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宜宾·翠屏山·20180921·上


以前在山茶科,现在在五列木科。柃属不能当茶叶,但花是优良蜜源。
本种的特征很明显:嫩枝有毛,叶排列成两列,基部圆形。
这个属有点亚热带的味道。

南方常见的绿化植物,叶革质,很好看。与北方常见的冬青卫矛、黄杨等绿化植物相似,海桐也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毒的,比夹竹桃安全。
没有花果的植株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杜鹃。

广布且常见的橡树,叶形很有特色。
栎属的杂交系统非常复杂,某种程度上说不亚于柑橘属,因此,碰到奇怪的四不像也是有可能的。

“久负盛名”的入侵植物,一大丛马缨丹里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物种,我每次碰见都主动绕着走。这东西的恼人程度跟攀枝花的叶子花不相上下。

有点奇怪的茄科植物,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南美洲,但国内的种类基本都是本土植物。
中医资料里的“红丝线”是一种爵床科植物,跟这个红丝线没关系。
本种没有发现明显的毒性,但有些研究发现它似乎有拮抗某些剧毒物质的作用。不过,沾上那几类剧毒物质而且感觉到明显中毒症状的人基本都半只脚踏进棺材了,不可能用这种不温不火的东西解毒。

不是我摘的,我对野生姜科植物没有兴趣。地下茎“不可食”,可能是因为太难吃。其果实有时候被当作砂仁的代用品。我不知道口味怎么样,因为即使是真的砂仁,我也几乎不用。
显然不能用来包粽子,不会真有人喜欢姜味糯米团吧。

存疑,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磨菇属真菌。与大部分磨菇属植物一样,本种没有明显的毒性,但是有人报告说吃过之后感觉不舒服。我认为他可能对蘑菇过敏。
磨菇属最重要的鉴定标准在菌褶和菌柄,最好不要根据我这张图找蘑菇。

南方多肉玩家非常熟悉的花盆杂菌。如果它没有毒,它也许不会被如此多的人讨厌,可惜它不能吃。
我拍照的时候,一位路过的大娘好心提醒我不要乱吃野生蘑菇。不得不说,四川人对待野生菌还是比较谨慎的。

这个没有什么介绍的必要,各位都可以在超市或食堂里轻易地见到它。
野生的金针菇不像养殖的那样细长,但是仍然很小,不值一吃。

虽然长得很抽象,但它其实算是一种蘑菇。
无毒,但不能吃,因为真的咬不动。幼嫩时也许能吃,但它显然不像竹荪那样鲜美,不值得让人类在它长成之前大费周章。

一般见于朽木上,可以加速木材腐坏的真菌。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活的树木,内部的导管细胞严格来说也是死掉的细胞,几乎没有防御真菌的机制。一旦让内部的导管直接接触外界,真菌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因此,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最好不要让木质部直接接触空气。(当然,如果碰上了猴头菇或者灵芝,那可能还是小赚一笔的)

南方常见的石龙子科蜥蜴。我的爬行类基础不太好,就不多说了,应该有专精两爬的人详细介绍过它。

常见的中型马陆,以前没有合适的资料,不太敢碰马陆。不过我最近调整了自己的资料库,对这种常见种有那么两三成的底气了。

这个其实我以前鉴定过,当时不知道中文名,直译了英文名,还好拉丁语没错,不然真的没脸见人了。

常见的猫蛛。猫蛛的战斗力在蛛形纲基本垫底,同体型下几乎谁都打不过,我怀疑同体重的苍蝇都能跟它有来有回。
生态位与蟹蛛相似,腿上的长毛可能用于感知猎物,因此,尽管不那么强壮,它仍然是高效的捕食者。

漏斗蛛科在之前的分类学研究中有许多变动,本种由漏斗蛛属移至异漏斗蛛属。
相比于其它的漏斗蛛,本种的特点已经很明显地写在了名字上:跑得快。

很常见的种类,以前见过不少母的,第一次看到雄性。
“宁看我,我也看宁。”
眼下面的两个白色的毛球是触肢,平时可能用作触角,交配时另有用途。

2016年,我第一次入川,大巴车把我带到群山中一个小村里,我在村口等人的时候,台阶上就有一只蓝翠蛛。当时我还是个只记录过华北物种的萌新,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拿着相机拍了五十多张照片。
现在嘛,我觉得自己比2016年那会厉害一点。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