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风流倜傥的邦德——罗杰·摩尔爵士与他的007电影

2020-10-14 10:59 作者:HummerBilly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于知乎,后曾转载在微信公众号“特工的安全屋”,欢迎关注,本次撰文略有修改)

 10月14日,是已故英国男演员,第三任詹姆斯·邦德扮演者罗杰·摩尔爵士的生日,作为出演了最多官方007电影的邦德扮演者,罗杰摩尔对于007电影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用他极具个人特色的演绎方式为007电影开辟了一条与肖恩·康纳利时期不尽相同的道路,直到今天也影响着007电影的基调,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罗杰·摩尔爵士与007电影的不解之缘。

 罗杰·摩尔爵士1927年10月14日出生于伦敦斯托克威尔,二战期间曾经在在英国军队的情报部门服役过。他于1945年走上演艺之路,并渐渐崭露头角。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看,罗杰·摩尔爵士接手邦德电影的最好时机并不是1973年,而是1962年,也就是邦德电影诞生的那一年。在此之前,摩尔爵士便已经通过《圣徒》等作品证明了他确实十分擅长出演类似侦探、特工等与邦德类似的角色,并得到了007小说原作者伊恩·弗莱明的青睐,只可惜当时《圣徒》并未在美国播出,片方考虑到了知名度的问题,最终还是放弃了他。摩尔爵士失去了成为荧幕邦德拓荒者的机会。但他的演技与气质却依然向世人表明着:他是一位合格的邦德候选人。于是,当肖恩·康纳利彻底放弃出演邦德之后,接力棒还是交到了罗杰·摩尔爵士的手上。

在正式成为邦德扮演者之前,摩尔爵士已经在迷你剧《MAINLY MILLICENT》中出演过詹姆斯·邦德,虽然只是一部恶搞性质的幽默短篇,但摩尔爵士在片中温文尔雅的做派与幽默风趣的谈吐已经与“转正”后的表现无异。

 摩尔爵士成为007时,邦德系列电影正经受着严重的考验。尽管当时“007”已经成为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危机四伏:伊恩·弗莱明创作的007小说中,几部比较优质的作品都已经搬上荧幕,仅剩下一些情节乏味的长篇和一些短篇未经改编,由于之前输掉了与凯文·麦克格罗瑞争夺“幽灵党”版权的官司,这一在前几部中大放异彩的反派组织无法名正言顺的在以后的邦德电影中出场(直到几年前,片方才最终得到了“幽灵党”的版权),这些问题全部都直接威胁着,并且也确实影响到了接下来几部邦德电影的剧本质量与风格。


 另一方面,邦德电影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次不太成功的换角,毫无电影拍摄经验的第二任邦德扮演者乔治·拉赞贝(George Lazenby)凭借着自身的一些天赋加上优秀的小说原著与剧本的加成,完成了一部质量尚可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但早已习惯了首位007扮演者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的观众与媒体并没有轻易买账,拉赞贝本人过于任性随意缺少自律的性格也让他无法安分守己的继续履行合约(此处采纳官方五十周年纪录片的说法,笔者本人不太相信乔治·拉赞贝个人纪录片中他所叙述的情况),在主观与客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拉赞贝主动放弃了继续扮演邦德的机会。片方或许也是认识到康纳利扮演的邦德实在是深入人心,使劲了浑身解数才将他重新请回并继续拍摄了一部007电影《金刚钻》(Diamonds Are Forever)。有了拉赞贝的前车之鉴,无论是观众还是媒体以及制片方本身,在当时对于一位全新的邦德抱有多大的信心,都是要打个问号的,而主流影评界,也不乏“邦德已死”这样的言论。

 然而后来的事情我们全都知道了,罗杰·摩尔爵士最终出演了七部邦德电影,成为了历任邦德扮演者中出演官方007电影次数最多的一位。

  • 关于摩尔爵士出演过的007电影

 摩尔爵士时期的邦德电影,以《太空城》(Moonraker)与《最高机密》(For Your Eyes Only)为分界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故事风格娱乐化,猎奇化。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有摩尔爵士本人对于邦德的理解,也有弗莱明原著以及编剧当时所面临的客观情况所致。按照摩尔爵士的理解,詹姆斯·邦德并不是一个现实中能够存在的间谍,所有人都认识他,知道他的背景、喜好,邦德本身也并不介意自己的间谍身份且行事张扬高调。秉承着这样的思路,摩尔爵士诠释邦德的方式也与康纳利有很大的区别。

 在失去了“幽灵党”的使用权之后,编剧们不得不将眼光放在了伊恩·弗莱明留下的几本尚未改变成电影的质量中庸的小说上,弗莱明一直喜欢在故事中塑造各种有着身体缺陷或者独特而又扭曲的身体特征的奇怪反派,制片方将这些反派从书本中挖出后,又秉承着这一思想创造出了更加猎奇的人物们,这导致了这一时期的邦德电影反派们呈现出了一种群魔乱舞的状态。

