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1)
之前准备了一系列课程,聊聊易经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个人主观向)。
然后因为个人情绪等原因没有上完(鸽了),但会在网上不定期更新课件
(体系还是太庞大了,之前写的内容可能也会有很多补充更新和修改)。
大致会分为三部分:
一.何为易经主要介绍两派六宗、三大原则、占法、道家易理体系等等
二.发展过程
0)考古发现
1)伏羲时代
2)炎黄时代
3)夏商周朝
4)春秋战国
5)后者览者
三.研究方法
1)易理基础
1.四象五行与河图
2.先天八卦
3.洛书与后天八卦
4.天干地支
5.八卦意象
6.六十四卦意象
7.六爻之变
8.十二消息卦
9.京房十六变
10.六十四卦卦序
11.承乘比应与得位
12.一般结论
2)综合运用
1.金钱卦
2.梅花易数
3.大衍筮法

一.何为易经
易经是对道的追寻,是容易学的综合性学科
在研究方法(观象系辞规则)上,后世分为
象数派、义理派

象数派——自然科学
(寻言以观象)
象是比类取象——想象力、地理物理历史常识
数是数理逻辑——数学的思维方式
占卜宗
機祥宗(汉:孟喜,焦延寿,京房 等)
造化宗(宋:陈抟,邵雍 等)

义理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寻象以观意)
义是文义
理是道理
儒理宗(儒家):
入世有为,人性、人伦、人德、人文、人民;
(社会学,法学,政治学)
老庄宗(道家):
超世无为,自然、无为
(哲学,经济学)
史事宗:不站队

华夏文明
思想文化基础:内道外儒
政治制度基础:内法外儒

三大原则
变易:借鉴古今经验(“周”通“筹”,筹划)
简易:研究客观规律
不易:总结成64卦(周而复始)

学习态度
洁静精微,易教也。——《礼记•经解》
据说这是孔子评价《周易》的话。
凭一颗光洁的赤子之心,静下心来去研究这样一门精深微妙的学问,何其幸也!

启示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

基本占法
大衍筮法
金钱卦
梅花易数
六爻(纳甲法等)

玩占心态(五大原则)
列贵贱者存乎位
(卦无好坏,只要用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
齐小大者存乎卦
(大卦小卦都是平等的现象)
辩吉凶者存乎辞
(吉凶在于人的观念,要乐天知命)
忧悔吝者存乎介
(卜到犹虞悔吝时要下定决心坚定不移)
震无咎者存乎悔
(人都会犯错,忏悔的结果就是要补过)

道家易理体系
(衍生品)
1.山
食饵,丹法,玄典,拳法,符咒
2.医
方剂,针,灸
3.命(长期预测)
四柱推命(八字)

近年来又出现新派《命理金鉴》
紫微斗数(陈抟《紫微斗数全书》)
三合,四化,飞星…
七政四余(张果老《果老星宗》)
4.相(调理策划)
风水(郭璞,杨筠松)
手相面相(麻衣神相,柳生神相)
骨相
字相
外应
5.卜(短期预测)
三式:太乙神数(大多失传)
奇门遁甲(数理/法术,年/月/日/时家,转盘/飞盘,茅山/拆补/置闰)
大六壬神课(《大六壬断案》)
铁板神数,邵子神数,南极神数,北极神数,金口诀,演禽法…
命相卜各选学一个即可

二.发展过程
0.考古发现
文明摇篮:淡水和宜居环境(藏风得水)
文明主要载体:文字(贾湖刻符8000年)
第四纪冰川(200万年前至15000年前)结束,形成稳定环境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170万年前)(南龙与长江上游)
山顶洞人(3万年前)(北龙)
新时器时代(5000到8000年前):
红山文化(北龙)
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中到下游)
城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长江中到下游)
文明形成: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河洛古国,石峁遗址,陶寺遗址(黄河中到下游)

1.伏羲时代:
1)出现河图、洛书
2)发明并简化先天八卦
3)简化干支历法
(伏羲之前有天皇历、女娲历等争议说法)
4)撰写《连山易》
(自艮卦始,也有人说炎帝所作,因为炎帝世系 列山氏,基本失传)

