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 如何准备2021的国考申论?

2020-10-21 11:56 作者:申论克星王长明  | 我要投稿

我们来说申论部分,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这次备考。

(文章较长,请耐心阅读,有福利奥)


一、申论试卷深度破析

二、国考和各地省考备考指南区别

三、2021年国考的考情预测

四、命题61词破解法(重点)----申论小题

五、稍练大作文,以防万一

六、备考阶段看什么课?做什么题?

七、平时从哪积累素材?重点看什么?


一、申论试卷深度破析

如果你参加过申论考试或者做过申论题的话,那你就很明显地发现,申论试卷是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的。

1、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的第一部分就告诉你考试时限为180分钟,有的地方的省考是120分钟,有的是150分钟,考试时间到底是多久,一般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中就会告诉大家,把这个时间记住就可以了。

接着写了,“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虽然很简单,但有些小可爱就栽在这里了,以为前50分钟的时候都是阅读资料的,吓得连题都不敢做,可千万别这么干啊,该阅读就阅读,该做就做,别被这句话给误导了。

另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时间分配问题,要科学的把握做题的时间。可以算一算,每得一分所需要的时间,满分是100,考试时间是180分钟,意味着每得一分所需要的时间是1.8分钟,如果是一个10分的题,你可以花18分钟去做它,一定记着不要超过这个时间。

这是给大家平时练习的时候给个参考,平时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长,不要把一道题死守到天荒地老,悠哉悠哉想什么时候写完就什么时候写完,这样形成一个惯性,到了考场上你会死的很惨。

平时练习的时候,你就可以兑个闹铃,10分的题就用18分钟,不仅把答案找到,还要把它写在答题卡上。真正到了考场上,如果在保证你前面题答得不错的前提下,给文章写作还能留出1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分配你就完全不用慌的。

黑色的签字笔或钢笔都可以,但要保证你字体的美观和版面的整洁度,否则那10%的表达分就直接被扣掉了,公务员考试那零点几几的分数要刷掉多少人呢。

用现代汉语作答:不要出现英文单词,不要用繁体字(中文和历史专业的同学要注意平时习惯)

严禁折叠答题卡:申论的答题卡是非常大的,如果你没见过,去百度搜一下。作答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折叠或压出一个印子来,也不要破坏红色区域,否则你的答题卡可能放不进机器里进行扫描,自然就没有答案了,或者扫描结果不准确,影响分数。

2、给定资料

总结了一下,近几年的申论资料主要呈现下面几个特点:

话题相对明确。申论考试的话题无外乎就是“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下的子项目。比如说政治下的“治理”、“政策”“腐败”等问题,经济下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问题,每一年都会拿出一个子话题去考。

关于“五位一体”的相关知识以及公考的时候它是怎么考的,可以查看我的专栏“五位一体公考热点”做个了解。


那么怎么样快速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知道申论可能会考哪些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成本,避免盲目去看,这里给大家指个方法,帮助大家补充理论知识,看什么呢?

第一: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外交不用看之外,其他都可以看,它比五位一体还细,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之外,还会有科技、教育等其他比较火的领域的分支。它会介绍两样东西----去年政府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事情?今年政府准备展开再做什么事情?所以你看政府工作报告,就能瞬间把可能会考的这些话题做个大概了解。
第二:去看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就是一个更高端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去年一年的总结和来年一年的规划,但十九大报告是对过去五年的总结和未来五年的规划。看十九大报告的时候,就不用去看党建跟外交部分,因为申论从来没有考过跟党相关的东西。

材料间关联性变弱。在2014年之前,申论题目都是根据全篇资料作答的,但2014年之后,题目要求都是通过某一则资料作答的,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重点练习那些某个题只需要一两则资料就可以作答的,把精力放在这些题上。

毫无专业倾向。申论考试不会考任何的专业知识。就算提出某个专业,它也是要求你依据材料里面给出的信息作答的,你把平常学到的干条条写上去,写的再专业也得不了分。

资料来源广泛。这里告诉大家的是你压话题、压材料几乎是没用的,因为来源太广了。它有可能是十几年前一个高官的发言稿,也可能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发生的一个新闻事件,也有可能是哪个学者跟记者之间的对话。所以资料来源是特别广泛的,可见命题人通常是确定了今年要考的话题之后,他根据这个话题广泛地去搜集资料,只要能用,都有可能被拿来当材料,所以不要去猜这个,就算你连看一年的人民日报想押准题,也纯粹是异想天开,因为这些到处都是。

资料字数较多。通常5000-8000字。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做题的时候,要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既要提高速度,也要提高质量。这到了考察大家平时的一个阅读习惯的时候了,如果你平常一直在坚持看书,那就很有优势,如果你一直没有看书,建议大家坚持10天时间,10天之后你的阅读速度会有一个提升的,一定要付出辛苦。

3、作答要求:

申论的作答要求跟大家以往遇到的作答要求都不一样。它的作答要求是由题干和要求两部分构成的,如果你只看题干,不看要求,你很有可能会漏掉作答任务,都没答完整,能得高分吗?


