冲天(p13),“骑鹤”本来就是仙家、道士骑鹤云游。《搜神后记》卷一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按丁令威化鹤事,唐宋词人常用之,承传至今。”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11、结尾(p14)是高适的《别韦参军》:“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12、p15的海报中,左前方的诗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右前方是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底下高适正在写的是他自己的《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