2.炎黄时代:
炎帝(九代,第一代为神农):
1)尝百草
2)刀耕火种
3)开辟市场
4)治麻为布
5)制造陶器,炊具,弓,神农琴
6)第一次统一战争
黄帝轩辕:
1)撰写《归藏易》(自坤卦始,黄帝世系 归藏氏,基本失传,秦代墓有残篇出土);

2)制定 《黄帝历》(我国第一部成熟的农历,后世将所有农历泛称老黄历);
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一年)所在平面被称为黄道面,
在老黄历上挑的吉日被称为黄道吉日,
黄道面和地球自转平面(赤道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23.5度,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摆动,由此产生一年四季24节气
3)出现三式——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大六壬神课
黄帝先打内战胜炎帝,后又和炎帝联合战蛮夷蚩尤
炎黄大战蚩尤于涿(zhuo一声)鹿之时,传说九天玄女托梦三式助黄帝…后经大臣风后(伏羲、女娲之子或其后裔)研究改进,就是你们要的风后奇门…咳咳
4)中医名著《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在黄帝至东汉之间,争论不休

3.夏商周时代:
夏朝出《彖辞易》,在《连山易》基础上的卦辞概论
商朝出《象辞易》,解释卦辞之意的文字叫大象,解释爻辞之意的叫小象。
《彖》、《象》二易现已失传(缺乏历史证据)周易中“彖曰”,“象曰”其实是孔子对其部分引用,称为《彖传》和《象传》。
周文王撰写《周易》和卦辞,还基于河图洛书发明了后天八卦。后世命相卜之术,大多运用后天八卦,宋代邵雍发明梅花易数后重启先天八卦热潮,然而大多数学者运用时仍偏向后天,更有人斥先天易术数体系为伪易。
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人称周公,撰写爻辞,除了辅国平三叔之乱外,人家还爱好解梦、制礼作乐。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周易》正文,每一卦都是先讲卦辞,再引用《彖》、《大象》名言,最后讲爻辞和《小象》。

4.春秋时代
孔子注解《周易》,撰写读书笔记,一共十篇大作——《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汉代重新整理细分过),统称《易传》——这才是至圣先师压箱底的巅峰之作!后之览者,望之喟叹。自古以来,周易注解之作,数以万计,然而可称《易传》者只此一本。后世也称“孔子十翼”。
其中《彖传》和《象传》直接引用进六十四卦里。
《系辞》是孔子作为文科生夹带浪漫主义私货的读后感,《文言》是孔子讲解乾、坤卦的课堂讲义。
《说卦传》解读卦象,《序卦传》解释卦的排序,《杂卦传》一字一卦。
十翼中最不像孔子之作的是《说卦传》(汉代被补录进来),据猜想甚至可能早于《周易》。

5.后之览者
象数派:
京房《焦京易》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邵雍《皇极经世》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义理派:
魏•王弼《周易注》
北宋•程颐《伊川易传》
南宋•朱熹《周易本义》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我老师推荐的当代著作:
何新《天行健•易经新考》
南怀瑾《易经杂说》
金景芳《周易全解》

三.研究方法(部分初稿)
1.八卦之象

乾:天。健。父。头。金
兑:泽。悦。少女,巫。口。毁坏,附决。金
离:火。丽。中女。眼。日,电,戈兵,流血。
震:雷。动。长男。足。龙。强健,急躁。木
巽:风。入。长女。股。直长高,进退犹豫不决。木
坎:水。陷。中男。耳。沟,隐藏,弯曲。
艮:山。止。少男。手。小路。土
坤:地。顺。母,民众。腹。吝啬、均匀,文采,把柄。土
阳为奇数,记作九;阴为偶数,记作六。(六九拼起来是不是就像太极图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八卦由三爻组成(2的三次方=8,二进制),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分阴阳,地分柔刚,人分仁义,习惯从下往上读,叫初二三)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系辞》
初爻最重(二进制百位),坤母一变就得子,初中末爻变就是大中小男。
卦是卜算的符号系统,那时候还没有完整的文字体系(我们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最早源自商代中期)
在B站看到一个UP:共时海洋,比神都俗人的苍龙星象六龙回日更进了一步
商周时期是一春一秋制。乾卦从春到秋,见苍龙星宿;坤卦从秋到春,不见苍龙星宿,所以描述的不同节气的生产活动。
我有一种感觉,八卦时期以乾坤两卦的爻辞表示一年(乾坤两卦的爻辞可能要比周公旦早的多);而后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再以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也许这个重大转折出现在以坤卦始的《归藏易》