摩尔爵士主演的第一部007电影《生死关头》海报

 摩尔爵士的前两部电影受到以上所述问题的影响最重,第一部电影《生死关头》(Live And Let Die)更是深受其害,笔者在私下与朋友讨论时没少“黑”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性内容,片方不得不将情节魔改,删掉了许多血腥残忍的情节,放大了关于巫毒邪教的内容,此举把整部电影带向了更加荒诞不经的道路:女占卜师在遇到邦德之前的塔罗占卜每次都很灵验,除了她真的拥有神力以外没有别的解释。而电影结尾反派坐在火车上大笑的情节更是直接告诉观众:这位总也杀不死的反派并不是一位打扮成“星期六男爵”(即巫毒教中的死神)普通的人类,而就是 “星期六男爵”本尊。这也是007电影中第一次估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神灵角色,如此怪异的设定,加上漏洞百出的剧情与缓慢的电影节奏,实在无法让看过康纳利版邦德的观众们过足瘾。

 然而在电影剧情本身不给力的情况下,摩尔爵士的邦德首秀却并没有掉链子,相反,他从一开始便贯彻着自己的风格。尽管有过参军的经历,然而相较于已经深入人心的肖恩·康纳利,年龄比他大两岁的摩尔爵士少了一分犀利强硬,多了一分柔和与儒雅。在他的演绎之下,詹姆斯·邦德变得更加风趣幽默、风流倜傥,甚至有点过于自由散漫。然而他带给邦德的这些特质很快便被观众们所接受,并成为了邦德的经典标签。

《金枪人》海报

 下一部007电影《金枪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依旧差强人意,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质量不高,是不是真的出自伊恩·弗莱明之手都还存有争议。电影中的改编也并不是十分成功。胸大无脑的邦女郎在今天看来只会让人生厌,结尾那空空荡荡只有一个杂兵值守的Boss基地也缺乏最基本的说服力。

 但是这部电影却比《生死关头》更有看头,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摩尔爵士的演技依旧在线,二则是要归功于饰演金枪人的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ee),从饭桌上对谈开始,结尾二人决斗的桥段更是足以成为007电影史上几大精彩时刻之。,相比于原著中二人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肉搏,在海岛上与迷宫中像绅士一样进行决斗也一样看点十足且更符合摩尔时代的007电影风格。看过一正一邪两位实力男演员的飚戏后,观众们对前半部分那荒唐的剧情的怨念也算是得到了一定的弥补。

 然而摩尔爵士本人的表演,却在此时受到了两位制片人的分歧所产生的矛盾的影响。也许是对前任邦德扮演者肖恩·康纳利硬朗的表演风格比较偏爱,当时身为007电影合伙制片人之一的哈利·萨兹曼(Harry Saltzman)从一开始对于摩尔爵士是否适合出演邦德有着不同的意见,而在《金枪人》中、摩尔爵士也不得不在某些情节中尝试着表现的暴力一些(例如在卧室中对一位女士冷酷地用暴力方式拷问金枪人的下落),这些情节与整体的电影画风十分跳脱,也让对暴力比较抗拒摩尔爵士本人头痛不已。


《海底城》海报

 摩尔爵士主演的下一部007电影是《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在此之前,由于《生死关头》与《金枪人》的不尽如人意,加上萨兹曼的财务问题,007电影一度陷入危机。也正因为如此,制片人阿尔伯特·布洛克(Albert Broccoli)里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决心制作一部最好的007电影。而《海底城》也不负众望,成为了007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海底城》是罗杰·摩尔爵士本人最喜欢的007电影,也是笔者眼中摩尔爵士“幽默时期”最精彩的一部007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伊恩·弗莱明的短篇小说,但是除了标题以外与原著没有任何关系。这部电影为后世贡献了许多007电影中的经典桥段:电影开头悬崖滑雪跳伞、水陆两栖的路特斯跑车、智勇双全的苏联女特工阿玛索娃、别具一格的反派杀手大钢牙、以及从海底升起的巨大基地。这些放在当时来看都是一部成功而又走在时代前列的动作电影所能呈现的最时髦的元素。而罗杰·摩尔爵士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自不必说,他对邦德这一角色的把我已经越发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想必从这时开始,不会再有人对摩尔爵士是否适合出演邦德产生任何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底城》中,摩尔版邦德难得一见的严肃了一次,在与阿玛索娃的首次见面中,被阿玛索娃戳到了痛处(妻子被杀)的邦德全程黑脸,而在之后阿玛索娃质问他是否杀了自己的爱人时,邦德所说的那一番关于“特工”的工作内容的话语,也完全可以与日后在《黄金眼》(Goldeneye)《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幽灵党》(Spectre)中邦德与女主角展开的关于自己工作的对话一样,成为邦德对自我的剖析,以及他对于自己的人生以及工作的认知的写照。在认同这一点之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摩尔爵士对于邦德的诠释并没有脱离“特工”这一职业的现实基础,相比于《金枪人》中单纯让行为变得暴力,《海底城》中这样的安排更加合理,也更符合这一时期的邦德电影整体风格。

