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茶话会】心理脆弱下的自我反击——评《谋杀启事》


马修·普理查德,系本书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外孙,在本书《致中国读者》一章中推荐了三本书:第一本,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即《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我在两周之前拜读,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已经写成书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
第二本,即为《谋杀启事》。讲述的是在一个英格兰村落,一封公开的谋杀启事被当地报纸登出,邻居们纷纷前往,却目睹了三起接连发生的谋杀案件的故事。这也是我第一次和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马普尔小姐进行对话。
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同,本次案件的情节更加扑朔迷离、由浅入深,经历了三轮谋杀和二轮搜证,最终真相大白——但即便如此,在我看来本案在许多方面和东方快车一案仍颇有相似之处,这一点我将会在下文具体说明。
注:强烈建议拜读原著之后再阅读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 案件整理与分析
整个案件从瑞士人鲁迪·谢尔兹的到访及其意外死亡为故事准备,警察、侦探力量开始介入;紧接着是一轮搜证和二次死亡(多拉·邦纳),最后是二轮搜证和三次死亡(穆加特罗伊德小姐),最终案件真相大白。在这之中,每一次死亡和每一次搜证都为我们提供了确定的信息和需要解答的疑问,当然也为我们排除了一些嫌疑人。
无疑,要理解本次案件,我们依然需要从在场的人员入手。在这里,我把所有当事人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所谓的“邻居”,他们因为这封谋杀启事来到案发现场,他们是目击者、证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嫌疑人或者帮凶。他们由于和凶杀现场没有直接的物理联系,因此归为一类。

第二部分,则是案发现场——小围场原本的主人或住户。在小围场门户众多、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他们对于案发现场的环境更为熟知,如果瑞士人谢尔兹是被人谋杀,那么真正的凶手是小围场内部人员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邻居们。

经过对于原文的初步阅读,诸位都能够知道的真相,就是所谓的布莱克洛克小姐(下文简称“莱蒂”)实际上早已因病去世,我们所看见的布莱克洛克小姐是其孪生姐妹夏洛特所假扮的。而冒名顶替的动机则是希望得到姐姐莱蒂从以前的合伙人那里继承的一笔巨额遗产。
遗产继承的顺序是这样的: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个继承人都是利益相关者。
由于第一继承人贝拉行将就木,因此我们将其排除在外。第二继承人是莱蒂姐姐,但是其已经悄然去世,按照规定这一笔遗产应该直接交给所有人兰德尔·戈德勒的妹妹的双胞胎孩子,即外甥及外甥女(此称呼遵循了作者希望读者思考的方向,是本人故意而为)。夏洛特的作案动机就是冒名顶替姐姐,掩盖姐姐的死亡,以此保住第二继承人的地位,确保在贝拉·戈德勒过世之后,遗产能够顺利转到自己身上。
在这过程之中,我们不能仅仅从凶手的角度看问题,因为第三继承人同样有杀害第二继承人的动机,这一点实际上也确实成为了真相大白之前的一个重要的误导点——整个案件在一开始夏洛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将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第一和第三继承人之上。侦探、警察方面都在试图找出谁是皮普和艾玛,他们易容成了哪两个人并潜伏在众人之中?这是第一重误导。
第二重误导,则是皮普和艾玛呈现出的性别特征。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皮普和艾玛是一男一女,但是读者似乎默认了这一事实,直到最后皮普才站出来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加上邦纳小姐的错误印象,读者此前一定会误认帕特里克是幕后推手并且就是皮普其人,实际上并非如此。
明确了案件动机和幕后黑手,接下来我们梳理一下案件的时间线——