很多要求中它会补充作答任务,而且你要清楚地知道“准确”、“全面”、“有条理”等词汇是什么意思(后面会重点讲到),这些绝对不是摆设,你抓不准就没有分,公务员考试不像平常的考试,阅卷人看你写了那么多还给你个酌情分,这你就别想了。

作答要求碎片化。这跟前面分析的材料间关联性变弱是相辅的,它只要求你根据某一则资料作答,那答案就在这则资料,不要把别的资料里的扯进来,也不要浪费时间去读别的资料,考场上的时间很重要。


二、国考和各地省考备考指南区别

很多人在备考申论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

我要复习国考还有必要去做省考真题吗?
我复习了省考对我的国考有帮助吗?
相反,假如说我要复习省考,又应不应该去做国考的真题,做了对我的省考有帮助吗?


对于这方面,国家对我们的信息就只有三个:公告、大纲、试题。

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它们的考试步骤是一样的:先颁布考试公告,在公告中颁布考试大纲,最后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试题。

今天我们围绕这三个来探讨一下到底应该如何备考?

1、试题

对比这三个,试题本身是信息量最大的,是适合我们去做对比的。

首先是主题的区别:一般人会认为国考主要考宏观的主题,省考主要考微观的主题,但其实这样的推断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国考和省考的主题并没有宏观或微观的区别。

陕西省曾考过文化输出,江苏省考过中国梦,这比国考主题还宏观,所以千万别道听途说,无端舍弃当中的哪个,但凡有用的知识都当作背景知识积累起来,在做题或者文章写作的时候用它当作例子去发挥出来。研究到底是宏观还是微观其实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第二个就是问法上的区别:有些人在复习开始,就去总结一些公务员考试的常考问法,比如说“总结XX”、“概括XX”、“理解XX”,那平时做题的时候,就只做这些问法的题,其他的就不看了。如果你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那如果考试当中出现了不常考问法呢?每次考试就那么几道题,损失任何一道都是我们承担不起的。例如,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出现了让写标题,这个在2015年之前是从来没有考过的,如果你复习的时候看见却绕过去了,考场上怨天怨地也没办法了。

所以一定不要去总结常考问法,要多去做国考和各地省考的真题,多去见不同的问法。你见的多了,做的多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题型你都是可以应对的。如果非要区分,那就等考试的前十天,你再区分开来,总结一下常考问法做重点突破,也是可以的。

第三个是材料的区别: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材料都是由政策文件、案例、叙述性材料三部分构成的。这个没什么可研究的。

第四个就是难易程度的区别:很多人说国考难,所以我在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就找难题做,省考简单,那我就找简单题做,这种思维也是错误的。

通常来说,陕西、山东的省考题是最难的,甚至高出国考的题。广东的省考、深圳的市考、四川、江苏、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区的题是相对简单的。

这个也只是说整体难度,而不是说几道题都很难或都很简单。那些省考整体难度偏低的省份的同学,不要报侥幸心理,一定要勇于攻坚克难。

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你参加国考,先把国考真题做了,再做陕西、山东省考的真题;如果你参加的是陕西、山东的省考,那把当地真题做完,再把国考真题复习一下,其他省份的题就没有必要做了;如果你参加的是广东、四川、甘肃、宁夏等这些省份的省考,把当地真题做了之后再做做国考真题,去突破一下。

第五个是题量的区别:题量这个是小事,不用过多在乎。一般往年考几个,今年还考几个,多了一个或减了一个,不影响你对知识点的掌握,大家都是这样,灵活应对就好了。

2、公告

公告中给出的区别主要在于时长。

2021年的国考申论时长为3个小时,11月29日14:00-17:00,

省考的话,你只需要在你们省份发布公告的时候留意一下申论考试时长就可以了。

像陕西、山东一般是三个小时,大部分联考的省份是两个半小时,但也有像广东等地是两个小时,看清楚你那堂考试到底考多久,它对于备考也没啥影响。但在考试前一个月的时候,要频繁地给自己做全真模考,严格把握时间。