 在《海底城》之后,官方趁热打铁,利用当时的太空探索热潮打造了另一部更加天马行空的邦德电影《太空城》,并创造了布鲁斯南扮演邦德之前最高的邦德电影票房纪录。但是在一片繁荣之下,制片方却提前嗅到了危机,既然邦德现在已经登上了太空,以后他又将何去何从呢?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一番考虑之下,制片方决定将接下来的007剧本回归到更加写实的风格,所以从《最高机密》(For Your Eyes Only)开始,邦德电影的情节节奏开始加快。邦德在与敌人战斗的时候果断痛下杀手的情况也越发多了起来。《最高机密》是一部由伊恩·弗莱明的两篇短篇小说杂糅而成,并聚焦于冷战时期的情报谍战活动的现实主义邦德电影,在片中邦德与敌人有着摩尔爵士本人对于他要亲手一脚把悬崖边缘汽车中的敌人踹下悬崖的情节表示过异议,但还是按照了导演的意思表现出了邦德作为一个杀手的冷血的一面。


 随后的邦德电影中,为了顺应观众们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审美,越来越多的更加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被加入其中,《八爪女》(Octopussy)中邦德要驾驶着迷你飞机躲避着从军事基地飞弹,还要骑着马追赶即将起飞的飞机,并在飞机脱离地面的一瞬间攀上飞机机翼,然后在万米高空的飞机外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而到了摩尔爵士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雷霆杀机》(A View To A Kill)中,惊险万分的动作场面已经多到了在摩尔爵士主演007时前所未有的程度:邦德要为了追击一位女杀手并直接跳到埃菲尔铁塔的电梯顶端,还要攀上一辆呼啸穿过市区的消防车的未固定好的云梯,更要仅凭一根绳索掉在一艘飞艇的外面,并一路飞到金门大桥上与反派上演十分暴力的最终决战。这一切都让摩尔爵士显得无所适从,随着他的年龄逐渐增大,出演007已经让他感到吃力,电影中需要用到替身的情节以及越来越多,与他搭戏的女演员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而越发暴力的情节也让摩尔爵士越来越无法认同。尽管摩尔爵士对007这一角色以及邦德电影一直都怀着无限的热爱,但他知道是时候从这个位置退下来了。《雷霆杀机》上映后,罗杰·摩尔爵士宣布不再扮演詹姆斯·邦德。

  • 关于摩尔爵士的表演风格对007电影以及后世的影响

对于一位出演过邦德的演员,他为邦德所赋予的特性从来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导演的要求、制片方的期望、以及当时观众们的主流审美都是十分关键的因素。罗杰摩尔爵士也一样,也许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塑造的邦德过于风流轻浮,不太像是一位冷血杀手。然而不管是007小说还是早先的电影中一直都包含着体现邦德身上的风趣谈吐的内容,摩尔爵士所做的也不过是将这部分内容放大,同时隐藏起邦德身上冷酷的一面,只在必要时才将其显现。尽管摩尔爵士对于邦德的演绎有一点套路化,与他在扮演西蒙·汤普勒(Simon 出自《圣徒》)或者布雷特·辛克莱(出自《纨绔双侠》)时的表演方式类似,但面对后期007电影风格的转变,摩尔依然能够调整自己的戏路,从这一点来看,摩尔爵士的演技值得称道。

 罗杰·摩尔爵士的成功对于007电影是意义非凡的,他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007电影真的不需要与同一位主演绑定也能取得票房与质量上的成功(之前灰头土脸的拉赞贝不算),也正是他的成功让007得意安心的通过不停更换主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一点即便放在如今依然是很多长篇系列电影所达不到的。

 作为拍摄过最多邦德电影的007扮演者,摩尔爵士为这个系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人们想起007的时候,除了能想到他是一位特工以外,还会想到他是一位大众情人,能够在观众心目中留下这样的印象,罗杰·摩尔爵士功不可没。他与第一任邦德扮演者肖恩·康纳利一同成为了后面的邦德扮演者难以逾越,却又不不得不去参考的两座丰碑。在国内大受欢迎的007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从小便将罗杰·摩尔爵士视作偶像,外国影评人甚至说过,布鲁斯南在扮演007的时候一直在模仿罗杰·摩尔爵士。而当前的邦德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在上一部007电影《幽灵党》中,也使用了比较缓和的表演方式,并用很多桥段对罗杰·摩尔爵士表示了致敬。

  • 结语

 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即便是007这样的老派IP也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考验,从这一点来看,罗杰·摩尔爵士是幸运的,他凭借着对于007电影的无限热情与自己精彩的表现,让自己的风格深深融入到了007系列电影的基因中。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任何一位喜爱007电影的观众。都不会忘却他的名字。如今摩尔爵士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为007电影所做的一切,都必将在光影之中以及每一位007电影的粉丝们的心底永存。


(本文首发于知乎,后曾转载在微信公众号“特工的安全屋”,欢迎关注,本次撰文略有修改)

最风流倜傥的邦德——罗杰·摩尔爵士与他的007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