实际上,本案的时间线极为清晰,这里稍微整理了一下。在案件推进的过程中,有几个部分是不能忽略的——
第一,谢尔兹必须死。因为夏洛特长期因为甲状腺肿留在家中,几乎无人认识她,只有谢尔兹在当年瑞士诊所中和她有过接触,虽然时隔多年谢尔兹已经不认得夏洛特的样貌,但是其长期作案的案底让夏洛特始终无法高枕无忧,因此其安排谢尔兹投递一封谋杀启事,伪造一出抢劫案,并借此机会解决谢尔兹这个知情人。
第二,多拉·邦纳也必须死。因为她是夏洛特长期居家隔离期间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友,因此发自内心的真善美,她不能也做不到对邦纳小姐隐瞒事实真相,因此邦纳是确定的知情人——在这一方面她比谢尔兹还要危险。同时,邦纳的健忘和口无遮拦让她越发地不可靠,面对警方调查时更是如此。在案件发展过程中——诸位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去翻翻原文——她数次露出马脚令夏洛特感到惴惴不安,包括喊了夏洛特的小名等等。不仅如此,夏洛特还假借邦纳的记忆错误,数次引导她认为背后推手实际上是帕特里克。因此在尽力排除自己的嫌疑之后,夏洛特对于自己的好友痛下杀手。这也直接导致了其自我情绪的崩溃,进而引发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或者一不做二不休)的心理,促使了第三次死亡的发生。
第三,穆加特罗伊德小姐的死亡很大可能是一次意外。在本案中,马普尔小姐或许是隐藏的推波助澜力量,但是穆加特罗伊德小姐和欣奇克利夫小姐反而成为了热心破案的群众,在这一点上,其自动洗脱了罪名。事实上,二人在过去为本案提供了几个强有力的证据:一个是通过实验证明了谢尔兹行动时其背后一定有人辅助,否则房间的门会自动关闭;另一个则是通过穆加特罗伊德小姐的回忆,坐实了当时夏洛特没有在场的事实。很可惜的是,这一信息被路过并且偷听的夏洛特得知,顺势杀害了穆加特罗伊德小姐。
第四,夏洛特顶替自己的姐姐是可能的。由于莱蒂姐姐生前对于夏洛特无微不至的照顾,夏洛特从姐姐发来的信件中了解到了许多姐姐生活的细节,这让其伪装得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即便如此,个人习惯的无法复制也让她到最后自顾不暇。
在整理时间线的过程中,我发现案件仍然有几处疑点,我会在第二部分进行说明。也就是每一部侦探小说我都会注意的方面,即“我们提出的疑问是否得到了解决?”
第二部分 案件发展中的疑问是否都得到了解决?
1. 伊斯特布鲁克上校和夫人和本案有什么关系?
我们从相反的方向看,如果没有这一对恋人的出现,案件能否顺利进行呢?显然是不行的,首先我们从警局的讨论可以知道,在当时当地枪支入境是需要相关文件许可的;对于一个离职已久的老妇人,这种非法渠道即使是有也已经生疏——更何况我这里说的是姐姐莱蒂,作为妹妹的夏洛特,想要主动接触到姐姐旧有的关系网风险太大,她巴不得没有故人来找她以免事件败露。也就是说,在战后的背景下,上校私藏枪支不合法但是合理,客观上也为犯罪提供了工具。但是除此之外(在这里我强烈建议大家阅读原文),我发现在本书的第十二章,上校发现自己的枪支不见了。在这里,上校显然是不知情的。那么谁会撒谎呢?只可能是上校夫人。她倒不至于是从犯,但是当上校问起自己的手枪什么时候消失了,夫人的回答是至少在第一起凶杀案之后手枪还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里夫人说谎了,理由是害怕引火上身。故事的最后,警方也确实将偷枪的罪名放到了夏洛特身上。
这一点是我最大的疑惑,细心的读者如果发现了文中对此有进行解释的地方还望多多指教。
2. 米琪是否知情?她第一次案情的尖叫是否有内情?
通过对于米琪的人物塑造和最后的案件推断可以大概率得知,米琪对于案件最大的贡献在最后。在第一次案件发生过程之中,米琪确实是纯粹的不知情角色,她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到,当时的她被反锁在房间之中——我们也可以猜想这是凶手故意而为。甚至钥匙都插在门上,这防止了米琪从锁眼往外探查情况。当时事发紧急,埃德蒙匆匆跑到房间门口用钥匙开门也不会引起其太多的注意。米琪的心态不够稳定、对于警察过于敏感,很可能是战后的心理后遗症,这一点倒可以合理解释。
3. 是否有直接证据可以指明夏洛特就是凶手?
我们知道,即使夏洛特动机充分、推断合理,却还不构成决定性的证据。事实上,关于夏洛特是凶手的印证直接来源于最后米琪和警方设下的一个圈套——米琪看似漫不经心地说出了警方推断出的真相(实际上米琪当时根本就看不到这一情景),夏洛特前来欲灭口,被埋伏的警方和马普尔小姐当场抓获。决定性的证据就是她说了这么一句话:
“只有我知道你就这一次是说了实话。”
其瞬间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并且连上了所有的推理。
我一向觉得《东方快车谋杀案》和《谋杀启事》在很多方面处理地过于急促,这正是其中的一个体现。由于故事要收尾了,读者更注重真相而不是细节。可是假设故事还在继续,夏洛特直接选择谋杀米琪,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接受审问,夏洛特直接和米琪一同消失,这难道不可疑嘛?她又要如何洗脱自己的罪名呢?
除此之外,我相信脖子上的伤痕,关于莱蒂生活细节的盘问,也能成为辅助的证据。但即便如此,我依旧觉得这个问题不算圆满。
第三部分 结语:英格兰乡村版本的东方快车
在以上部分的写作中,我尽量避免提及“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类似”等字眼,因为这会让我第三部分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这一特点如此明显以至于我需要用单独的一个部分来描述我的读后之感。
东方快车谋杀一案想必读者(或者观众)至少对案件的总体情况尚有印象。案子内容大致就是十余个嫌疑人都和多年前的一桩案子有关联,共同谋划谋杀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由于列车全封闭,因此破案过程完全依据证词和些许的实物证据来推进。最后波洛侦探选择了隐瞒真相,彰显正义(这点有待商榷)。
而《谋杀启事》一案,在很多方面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有着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的证词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同样有着十余个需要记住名字的嫌疑人,这些嫌疑人几乎三三两两成对,几乎没有独立或落单的嫌疑人,同时搜集证词的模式基本上是平行且按顺序的。也就是说,在第一轮搜证之后,读者获取的信息基本上是零散的而不是递进的。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这种搜证描写模式不是一个接一个向前推进的接力跑,而是十余个嫌疑人并排在同一起跑线的短跑。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们来看看第一轮搜证从结果上看和案情有关的部分究竟有多少。

