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最大效用原理
从各方面看,自己都不是在做一件“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创新改变现实”的事情,其实,在10年、20年前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买下一套房,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钱途”和城市化的现实生活。自己不是一个对财务自由要求很高的人,对个人的物质生活采用“最小消费量原理”或够用就行。个人的创新驱动力主要源于从知识中获得的愉快和美感。心理学家谈及了知识的愉悦感,但没有谈及知识的美感,可以在知识心理学中引入两个术语:“知识美感”、“知识艺术感”。杨振宁在晚年的物理哲学或“物理学之美”的研究中多次分享了物理知识的美感,李政道在晚年的物理哲学或“科学之艺术”的探讨中多次讲述了知识的艺术感。
李和杨是物理学的大人物,自己是哲学的“小人物”,但这不妨碍自己在科学哲学的思考和创作中感受知识的神奇和愉快,写下了“科学之哲学”、“走向科学的哲学”系列文章,其中不乏“新科学哲学”的精典论述,写着、写着就奔向建造一个科学哲学体系的大厦而去,好像农民种着、种着就看到了一眼望不边的麦子和水稻。实现或不实现人生与财富的自由,自己不会为此感到遗憾,有能力做一个知识的创新者,不去尝试和享受知识创造中的神奇和美感,自己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后悔不已!前天的“新科学哲学专栏”的文章标题是“固有量原理的四个类型”,500篇文集仅剩下最后的4篇,“自我分配”的任务完结了,大厦已经建成,剩下来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亊情。
事物和事物的原理有正面和反面之分,等效原理的反面是反等效原理,反之,反等效原理的反面是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构成了效用的悖论原理;增效原理和递增原理的反面是减效原理和递减原理,反之,减效原理和递减原理的反面是增效原理和递增原理,增效原理和减效原理、递增原理和递减原理构成了增减论的悖论原理;对应性原理的反面是对应性破缺原理,反之,对应性破缺原理的反面是对应性原理,对应性原理和对应性破缺原理构成了对应论的悖论原理;不变性原理的反面是变动性原理,反之,变动性原理的反面是不变性原理,不变性原理和变动性原理构成了动静论的悖论原理。
甚至悖论原理的反面是顺论原理,反之,顺论原理的反面是悖论原理,悖论原理和顺论原理构成了顺悖原理或悖顺原理。网友用一段“座右铭”诠释了什么是人生和社会哲学的变动性原理和不变性原理,“行业在变,本质不变;形式在变,内涵不变;市场在变,品质不变;科技在变,专注不变;时代在变,信念不变;360在变,初心不变!”
科学哲学的固有量原理分为固有作用量原理和固有转化量原理,固有不变量原理和固有可变量原理的四种类型。原理和原理的组合遵从科学哲学互补论的复合原理或复合论的互补原理,从固有量原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组合得到了固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固有量原理和牛顿第一定理的组合得到了固有惯性量的恒定定理;从固有量和牛顿第三定理的组合得到了固有作用量和固有反作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定理...从科学哲学固有量原理和广义效用原理的组合得到了固有效用原理。

可以将固有效用原理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固有等效原理,固有增效原理和固有减效原理,也可以将固有效用原理划分为两种,即:最小固有效用原理或最小效用原理和最大固有效用原理或最大效用原理。科学哲学是一门以哲学的方式解释科学的学科,哲学解释学不以某种实用性或有用性为目的,比如:怎样解释什么是物理学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从科学哲学的最大固有效用原理或最大效用原理出发,可以解释物理学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自然相互作用的“最小省力法则”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最低成本法则”实际上体现了最大效用原理。
固有量原理在数学中或表示为代数方程式的极小值原理,或表示为代数方程式的极大值原理;在物理学中或表示为最小物理量原理,或表示为最大物理量原理。在一个物理系统或物理状态的最小物理量在另一个物理系统或物理状态中则是最大物理量,反之,在一个物理系统或物理状态的最大物理量在另一个物理系统或物理状态中则是最小物理量。科学哲学概念的固有物理量有最小和最大的物理量,也有“不大不小”的中间物理量,比如:量子有最小的质量,最小的量子质量也是最大的量子质量;中子星的临界质量对中子星而言是最大的,对黑洞而言则是最小的。
地球质量在行星家族中不大不小,太阳质量在恒星世界中不算大、也不算小,地球和太阳的中等质量即是它们的固有质量,当人们提出了一个“最小质量和最大质量”的问题:地球和太阳可以按最小质量原理形成比自身质量更小的行星和恒星,可以按最大质量原理形成比自身质量更大的行星和恒星时,人们的问题触及甚至违反了科学哲学的固有量原理。既有不变的固有量,也有变动的固有量,比如:从短期来看,地球和太阳、中子星和黑洞的质量几乎不发生变化,可以视为不变的固有量;从长期来看,地球和太阳、中子星和黑洞的质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以视为变动的固有量。
物理学家用“最小能量原理”解释了物质性质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分子、而不是原子的原因。自然系统和物质结构倾向于保持最低的能量状态,比如: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行轨道有最低的能级态,原子结构在所有的电子处于核外轨道的最低能级态时最为稳定。以最简单的氢原子结构为例,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电子在质子核外作杂乱无章的运动时形成“电子云”。根据薛定谔的波动方程,人们不知道电子在此时此刻出现的位置,电子位置的测不准性遵从科学哲学的测不准原理,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不是描述电子位量的测不准性。
薛定谔的波函数确定了电子在某一位置点出现的概率,稳定的氢原子处于总能量最低的基态,当两个氢原子在随机的运动中相互靠近时,它们的带负电的电子产生了排斥作用,但氢原子甲的电子和氢原子乙的质子、氢原子乙的电子和氢原子甲的质子电荷相反,产生了相互吸引,在排斥与吸引的悖论原理作用下,氢原子甲和氢原子乙的电子云相互渗透和扩散。两个氢原子不是靠得太近,也不是靠得太远,它们自然而然地结合为一个氢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共享的电子形成了所谓的“共价键”。
推而广之,原子和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为分子,最小能量原理或最小转化量原理体现为一个分子系统的总能量低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系统单个相加的总能量。原子在结合为分子的过程中节省了各自系统的能量,分子结构比单个原子结构的存在方式更加稳定,除了最小作用量的解释,还可以把原子结合为分子的方式解释为遵从了科学哲学的增效原理和效用最大化原理,好似单个人的“漂泊”减损了价值和效能,在集体和社会组织中扩大了个人的价值和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