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A的绝对隐私:空重为何严重超标?(完整版)

按照一般的说法,F22A只生产了187架就被早早地叫停,此后彻底荒废了生产线,是因为当初超级大国空军自认为,一架F22A就可以击落至少50架以上的普通三代机,这么算下来,60架F22A就可以歼灭3000架其他大国的三代机。100架就可以打下全球的5000架三代机。而在F22A的生产线还活跃的时代,全球加起来一共也没有5000架现役的三代机。因此F22A生产了187架,作为60架的3倍保险。然后再配合生产了多达2万枚的AIM120中距弹,此后就把生产线彻底关闭废弃了。不过事情过了十几年再回头看。有些内幕其实恐怕并非外界普遍认为的那么单纯。F22A早年在与典型的三代机,比如F16之类的对抗演习中能打出50比0的结果,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惊讶的。在J20实际装备后,对抗自家的三代机,甚至三代半,仍然可以打出十几比0。

这说明F22A当年的演习战果是比较可信的。不过就因为如此,就把一种原先预计产量在680架的主力战机瞬间压缩到187架,总感觉哪里有不对的地方。不用说战斗机,就是民用客机的生产线都知道,要收回某个型号的研发成本,至少卖出去200架才是保底的数量;要想大规模盈利,必须卖出去300架以上才行。而历史上也不存在一种主力战斗机只生产了不到200架就算成功了先例。因此这个只生产了187架就关门歇业的状况本身也是很奇怪的。总让人感觉F22A就是在就坡下驴。借着冷战结束,对手变弱和所谓“过于先进”2大借口,掩盖F22A在设计和生产上本身就无法对外讲的“内部隐私”。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F22A的第一个隐私,就是其奇异的机体自重。谁都知道F22A使用了全钛合金框架和钛合金主要蒙皮段。这样会导致;

F22A机体的结构非常的结实。F22A的几次坠地事故之后,被发现外在形状都没有太大的变形,也确实证明了全钛合金的结构确实足够强悍。全钛合金的内框和主要蒙皮的组合,会比以铝合金为主的主框结构略微重一些。但是再怎么增重也不会比同样尺寸的铝合金框架的机体增重1吨以上。何况F22A已经部分采用复合材料,钛合金框架的增重基本和大量使用复合材料产生的减重相互抵消。因此外界算来算去,F22A的空机重量也不应该超过17吨。而其公开的起飞重量最大是35吨以上。这样就有18吨的重量范围可以自由调节内油和挂载的武器。内油最大可以到10到12吨。这样就会创造了战斗机的内油世界纪录。作战半径将相当惊人。可实际上F22A被称为有名的“小短腿”。也就是内油作战半径远远赶不上体量差不多大的F15;只能和F16这类单发“小飞机”去比划。这简直是作为一种双发重型机的耻辱。

F22A的“腿短”说到底就是内油不足,内油不足一般有内油过少和双发油耗过大两个原因造成;说到底就是油箱小而油耗大,航程自然就短。F22A以前的典型例子,比如米格29的早期版。但是F22A的两台F119发动机,在全球大推中是出名的省油型号,比大多数三代大推推力大而且单位油耗还低。那么问题只剩下F22A的内油空间严重不足一个原因。但是F22A的机体不论总面积还是横截面积都不小,也不是舰载机,外段机翼需要折叠;不能设置油箱。怎么那么大的个子,而内油容量就严重不足了呢?
(接上文)
F22A服役后很快就爆出“腿短”的问题,至于动不动在7500米以上高度就缺氧晕厥,没有综合光电感知系统。数据链不能和其他战机交流。也没有低可探测雷达,大部分时间本机雷达只能长时间关机,造成事实上的信息孤岛。还有已经落后的隐身涂层开裂老化严重,基本的隐身性能下降这些“老BUG”,这里都不再重复;还是在专门讨论空重严重超标的这个最大的不公开的隐患。早在F22A宣布服役之初,新兴大国的航空大师就明确地指出:F22A的空重如果超过18吨,那肯定不是大量采用钛合金结构的问题。而从实际表现来看,F22A的真实空重极有可能在19.5吨到20吨之间!已经严重的空重超标。而且这个神奇的超重还严重的挤占了可携带更多内油的空间,最终导致F22A系列腿短的问题。而F22A服役多年以后。

超级大国空军后来的自我爆料。证实了当年航空大师的判断堪称料事如神。因为F22A最终宣布的“空重”居然是19.7吨,恰好符合在19.5吨和20吨之间的判断。空重大了,F22A的最大起飞重量自然也要水涨船高,不是35吨,而是高达38吨。这样即使2台F119发动机的推力和油耗率再出色,也克服不了机体过重的压力。等于一直背着一个多余的大包袱在飞。实际航程和作战能力都有严重的性能下降。那么这个所谓的空重严重超标,又严重挤占内油的容量的事情,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F22A都是在内部带着几个大铅块做的配重在飞?其实要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来说,如果F22A都带着铅块配重来飞,情况还要好些。而现实是F22A内部的问题比带着铅块飞还要糟。因为铅块配重虽然重量大,但是还不至于过多的挤占内部油箱的空间。

实际上F22A内部携带的东东,是既超重又极其的占地方,这才是最致命的。其实航空大师早就猜到了F22A内部这些既占地方又超重的东东到底是什么,因为在设计J20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技术挑战。F22A的这个包袱,就是机体内部常年存在着2吨多液氦冷却剂!F22A是比较早地采用大功率相控阵雷达的隐身战机。相控阵雷达性能强大,但是发热也很严重,如果不能及时降温。那么性能会严重下降。因此F22A的设计师直接在机体内部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液氦储箱,给雷达和其他系统循环降温。液氦的降温效果极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样凭空给所有的F22A都增加了2吨的自重。更要命的是,液氦的密度小,体积非常大,液氦是氦气压缩而成。但是液氦的密度只有125公斤每立方米,而航空煤油的密度是780公斤每立方米。也就是2吨液氦,在F22A内部占据的体积等于10吨以上的燃油!
由此推论,F22A内部还能装载燃油的地方已经被极大的挤占。如此一来,超重加短腿还有什么奇怪的?到了设计F35时,超级大国的设计师,终于不敢再搞出2吨液氦,于是搞了个直接用内部的航空煤油给机载相控阵雷达循环降温的办法。但是煤油的降温能力如何和液氦对比?于是F35的雷达性能又大大的打折。而到了J20上。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就同时解决了内油容量和雷达同步降温的问题。如果F22A和F35的设计师也能想通了,估计会一口老血喷出,当即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