从下往上看吧。
哈蒙太太(圆圆)可以看做是马普尔小姐的助手,她本人几乎没有特别大的作用,所提供的线索也基本没有任何用处。
两位小姐在第一轮搜证几乎没有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他们的沟通细节甚至让我觉得二人很可能隐藏了事实不报。事实上这一点纯属扯淡。
伊斯特布鲁克夫妇更不用说了,他们所言基本上是猜测,根本没有事实性的信息。除了最后一点——如果他在法律上有效的话。因为这属于夫妇二人的相互作证。
帕特里克在第一轮搜证中没起任何作用。
这么看下来,实际上米琪和朱莉娅的信息最为有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有些人物的安排可以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当然了,我不是说这些人在第一轮搜证之中就可以直接略过,因为我们在读的时候并不知道其究竟是否与案件有关联。但是当我们细想,这些人物是否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线索或者自证清白?这一点东方快车谋杀案做得更加出色,每个嫌疑人似乎都有一些有贡献的线索,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谋杀启事这本书的节奏有些慢了,它的篇幅在我看来可以更为简短一些。
其次,也是我个人最为不认同的一点。案件某些关键点的呈现太过于草率——《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好,《谋杀启事》也好,其篇幅安排基本上是三分案情,一分真相的安排。我们讨论的是比例问题,也就是说一本书的总篇幅越大,这种现象就越为明显。读者往往在很突然的情况下就知道了某个特别重大的秘密。在东方快车上是有关阿姆斯特朗家族的历史,在这里则是皮普与艾玛的身份揭示。在本书中,作者仅仅用了短短一节的篇幅就让艾玛的身份浮出水面——仅仅是由于一封信。我不否认案件或者推理往往以一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方法完成突破,但是这种情节的过渡是在太过奇怪。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当事人甚至放弃了抵抗,一下子就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很失败的。
但其实,正如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所言:“心理脆弱下的自我反击”。关于犯人的心理是这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就事论事地说,《谋杀启事》的幕后黑手是一位因为病情长期居家隔离的甲状腺肿病人,除了对于疾病无动于衷的父亲来说,我并不认为夏洛特对于任何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她的杀人动机看似残酷且没有必要,但是从其经历上来看却又合情合理——她成功地从疾病中康复,从小到大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让她对于自己应该获得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占有意识。因此,在姐姐因病过世之后,她认为自己“应该获得这样的补偿”,先后三位知情人的出现让她迫不得已下了杀心——实际上,谢尔兹真的知道夏洛特的真实身份吗?其实答案并不肯定,但是这种反击和占有意识让夏洛特不能忍受这种不确定性。第一次死亡就这样发生了。
而事实证明,这种行为为其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最后,我必须得说,连续杀人案在我看来是一个很难的尝试,因为这代表着凶手要有连续的杀人动机和杀人逻辑。随着嫌疑人逐步遇害,我们看到可能曾经被我们怀疑的对象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下一个被害者,这也使得我们可以随着故事的推进感觉到越发接近真相,这需要作者对于故事框架和推进速度有一个较为良好的把握。我以为,仅仅靠死亡来刺激读者属实不行,真相的逐步揭示更需要连贯而令人信服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