2.六十四卦之象
由上下两个八卦意象叠加而成。
又可以看成初、二爻为地道,三、四爻为人道,五、上爻为天道。
举例:
1)山水蒙(艮+坎):山里起雾水,一片朦胧之象。艮是少男,坎是中男,像不像老师给孩子讲课呢?孩童懵懂无知之时,是不是需要启蒙教育啊,所以蒙卦就是讲宗教和文化的起源教育故事。
2)水天需(坎+乾):水蒸气在天上凝结成云,是不是要下雨了。需求就是及时雨啊,所以需卦就是讲虚位以待、积极行动的故事。
3)风火家人(巽+离):炊烟袅袅,香味扑鼻,是不是这家的姑娘在做饭了。巽是长女在上,离是中女在下,妇道人家女子持家,也要讲个长幼有序。
4)泽火革(兑+离):上面是熔化的金属,下面是火,火苗往上窜,兑泽金水往下流,是不是像在打铁改造啊。而且下火克上金,下克上。革卦告诉我们,无论革命还是改革,都要像打铁一样慎重对待(慎革),见好就收(止革),不然就可能引火烧身。

3.六爻之变
爻者,交也。——《说文解字》
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
本卦(正卦,原卦)
1)互卦:543432爻
2)变卦:动爻阴阳变化
3)综卦(覆卦,反卦):翻转180度,上变初,逆行六爻
4)错卦(对卦,旁通卦):六爻全部阴阳变化
5)象卦:连续同性爻压缩合并使得六爻压缩成三爻。
比如雷泽中孚和山雷颐,都可以看作大离卦
6)包卦:上下三爻包中间两爻。
比如泽山咸和雷风恒都可以看作坤包乾
7)十二消息卦(十二个月的阳阴爻变化)

8)京房十六变

9)六十四卦卦序(1,2,3,4,5,4,321)

还有造化(方圆图)等

4.爻之吉凶
1)比
相邻两爻,相同叫敌比(如乾初爻,下阳被压制,潜龙勿用)。
阳上阴下叫亲比(上阳据下阴,下阴承上阳)
阴上阳下叫逆比(上阴乘下阳,倒行逆施,所以逆比两爻都有问题)
亲比(承)》敌比》逆比(乘)
2)应
上卦和下卦三爻分别相应(14,25,36)
同性相斥,阴阳要协调,一阳一阴叫正应、得应,同阳或同阴叫敌应(有隔阂)。
3)得位
阳爻居阳位(135爻)、阴爻居阴位(246爻)叫得正位。
尤其六二和九五(中为核心,为尊)赐名为得中得位
(九五至尊的来历)
4)结论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
(开局好坏不知道,一顿操作渐明了,三七开)
二多誉,五多功。
(得中容易出成绩,前面2爻是虚名牛刀小试,后面5爻才是功成名就)
四多惧,三多凶。
(九三过刚,六三又不当位,三多半是凶,所以走到四难免颤颤巍巍,感觉如履薄冰)
6)五为尊
大事业要想功成名就一般看5爻,与5直接关联的有2应和46比。
(1)2应:九二刚臣,六二柔臣。
六二九五显然最好,两者都得中得位且为正应;
九二六五,阳二辅阴五要渐进,不要妄求;
九二九五和六二六五都是敌应(有隔阂),
全阳需要耐心等待时机,全阴六二不能求上,只能六五主动带六二飞。
(2)4比:九四有才但不得正位,六四柔顺守正。
六四九五亲比,吉;
九四九五和六四六五比较平稳(但九四为臣要尽忠);
九四六五逆比,九四就造反了,凶。
(3)6比:
六五上九亲比为柔君用贤者,吉;
九五上六逆比为刚君宠小人,凶。

这是初稿,回头做PPT的时候慢慢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