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200字的“自动回复”做一番“回复”

2023-02-13 14:52 作者:积极心理学实践基地  | 我要投稿

搜索微信公众号“积极微习惯”,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人家周中忙碌,周末休息,我正好相反:周中闲到发慌,周末忙到飞起。

首先是孩子上兴趣班和陪他们玩耍。光这一项,就足以让我脚不沾地了!

其次就是自己的读书会安排在了周六晚上,目前读书会完成了第五期。“每周一聚、分享交流”这种形式,无形中督促我看了不少书、做了不少事,内心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最后,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这学期一改上学期的政策,全部都是线下课。因此,以后每周可能都要在北京与家之间往返了,甚至于将更多地待在北京,我从去年就开始陷入纠结,想得最多的是:能跑得过来吗?能坚持下来吗?能放心得了孩子们吗?能安下心学习吗?能有更大的收获吗?能找到研究方向吗?一切能顺利吗……越想越心虚,越想越不安!

不过嘛,这段时间经过调整,尤其是在和队友、几位好友推心置腹地聊聊之后,我渐渐地不再那么纠结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然一切都是未知,但我有信心,能够一步一步地迈好,如果迈不好,我就多迈几次!

这周还没开学,开学之后事情只会更多。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我抽空给自己的公众号写了一个“自动回复”,就是新关注粉丝收到的第一条自动消息。

我的公众号开了有几年了,这几年随着自己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断转变,这个公众号“积极微习惯”的定位好像逐渐清晰了起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全新的“自动回复”:

不知道这样写,是不是把我想借这个公众号平台(包括B站、知乎和今日头条同步更新)要做的一些事表达清楚了。

如今网络界是短视频和参与式体验的天下。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转战视频号,我自己也做过一段时间视频号。我很清楚,愿意点开并且读完我这几千字推文的读者朋友,一定是真爱了!

上一期读书分享会上有一位小伙伴就说: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抖音、头条的世界里,看纸质书倒是越来越稀罕了,像我们这样,号召大家一起每天读书,并且每个星期都拿出1个多小时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行为,真的很难得。

确实如此,现代人耐性在减少,曾经在一个数据分析节目中听说,人们刷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如果前6秒没有“爽点”,没能让我们的“多巴胺”喷涌出来,手指就会滑走。回想起我前一段时间刷短视频的经历,惊讶地发现果真如此。如果一个视频在前几秒没让我产生“某种情绪”,我会立即滑向下一个!为了不断地追逐“爽点”,我一刷就是几小时,甚至留意不到时间的流逝……

多巴胺,又是多巴胺,这种让我又爱又恨的物质,刷视频时候,就是它让我们产生一波又一波的“感觉”,我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体会到各种情绪的喷涌而出,如感动、兴奋、有趣、愤怒、激动等,把我们黏在屏幕前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多巴胺与算法,是21世纪的一对好搭档。

但是,多巴胺又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几十万年前,我们狩猎采集的祖先在丛林里转悠了几天几夜,连一只野兔也没抓到,这时,其中一人突然发现了一棵长着圆圆的红色、黑色果子的树,他们不知道这种果子能不能吃,毕竟族里还没有人吃过。凭感觉,这种鲜艳色彩的东西要么美味到极致,要么暗藏着可以放倒一头大象的毒素。

还是有胆大的祖先愿意以身犯险。她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战战兢兢地尝了一口,哇,真甜!多巴胺瞬间喷涌而来,于是,她把这种果子命名为“树莓”。于是,今天的我们对糖分的渴望写进了基因里。

我们太迷恋多巴胺分泌的感觉了。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刷短视频、吃甜食、酒精、饮料以及吸烟甚至吸D而产生的多巴胺的“野蛮分泌”里(这是我从一位小伙伴的打卡中借来的词),我们将很难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每个人每天,要被投喂大量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一位谷歌的设计师曾经说,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可现在呢,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的人,都在引诱我们点击小视频,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们的想法,买他们推荐的产品或者课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当然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点击我的文章,将来我也会重新开始拍摄视频,我将不可避免地,也想通过唤起大家的情绪,让大家产生共鸣的方式,促使大家喜欢我,支持我,对我的文章和视频进行点赞、留言和转发。

这就使我思考,我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平台(定位)?我想传递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内容)?我这个公众号的未来,究竟会走向哪里(走向)?