3、大纲

申论的考试大纲其实是毫无区别的。很多省考大纲都是照抄的国考大纲。而且每年不怎么变化。

另外,需要考专业科目的岗位有各自的大纲,大家可以自行去查看。


综上:所有的申论考试都是一样的,在学习的方法上也是相通的,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把国考和各地省考的真题都要牢牢抓住,好好利用,最终融会贯通,不必花时间纠结在这上面。


三、2021年国考的考情预测

2021年的考试有两个大方向:

1、重点考查政府工作实务----做法类的题目

2、取消大作文,改为公文写作

在这篇回答里我已经详细分析过了,点击查看。


四、命题61词破解法(重点)----申论小题

上面分析了国考考情的变化,那肯定不可能全变,不变的是什么呢?

就是命题词汇。

近几年的申论是越来越难。

一方面是因为命题人挖的陷井越来越多,申论知识很难学;

另一方面是申论没办法学,网上学习的方法泥沙俱下,各个机构讲的不一样,不同的资料书上写的不一样,身边的朋友说的也不一样,搞得大家很纠结。

怕的就是努力错了方向,越努力离成功越远。

或者明明自己知道这个东西是对的,还是担心不对,因为别人学的不是这样的,就跟“三人成虎”是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需要大家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因为别人都说错那就不学,别人都说对,就一股脑地往上拥。而是他符不符合申论考试给出的大纲,运用这样的方法能不能答出高分?

你想想,公务员考试多数岗位你只有考上了第一名才能上岸,那第一名只有一个,他答得跟别人一样,怎么拿第一?

市面上很多方法会把所有题分类,总结出一些模版:

有的机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有的机构是“概括+引申”

那到底应该按哪个思路来答,就很懵。

但事实上,一旦套入这个模版就已经偏离方向了。申论题形形色色,命题人专门做这个事的,他们怎么可能让我们那么容易就总结出一套模版来,直接套进去这么容易的事,国家为啥要花这么大力气来选拔呢?

根据我8年来授课的经验以及学生上岸的分数和跟一些退休阅卷人的交流中,我得出了申论答题的一个规律:

“忠于命题词汇”

申论试题形形色色,但命题词汇就是那么多。搞清楚了这些命题词汇,无论题目如何变,都能答得上来,因为咱们已经知道了它的本质。


为什么按照“命题61词”学是对的?

1、题目验证

例:根据给定资料1,对调研组的调研材料,从成绩、问题、建议三方面进行概述。(15分)要求:(1)准确、全面;(2)恰当提炼、条理清晰;(3)不超过350字

题目中我们就能提炼出三个信息:

1)作答任务:三方面:成绩、问题、建议

2)如何完成:概述

3)答案必须做到:准确、全面、恰当提炼、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也就是说,只有“概述”才能把这个题答好,如果你按照“分析”或者“概括”等来答这个题,你肯定就错了,因为“分析”、“概括”等它和“概述”肯定不是一个意思,既然不是一个意思,那肯定不是一个答法。

这就是人家命题人高明的地方,每一道题,每一个字眼都是有考究的。

比如说上面的“条理清晰”,大多数人认为的条理清晰就是分条,一条一条成列出来看着清晰一点,但事实上条理清晰要求你列出的这些条里面还要有时间或者空间上的逻辑顺序才行,不能想到一条写一条,怎么简单怎么来。

在这里给大家提醒一下:要求中的准确全面,最好落实到句子。以前是按照关键词给分,但在2019年陕西省B卷阅卷的时候,卡的特别严,直接卡到了句子上,你如果找出了关键词,但没有准确完整地写出这句话照样不得分,国考很多时候会借鉴陕西省考,2014年陕西省考考了标题,2015年国考就考了标题。所以,还是提早防范的好。

再来看这两道题:

【2016年浙江】根据给定资料5-7,概括众筹的特点。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2016年联考】根据给定资料3-5,分析众筹的特点。要求:概括准确、内容全面、表述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两道题的资料是一模一样,作答任务都是“众筹的特点”,因为换了一个命题词汇,命题人要求的字数都不一样了,那你最后成型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啥要知道命题词汇了。


2、材料验证

例: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子长唢呐能够享誉国内外的原因。(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针对性、分条罗列,字数100-200字。

概括的意思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总括。

那我们就知道,材料给的肯定是事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事例的共同点找出来。

下面是给出的资料中的一个点:

