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镇内衣企业,如何一步步发展为半导体巨头?

内衣厂转型做半导体?听上去像是玩票性质的“情节”,电影都不敢这么拍,但在现实中真的有企业做到了!
不仅转型成功,“一不小心”还成为了全球排名第三的封测企业,独占全球14%的市场份额,是妥妥的半导体领域巨头,它就是长电科技。
20世纪70年代,国内正兴起一股晶体管热潮,并号召构建精品厂。
长电科技当时还是“长江内衣厂”,位于江苏无锡代管城市——江阴市,工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内衣近10年,据说营业额还十分可观。
1972年,“长江内衣厂”看好晶体管的发展前景,下定决心转型,改名“江阴晶体管厂”,并给具有国资背景的无锡华晶做配套服务。
虽然转型成了晶体管厂,但是长久依赖无锡华晶这一个客户,而且企业的成品率只有50%非常低,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国外高性价比芯片产品的涌入,收益不仅不高,还越做越亏,濒临倒闭。
到了1988年,企业已经亏损两百多万。也就是这一年的年底,当时32岁的王新潮“奉命”接手这个“烂摊子”,出任厂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

王新潮生于1956年,学过小提琴,报考过记者,通过了自学考试,做过2年泥瓦匠和11年的纺布厂机修工,但就是没有晶体管方面的经验,因此一度遭遇客户“无锡华晶”的质疑。
但他上任后开展以质量为核心的责任制,狠抓质量,用一年多的时间把成品率从50%提高到70%-80%,这才稳住了客户。
即便如此,工厂还是亏损,银行也不愿意借钱给企业投入研发新产品。无奈之下,王新潮到处借钱,东拼西凑筹集了5万块,并且顶住厂内反对研发的声音,专攻当时看好的发光二极管指示灯。
产品研发出来后,王新潮积极改变单一销售渠道的情况,为了拓展新客户,亲自骑着自行车上街推销,新品的销售占到了全厂营业额的三分之一,终于让工厂成功扭亏为盈。
1990年王新潮升任厂长,1992年企业改名为长江电子实业公司。王新潮看好家电整机市场的国产化趋势,必将带动配套电子工业链发展,于是他带领公司进入分立器件领域。
到了1998年,在金融危机和走私潮的双重夹击下,长江电子生意惨淡,水深火热之际,王新潮拉上企业高管开会,结合国内的产业环境做了一个很危险的决定,发展分立器件封装,并且为了与同行拉开差距,把产能扩大4.5倍,通过扩大规模压低成本。
然后又找到北京一家合资的融资租赁公司,并说服对方代表,投资当时规模不大的长电科技。
很快,国家开始严厉打击走私,一度泛滥的走私产品进不来,国内市场出现空白,提高了产能的长电科技立刻跟上市场供给,拿下不少市场份额。产能和销量的提升,盈利快速增长,长电科技成功超越同行发展。
千禧年改制成立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长电科技正式登陆上交所。
2004年,对政策敏感的王新潮看到发改委有关鼓励电子元器件“贴片式”制造的文件,大胆投入6亿元,对当时主流的生产线进行改造。
同行还在为招聘工人发愁的时候,长电科技已经用机器取代了人力,再次抓住了机遇,之后又成立长电先进封装合资企业,建立了国内首条国际水平的圆片级封装生产线。
王新潮越发体会到科技创新的甜头,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申请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个封装专利,及几百项封装专利。
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袭来,长电科技当月订单锐减50%。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王新潮想办法让企业进入国际一流厂商供应链,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为此,长电科技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业界震惊的决定,2015年的时候上演“蛇吞象”的一幕,吞并了规模比自己大2倍的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这可是世界全球第四大封测企业。长电科技借此吸收技术力量进入高端封测市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目前长电科技有近6000名研发人员,研发投入连续11年增长,手中掌握着3200余项相关专利。有调查报告显示,长电科技的研发费用支出是全球封测行业中最高的。

从一家江南小镇的内衣厂,长电科技好几次成功转身。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做错过决策,曾经在非典时期,由于电子产品出口减少,企业也曾利于自己的规模成本优势,拿出1.72亿打价格战,但收效甚微,这才让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创新上。
一路走来,除了企业决策者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和判断,还离不开企业长期投入研发,即便处在风口浪尖,也有坚实的竞争力壁垒。
目前,中国的封测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已经高达70%。随着芯片需求的持续扩大,封测产业有望进一步增长,希望在芯片的上游、中游环节有越来越多长电科技这样的企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