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能把方便性的理解,当成终极性的结论。”【杨立华】

2022-11-13 18:40 作者:小z要推荐一百堂讲座  | 我要投稿

ID:搁浅于世生于梦


的确,中西的哲学理念差异明显。

中国人的哲学,是如何将所有人浓缩成一个人,用提纲主旨式的简明理念,解释有关人和天的一切,侧重于追求统一性;西方人的哲学,是如何将一个人的特性拓展到所有人,用严密的逻辑和辩论,合理地解释人眼中认知的世界,侧重于理性。所以,东方哲学是教人如何摆脱苦难,克制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善”;西方哲学是教人如何认识苦难,了解欲望,通过理性认识有关人的一切,追求绝对理性的“真”。

因此,东方人的哲学教人向善,化解矛盾,追求天下大同;西方人的哲学教人辩真,认识矛盾,追求社会多样性。



杨老师,咱们的课程在第一站上线以来,同学们反响特别热烈。有一位ID是搁浅于世生于梦的同学,他的留言获得了最高的点赞数。他留言说,中西的哲学理念差异明显,中国人的哲学是如何将所有人浓缩成一个人用提纲主旨式的简明理念解释有关人和天的一切,侧重于追求统一性。而西方人的哲学是如何将一个人的特性拓展到所有人,用严密的逻辑和辩论合理的解释人眼中认知的世界侧重于理性。因此,东方人的哲学教人向善,化解矛盾,追求天下大同。西方人的哲学教人变真,认识矛盾,追求社会多样性。


您能否回应一下这位同学的观点呢?


00:29



我想一想。

怎么才能这个不打击他,这段不能播出去。



00:53


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思考,刚才我想了一下,看得出是经过了很多阅读,也经过了很多思考,我觉得已经有自己的整体的一个理解。对于这样的中西的对比。一方面它是必要的。


你是基本上所有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尝试,比如在我讲课的时候,我也会讲,比如我拿笛卡尔的梦跟这个庄子的梦做对比类似,也会做一些中西哲学的比较方面的尝试。但是。我觉得这类的比较都有方便说法的意思。


01:46




这类的比较都有容易把问题简化。容易使得这个原本丰富多奇的思想,东西文明当中都有的丰富多奇的思想进入简化的这个嫌疑。


所以一方面我觉得有这样的努力的概括思考,有这样努力的去总结,这是非常好的尝试。在对比过程当中更充分的了解我们自己,也更充分的了解西方文明。我觉得这些都是好的。


02:28





但是还是应该有所注意,就是不能把方便说法。方便性的理解当成这个终极性的结论。


02:51


首先第一点。中国文明西方文明,当然我们要强调,我们知道他这个。根本路向上是不同的。但是呢,要注意的是,文明体就像生命体一样。


我们不但能够非常简单的,就是直接定了说他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对吧?


或许他不是什么还好,还说他能够更好一点。


如果你就直接定了说他是什么,这个呃有点危险。这个有点危险。



03:22


所以。所以刚才这位同学的这个概括里面,因为涉及的问题太多。如果说就这个问题让我来做回答的话,可以说是大概每一句话都得做讨论。


03:38



所以我说首先在中西文明比较这件事儿上,要有,但要谨慎。


同时要明白,几乎每一步的结论都只能是,都只能是一种方便说法。有意义。


随便举一个讲法,比如说有的讲法说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是吧?这个西方哲学是天人对立。


有的人说中国哲学是不强调主客分别的西方,西方哲学强调主客对立的所有这些讲法。你说有没有说到一部分?

有没有这个一部分的符合?我觉得有。


但是你仔细再去看西方哲学的这个内部。西方哲学内部。都是讲主客二分的吗?

西方哲学传统里面都讲主客二分吗?好像不见得。中国哲学全讲天人合一吗?天人一贯天人一致?


吧孔子、孟子。易传,当然讲天人一致,天人一贯。庄子其实就已经复杂了。

虽然我认为根本上讲庄子还是天人一致,天人一贯的。但是那个表达其实已经非常复杂了。到了荀子。天人之分就被强调的非常充分了。


05:06



所以这些讲法有危险。


我其实在中西文明这个方面来来说,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不同的生活道路。大的方向不同生活道路的选择。


从生活道路的角度上讲,你会发现不同的生活道路基本要素其实还是一致的。就好像我们说这个不同的机器,这个不同的机器,你去看那机器它有齿轮,有这个轴承,有螺丝。

那你不能说他们有都有齿轮,有螺丝,有轴承,他们就一样,你也不能说他们是不同的机器,他们就不一样。

我认为不同的文明还是不同的生活道路,只能说大体的总体的方向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所以我对于这位同学的这个讲法,我就有一点点提醒。我觉得同学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有自己的概括和总结。这无论如何都是好的,只是提醒要慎重,要不要把方便说法,简单的当成结论。


06:20


思考有很多时候真的不是简单的得一个结论。

思考,我认为重要的思考还是能够引向一个更深入的、更丰富的思想可能的这样的一个环节,


就是说凡是有效的思考环节,都一定是在向着更深入的、更进一步的思考来展开的。


06:49


所以如果封闭性的结论性的东西过强会阻碍进一步的学习跟思考的这种这种可能性。所以这个只是我的一点提醒。


我关于中西文明之间的不同,或者对中国文明的根性的认识。我还是倾向于是我多年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个讲法。我还是认为中国文明根底上还是此世性格的。

而不是彼岸性格的。


07:20


我觉得这倒是一个更根本性的一个分别。所谓此世性格跟彼岸性格的区别。因为一旦有彼岸,那么一切就围绕彼岸来展开。那此世就成了达到彼岸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极端的说,甚至会把此世做成会把此世理解为一种缺陷。


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


中国文明是把此世当成唯一的目的,也当成唯一的过程,当然这也是总体而言。



07:57


所以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异质性的文明要素异质性的宗教传统传入中国以后,普遍都有一个此世性格越来越突出,彼岸色彩越来越弱的倾向。这种路径。


最典型的叫。像佛教的中国话,像禅宗是典型佛教中国化的,可以说一个典范。禅宗讲极烦恼极菩提其实就是此世性格的凸显,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而这个理解还跟一个东西有关系,就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品格有关系。


由于彼岸需要假设,彼岸不是直接呈现的,所以西方哲学。或者说西方文明,它的围绕彼岸来展开的这个文明。他有太多的假设。



08:57


他需要这些假设。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我说中国哲学是最少假设的。如果把哲学理解为一个文明看待世界的根本眼光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看待世界的眼光是最少假设的。因为中国文明的此世性格,因为中国文明围绕此事来展开,而此世是直接呈现的,此世是不需要假设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这是我提供一个我对中西文明之间的不同的这样的一个认识。也是供各位同学参考。当然我还是一样,我的这个也是方便说法。也是方便说法。我也还在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所以刚才这位同学的这个讲法,让我想到很多。也许我在此后的这个思考当中,特别是在涉及中西比较的时候,恐怕得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努力的概括性的看到中西文明的宏观上的不同。


另一点还要同时丰富的去看到各文明内部的丰富多样。就是比如我们。一方面我在宏观上,我去一般性的理解,我觉得西方文明它有一个总体的性格倾向,性格取向。但这个性格取向里面,其实有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中国文明其实也一样是吧?所以这是对我的一个启发。

“不能把方便性的理解,当成终极性的结论。”【杨立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