2013年12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大型交响音乐会《歌唱延安》。歌会上,子长唢呐表演获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2014年1月初,经过两次实地探访,央视决定在春节期间以直播方式将子长唢呐向全国展示,央视最终决定将子长唢呐直播点定在子长县。

印证了我们的推想。资料中给出的“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央视”它们的上一级概念是国家权威媒体,那我们就总结出这段说的是子长唢呐运用国家权威媒体平台做宣传。

再比如:

根据给定资料2,简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要求:(1)准确、精炼、条理清晰;(2)不超过150字。

简述的意思是:简洁的叙述,不啰嗦。

那言外之意给出的材料肯定不简洁、很罗嗦,我们怎么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把它整段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自古以来,内河船运因为其低成本、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可观赏性,始终得到人们的重视。英国许多地方近几年还纷纷疏通古代运河以供城市间输送游客和农产品所需。

这么一段话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城市水系具有航运功能,就可以了,就是我们要的答案。

所以说,命题词汇它一定和给出的材料是相呼应的。要不然就是一个失败的考卷,就没法答。


3、原文验证

申论材料不是命题人自己写的,而是他们在各个地方搜集来经过重新组合、筛减加工来的,然后用一个动词命题,让我们把原文删掉的重要的那个部分按这个动词要求的写出来。

例如: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总结出西安高新区促进中小微科级企业创新发展的不同模式。(20分)要求:(1)归纳准确、内容具体;(2)不超过200字。

总结的意思:把一阶段内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各种经验或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结论。

先看下面一段:

西安高新区形成了从创业园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创新孵化体系,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047家,在孵企业2200余家,成为全国孵化功能最全、成活率最高的孵化器之一。目前西安高新区内军转民企业达56家,民进军企业发展到69家,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新模式。比如,西安炬光科级通过与西安光机所合作,实现了本地科研机构与国家前沿技术、一流创新团队的成功嫁接,为发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先机。

要我们从上面资料中总结出模式。

“从创业园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这是不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总结为孵化成长模式;

“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新模式”,这直接给出来了,可以直接用。

所以根据上面这一点材料我们就能总结出两个模式。

“孵化成长模式”
“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模式”

事实上,这段材料来自于西安技术产业开发区网站上的一篇报道:



是不是得到了验证。

所以,命题人命题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不可能胡编乱造一个东西出来。

删掉了一些东西,他肯定要给一个明确的动作出来让你复原;

打乱了顺序,想让你复原那肯定也要给一个明确的要求。

发出这些动作、提出这些要求就体现在了名题词汇上。

“总结”、“归纳”、“概括”、“概述”每一个词汇所表达的动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是极为严格的。


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完整试卷自己去搜一下,我就不放了)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地市级)
(一)根据“给定资料2”,简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15分)
要求: (1)准确、精练,条理清晰; (2)不超过150字。


[详细解析]

第一步:题目中命题关键词解读

注:下文所有词语的解释均出自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

简述:简洁的叙述,不哕嗦。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预期”。也就是说我们写出来的答案要和命题人给的答案一模一样,而汉语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词汇,要做到表达同一个意思和命题人给的词汇一样,最靠谱的办法就是抄命题人在材料中给的原词。

精练: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条理:“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层次:“(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顺序”。因此当出现和条理相关的要求,如有条理、条理清晰等时,说明答案书写要有空间或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第二步:审题四项任务

1. 资料范围:资料2。

2. 作答任务:简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

3. 答案呈现形式:分先后书写。

4.字数:不超过150字。

第三步:梳理材料中关于作答任务的关键信息。

按信息在资料中出现顺序,得到如下:

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等功能。(资料2第1段)

促进城市兴起、繁荣、发展。使城市具有灵气。(资料2第2段)

调节了城市内部的气候。(资料2第2段)

运输功能。保护城市功能。提供公共空间。(资料2第3段)

使城市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资料2第3段)

实现城市水源循环。(资料2第4段)

能够构建水系生物群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资料2第5段)

城市水系有多种美学功能。(资料2第6段)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备用系统、防灾系统和城市安全的保障系统。(资料2第7段)


第四步:按照命题人要求成型答案

因为答案要分先后顺序书写,所以一定要认真对第三步找到的得分信息进行分析。由于信息量特别多,我们可以先对这些信息进行同类合并,然后再给这些类别分出先后。这个题的先后很难区分,一定要认真观察, 在考场上一 定要尽量分,哪怕分不对,但只要能自圆其说也比不分好很多。

