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一、测量及层次
1、测量,就是根据现有的某种方法或手段,将某种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2、测量的四个要素:
测量客体,测量对象
测量内容,测量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测量法则,就是用数字或符号表示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程序,换句话说,就是某种具体的操作程序或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数字和符号: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3、测量的四个层次:
定类测量,也叫做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级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它对各种社会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进行分类。
定序测量,也叫顺序测量或等级测量,定序测量的结果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也就是说,定序测量可以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准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定距测量,也叫做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可以对各种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的等级,也可以确定他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定比测量,也叫做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它具有上述层次所有特证,特别是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零点,且零点有实际意义,因而能进行乘除运算。
二、概念的操作化
1、概念:是对社会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包含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
指标:我们把表示一组概念或变量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成为这组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2、操作化指的是将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的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就是将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准则的详细说明。
3、操作化的方法:澄清与界定概念,发展测量指标
3、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三、量表
1、总加量表:由一组用来反映人们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由回答者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并进行记分,最后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回答者的态度得分。
2、李克特量表:也由一组反映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与总加量表不同的是,不是简单的将回答者的态度分为同意或不同意两类,而是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两类。由于回答类型的增多,可以对回答者的态度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反映。
3、语义差异量表:也叫做语义分化量表,它主要用来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语意义差异量表所采用的数对形容词要能够反映被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感觉或态度的各种要素或各种维度。
四、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即可靠性。他指的是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就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即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事物或变量。
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结果的不同计算其相关系数,这个系数就是再测信度。
副本信度,如果一个测量有两种以上的副本,那么可以根据这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种副本测量所得到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折半信度,就是根据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到的结果,按照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2、效度,即有效度或准确度,即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事物或变量的程度,又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的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表面效度:又叫做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与逻辑相符性,或者说,所选择的测量内容或指标是否看起来符合所要测量目的和要求。
准则效度,又叫做经验效度或实际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来对所测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将原有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进行测量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做比较,看分析其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结构效度,也叫做构造效度,指用现有理论及命题来反映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