话说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准确的回答。因为随着我对自己以及自己所热爱的心理学(不止有积极心理学)的探索的深入,和不同小伙伴交流的思想碰撞,一些新想法涌现了出来,我对这个公众号将来的走向进行了各种思考和规划。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要把这个公众号打造成一个让大家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的成长平台。

道理大家听烂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也已经说烂了,比如要运动,要学习,要成长,要去爱,要去行动,要升级思维模式,要主动,要双赢,要合作……要这样,要那样,可是鲜有人告诉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到”。越是艰难的岁月里,我们越缺乏行动的智慧和勇气。

要实现“知行合一”,答案既简单,也不简单。古人的说法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被现代的西方人偷了去,摇身一变就成了各种方法论,比如心理学家斯金纳称为“小步子原则”,一个叫斯蒂芬·盖斯的美国青年把它叫做“微习惯”,这些都是这个公众号的名字“积极微习惯”所倡导的理念的来源。

有些人知道,但做不到;有些人不知道,因此做不到,前者令人痛苦,后者令人麻木。

早些年,我是后者,几年前的我应该是前者。我太了解这种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做不到的痛苦中了,由于失败过很多次,我给自己贴了不少标签,比如“三分钟热度”,比如“懒”,比如“无法坚持”、“情绪失控”、“有暴力倾向”、“抑郁”、“焦虑”等等,但是这几年,我用一个个微习惯,一个一个揭下了这些标签。

蜕变的过程不那么舒服,好在也坚持下来了,如今,我依然在不断地通过“行”来探索自我,通过“自我改变”来影响别人,希望以此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很难说,我是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因为我自己还在“知”和“行”。

这个公众号,就是要分享这个探索的过程,分享让人“说到做到”和“坚持”的秘诀。当然,光靠阅读文字或将来可能会出的一系列视频,很难让人的生活方式彻底发生转变。因此,我在寻求其他方式在“知”与“行”之间架起桥梁,最好是一座小伙伴们轻轻一跨,就能越过的桥,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也咨询过一些朋友,但大家告诉我,这很难。

我的想法是,还有什么比“改变自己”更难的吗?

还真有,因为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发展”,而是“生存”。

是的,只有先让自己的公众号或者视频号生存下来,最好还能生存的不错,才能谈到将来的发展问题。可惜到目前为止,我的公众号之路走得还很艰难,粉丝增长极慢、阅读量、转发量也没有持续增长的迹象。

一提到生存,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变现”,所有的公众号都是要变现的,或早或晚。只是大家变现的方式不同,有些人接广告,有些人卖货或者卖课,有些人出书做大品牌,我了解得太少,目前知道得也就这些了!要是有其他的,还请小伙伴们告诉我一声。

当大家都想要变现的时候,我如果说我不想那就是在装了。所以,一符合开通“流量主”的条件(粉丝数大于500),我就开通了流量主(即推文中的广告,只要点击,不花钱就能让资本家给我发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此,每天买包子的钱有了,甚至于最近在努力更新了之后,还能加个鸡腿呢。

然后,我也尝试着组织了自己的读书会,一开始我没想收钱,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学生思维,即“面子顾虑”,但是后来我转念一想,如果不收钱,或者收得太少,大家只会觉得“反正我又没花钱,无所谓啦”,因此坚持不了几期就凉了。所以我坚持收了钱,这是我借这个公众号赚到的第二笔钱:入会费,每人99元,最后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有20几个小伙伴加入。

除了本职工作翻译之外,目前我全部的自媒体生存方式就是这些了,我也曾想写带货文,但是我又担心这些产品质量不行,破坏信任;我还考虑出一些简单的课程,可偏偏“公众演讲”和“口才”这两样是我这个木桶上最短的两块板…

当然,这可能与我目前能力和精力有限有关。未来,等我时间充裕、能力提升或者认知升级了,我应该会考虑更多的生存方式,毕竟先活下来,才能更好地发展!

随着我不断迈出舒适区,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我有把握会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跟我一起来搭建并扩展这个平台(是的,目前在公众号的建设上,还只有我一个人),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小了!不过我相信,一个人能做到的,一群人就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的,更多人一起做,效果会更好!

知行合一,就是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希望我们都能慎终如始,不忘初心,也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

搜索微信公众号“积极微习惯”,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对200字的“自动回复”做一番“回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