对第三步得出的信息进行认真观察后,你会发现第1、3、6、7点是在描述生态方面的功能:;第2、4、9点描述的是人文方面的功能;第5、8点既描述和生态也描述了人文(第8点的美学功能中既有人文也有生态功能)。在人类产生之前水系的生态功能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生态方面功能在前,人文方面功能在后。既有生态也有人文的第5、8点可以写在最前边。整个答案呈总分结构,总在前分在后,分的里边生态前人文后。这样写出来的答案,比简单的把得分信息罗列在一起要好很多, 条理也清晰很多。

[参考答案]

一、生态功能。1. 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及城市内部气候。2.实现城市水源循环。构建水系生物群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抗风险能力,具有动态美。
二、文化功能。1. 促进城市兴起、繁荣、发展,使城市具有灵气。2.是城市用水的备用系统、防灾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3.保护城市,促进运输, 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 具有人文美、和谐美。(149字符)


至于命题61词到底应该如何掌握,可以

联系文末考拉班主任免费领取完整【完整25节精选申论小课视频+电子版】

快速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五、稍练大作文,以防万一

20201年国考大作文很大概率不会考了,但可以稍作练习,会写就行,以防考到来个措手不及,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之前也发过,大家做个参考。



六、备考阶段看什么课?做什么题?

大本书----没必要买

很多很厚,容易消磨学习的积极性,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对复习没有任何帮助,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种资料一般会把题归类为各个题型,针对某一类题型再去编写答题思路,容易把大家带入模版中。(上面已经分析了)

模拟题----可以做

但要学会辨别“真假”,做了对自己到底有没有提升。

学习的突破口----历年真题

真题是最权威的资料,也是最值得推敲的。

下面真题册对历年省考真题做了非常详细的解析。解析的过程就是你完完整整的做题过程,从审题→找关键词→如何组织关键字→形成答案逻辑,直到最后成型答案,同时对关键信息做了详细的标注,可以更快地找到关键信息!而大作文部分也是我亲写的范文,一步一步为大家剖析了如何在考试中写出一类好文!


所以,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珍惜每一套真题。

不要去在乎刷题量,拼的是质,把一道题多做几遍。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所得,最少做三遍,才可能把一套题整明白。


第一遍:把题目认真读完,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做多少做多少、
第二遍:再认真做一遍,把第二遍的答案跟第一遍的做个对比。看一下第二遍答案保留了第一遍当中的哪个,就说明这个可能真的是答案,并想想为什么?第二遍有没有把第一遍的答案当中的哪个改的比之前简洁了?第二遍有没有删掉第一遍当中的哪个答案,如果删掉了,想想为什么?第二遍有没有补充第一遍没有写出来的答案,想想为什么要补充上?
第三遍:认真把第二遍当中提到的四点都对比一下,对比完了再做第三遍,基本上你的答案就可以成形了。


而且,你把题做完了之后,还要会给自己修改答案。

第一步就是把答案写简洁,写完之后你站在阅卷人的角度看一下,只留下关键词,把其它啰嗦的语句全都删了,否则你是没办法进步的。你在第二遍写答案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新答案,你就没格子写了,所以一定要认真的把自己的答案删一下,做到精简。
第二步,认真的把你的答案读一下,看看你的答案是不是题目中所问的,有可能做的时候认为这个词很重要,但人家题目压根就没问这个词,那肯定不行的。

这是两个最基础的修改方式,上点心谁都可以学会。


七、平时从哪积累素材?重点看什么?

这里面是给大家推荐的几个申论学习的渠道。

之前是让大家主要积累素材,学习如何写申论大作文,而现在要求大家主要看一些政府工作实务,多总结基层政府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处理的,这些务实的做法类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看得多了,总结的多了,做题时就能触类旁通。


最后,愿大家都能顺顺利利上岸!!!


点赞+收藏,领取资料的联系考拉老师wx(chuxinkaola),添加时请备注:B站初心小课

【结构化面试逆袭秘课13节视频版+电子版讲义】,【有方法有道理的申论小课25节视频版+电子版讲义】,【申论万能词句39节完整视频版+汇总文字版】,【人民日报文章剖析8节视频版+电子版讲义】,【基层政府实务5节精选视频版】,【“五位一体”公考热点6节精选视频版】,【申论素材积累·典故·19节完整视频版】,【行测职业能力测试34节视频版】

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以回复考拉老师,看到后第一时间解答。记得三连哦,感谢支持!


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 如何准备2021的国考申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