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我决定为梦想奋斗(发展新趋势就在眼前)
最近一两年,随着手机短视频的崛起,这读书的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作为一家图书交换平台的创业者,经常要接受投资者的灵魂拷问:问题通常像《白鹿原》里那句台词——“皇帝都没了,你的公粮交给谁?”

还有,“以物易物是货币出现之前古老的交易模式,效率太低下...”
在过去数年,“优托邦”团队一直给人以“愚钝”的印象,与市场脱节,我们甚至忘了赚钱是怎么一回事,连拨款支持我们的地方政府也对我们的走向甚感忧虑。
我们也未曾公开地给用户一个明确说明“我们去哪里...",因为一直以为“用户只在乎眼前这个产品是否好用(这也许是理工男的偏见)”。
但是,今天这一刻,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的用户给一个坦诚的交代,因为产品将要作出一些大的跳跃——没有你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难以迈向下一步。
1
开了个集市
大家可以看到,“换享好书”已经开出了“集市”,里边包括了个人闲置二手物品、服务技能,也包括了商家的商品与服务。
一下子开出这么多,可能会比较散乱,但这体现了我们的初心:就像小时候每年去老家附近的周浦古镇“三月廿八”庙会,家家户户都可参与,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每次集市,母亲会把家里吃不完的鸡蛋装在篮子里,随地摆出一个摊,然后各色各样的人等上来讨价还价,络绎不绝...至于赚到的钱,除了贴补家用,大抵会给我添件衣服、买个玩具。

然而小时候的物资匮乏给我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哪怕如今过上“小康”的日子,我依然梦想建立这样一座市集,可以不被金钱左右,大家可以基于互惠互利,平等进行交换——这使很多因为“钱”的问题而无法流通的东西可以发挥价值:比如很多二手物品和个人的服务技能难以定价,但确实是被人需要的;再比如商家的库存,未必是过时质劣,而是因为没钱做宣传,成了滞销。
考虑到前一阵上海疫情期间市民们自动选择“以物易物”的方式互通有无,解决在物价畸高、市场失灵情况下的物资流通,以及由此建立起新的互信...我们相信在通胀、高负债、失业高企的大时代,这个集市会给大家省下很多钱、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带来人际关系的重构。
所以,希望大家尝试去发布一些东西,与同城的朋友交换起来。至于交易模式,跟换书其实差不多。
2
缺钱?印呗!
赶上通胀,大家手里都缺钱。做老板的,觉得付出去的工资成本越来越高,难以支撑;做员工的,吃穿出行、房租成本一直在涨,存不下钱(如果没有父母支持,年轻人结婚买房,连支付首付都成问题)。
于是我们推出“换享券”(目前可在“集市”使用,下载APP绑定芝麻信用即可获得额度)。
这是代表你的履约能力的“信用币”,可以理解为你自己印的“货币”。
在换享平台,根据你的交换状况,不论是闲置物品,还是服务技能,只要始终能履约守信,满足需求,那么常此以往,别人就对你产生信任,你的“换享券”就有了价值。某天当你看中对方的某件东西,而你正好没有对方想要的时,你可以用自己的“换享券”完成支付。回头,对方有了需求,拿你给TA的换享券来兑换即可。

诺奖得主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告诉我们人人皆可印钞。
如果你的声誉足够好,有了一批粉丝,你的换享券就成了硬通货,可以在粉丝圈周转。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会通过一套算法估算出你的“信用值”,然后“贷”给你一定数额的换享币,即平台币,然后你在平台内就实现某种“财务自由”了。
无形之中,在金钱世界之外,你便积累下个人另一笔财富。


不知不觉我们进入电影
《Black Mirror黑镜》描绘的信用社会
未来,如果这个换享币能够“买”来任何你需要的东西,那么跟实际的货币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3
打造一座城池
我的老家在离上海陆家嘴20公里左右的浦东乡下,东西各有一座小镇,但都有6里多地,20年前是非常荒僻的犄角旮旯。因为这个原因,很长一段时间,这成了村里的光棍们娶妻的一个弱项,也是促使我“努力考出去”的一大动力。
有一段时间,村东头的桥边开出来一家肉铺,紧挨着又摆出几个卖菜的摊头。每天一大早,这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俨然有了早市的氛围,于是村民和小孩们幻想有一天这里会成为一个街市,就像远处的镇上那样。然而多少年过去,随着拆迁和年轻人外流,这里终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
于是,后来,那个曾经爱幻想的少年,决定回乡打造一座虚拟的城市:
第一步,建立一座图书馆——这个已经做到,“换享”上边有几十万本书,媲美一座市级图书馆;我们甚至建立了自己的“银行”,解决每个“居民”资金来源的问题。
第二步,便是挨着图书馆,建立一座集市。就像小时候赶集的地方那种,自由自在,包罗万象。

所以,余下的事情,是招呼大家到集市上开店营业,多多交易,将你所能提供的价值多多展现出来,建立你的粉丝群;而我们要做的是将尽量多的商家引入,各行各业,多多益善。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从儿时的物资匮乏,转眼之间又进入了商品高度积压、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
然而因为通胀,因为失业,或者因为房贷,大家突然又没了钱。大量商品居然销不出去,商场店铺纷纷倒闭关门。
尤其是通胀,在过去二十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让大家手中的钱飞速贬值,而薪资并没有同步增长。
于是这些年来商品经济所培养起来的巨大供求,当缺了钱,靠什么来作为流通媒介?
在这座“不用花钱”的集市,我们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回归到淳朴年代人与人、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的关系,不再唯利是图——商家可以通过交换接触到新的用户,个人可以帮助推广或运用自己的技能交换质优价廉但未必有名的商品。
放在十年前,这样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更象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然而这两年,随着通胀、贸易战和因疫情而起的“企业易货”从河南民间迅速走向全国,正形成一个万亿级的风口,改变传统的商业思维和交易模式...而政府层面,正在为此作着大量的铺垫和引导工作,接连出台易货税收、易货自贸区等扶持政策,“易货师”甚至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
可以说,这很像是一个万事俱备,等待风口到来的故事...
酝酿多年,我们“换享易货”平台已经上线,服务千万商家企业个体户,也与个人端“换享集市”无缝对接。
所以,要说我们将去向何处?您应该已经明白——换书,只是我们的“序篇”,长远的目标,是为每个普通人建立“自给自足”的“不花钱社会”,提供一张“不用还钱的信用卡”,让你我不受金钱左右,“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实现“财务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