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小时哲学·爱欲经济学第三集】齐泽克:物在凝视主体;这是怎么一回事?(不要再说

2023-06-07 19:05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物的视线是无眼的视线,约等于无身体的器官,在本体论上处于较诡异的地位,这种视线看不见,只能感受/体验到。


例子:洗澡时闭上眼睛沉浸入妄想,四周墙壁/物体开始变成某种盯着你看的东西(原始存在/魔鬼),这时可体验到何谓本体论上的开放性,即周围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尚未闭合的,世界的确定性是睁开眼的瞬间由你生成出来的,此外还总会陷入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即周围全是虚空而各种东西在不断涌现。这种状态即黑格尔的世界之夜,上述涌现出来的幻想其实都是内在主体性投射出来的,要克服即睁开眼(闭上眼总会陷入没来由的惊惧/疑惑,本体论上的开放性=认识论上的不确定性)。睁开眼睛有安定感,实际是看到物时物也看到了你,即平凡的符号学结构也察觉到了你,这时你就确定它对你的感知是有限/消极/被动的,它不对你感知,而不像闭上眼时那些魔鬼般的存在者那样。


以上只是第一人称体验,不是标准的齐泽克的物对人的凝视。


*何为(齐泽克意义上)的物?


1)原质(the Thing):

不可被体验,是使符号系统扭曲的原初力量但只能体现为符号系统的扭曲而不可实体性存在,不可被结构,只能显现为结构的失败,属于实在界(早期拉康:实在界是想象的;晚期拉康:实在界存在)。


原质在物和物的现实在场之间的最小差异/裂缝中凝视主体。事物本身和它在符号系统里的轮廓之间有一个缝隙,简单可理解为实然和应然(心理预期)之间的缝隙,如:这个物实际是一团感性规定性等玩意,但它应是一个苹果;盯着一个字看久了不像字。所有外部事物显现的图像在其外部都有一层符号学的膜,原质就在事物直接涌现出来的图像和主体对事物所预期并统摄/把握它时所用的符号学轮廓(膜)之间的缝隙中凝视主体。例子:门缝虚掩的门,主体会觉得在被凝视。原质的凝视是人忍受不了的,所以人会立刻把它主体化/人格化。


其实凝视已隐含把原质在缝隙中的涌现主体化了(原质实际不是在凝视,而只是在场/出现,主体受不了故将其转为[他者的]凝视),原质的在场会破坏整个符号学系统,而主体的符号学机制会说“不能让它露出来,要把它压抑住”,所以凝视已经是压抑的/回溯性建构的结果了(而不是原初的东西)。


2)想象的物:

康德模型:指一种schema/图示,想象力通过schema建构image,schema本身是一种想象力的综合。其实物都是被想象出来的,例子:苹果的背面,背面/纵深是通过三维图示被建构出来的(纵深感实际是依赖内时间意识/运动觉)。


镜像阶段结束/结构好自我后,婴儿会用同样方式去结构外部事物的图像。但外部事物和自我镜像会形成一种并列关系,因为自我镜像会凝视主体;所以外部事物的在场并不和作为观察者的我并列,而是和自我镜像并列,即,我=“我”(镜像)// 物(想象性的),这种想象模式使得事物纵深化、有完整轮廓,真正的观察者(作为虚无的纯粹意识、视点)是被镜像“我”和物同时盯着的。


例子:照镜子,主体首先把镜中像认同为自己,手中物在镜外不会看主体,在镜中则会看主体,因而会有一种凝视的感觉。在自我认同的机制中,镜像具有优先性,reflexsive的图像更“真”,因此当把物放在镜前并再看镜中物时,就感到那个物处在一种诡异状态,这时同样出现了裂缝(结构的悖谬),因为按镜像更“真”的逻辑,镜中物应该更“真”,但主体又确实知道它更假,因而能感到一种凝视。这种凝视的感受为:里面世界是真的,这边世界是假的,镜中“我”看我没什么古怪(因为我可在二者间无差异地无限切换来解决“镜中我真还是这个我真”的问题,最终确证两个都是我、我的这种自我凝视才是真,此即反思性的自我凝视[最小差异]在维持同一性[自我凝视即自我确证],因而此情形一般无古怪),古怪的是手中物主体可控制而镜中物主体不能控制,所以这时镜中物处于既可被控制又不可被控制的状态,物的表象被加倍了,这时就感觉里面世界在看你。过程中会想象镜中物看我是怎样的:这里没有想象镜中我看我的古怪,因为镜中我看我和我看镜中我是一样的,二者被同一性强行整合了故无差异(或者说最小差异即自我同一性的起点),但物和镜中物的差异在作为第三方的我看来是无法弥合的,因为物无需和镜中物进行认同/短路,故它会被分裂到对面,使对面世界变成盯着我看的世界,那个世界借由物才看着我,所以物的镜像是可凝视我的,此即想象的物通过镜像的凝视。


3)概念化的物(符号系统的物):

对应物在符号系统里的符号学位置(物是符号学位置的前哨)。如何在处在符号学位置的物中感到一种凝视?需把握一种差异。


例子:装修厨房时,看着案台想到“此处应有一个微波炉”,而当买回微波炉并将其摆到符号学位置的一瞬间,会感到微波炉在看你(初次见面的感觉)。周围事物会在意识结构中mapping对应的符号学环境,当去接触具体事物时(如每晚去拿充电器充电)会有一种事物在问候你的感觉,实际是物从符号学环境中出来看你。所有具体事物是符号学网络上的功能性节点(如充电器在你的符号学网络中,是卧室床头旁的一个功能性的定义,可用来充电/…),节点的前哨(刺探情报)即现实具体事物(“你果然来用我了”)。


例子:抽屉里有台放了很久的游戏机,它占据主体的一个符号学位置,围绕它的幻想可能有“玩它会很开心”、“重新感受童趣”等,当某天打开抽屉把它拿出来的时候,就能感它好像在看你,“你果然来了”,围绕它的符号学/欲望的幻想结构说“你果然[本就应该]来了”(久别重逢的感觉)。


这就是说,符号学系统作为大他者在凝视主体,一直期待主体去做它安排好主体去做的事,如每天上班打开电脑时都会感到电脑在看你,在不停确认你的符号学身份。人的符号学身份就是被物(符号系统的前哨)不断确证的,如,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时,会感到物在看你,“你今天又是个脑力无产者,你又开始高效工作/摸鱼/…了”。在物的凝视中,人才能结构出幻想。如,女人/男人每天在化妆/卷时,结构/维持其幻想,“我是office lady/我是职场精英[奋斗B]”。


【总结】

三种物的凝视都处在一种缝隙/冲突中。


物/外部现实(可见的[想象界和符号界]、不可见的[实在界]、作为轮廓的[想象界]、作为位置的[符号界])到底从何而来?物为何要存在?


(齐泽克)主体在自己最内在的地方察觉到了一种无可忍受的怪异/怪诞性,即主体性的内核。主体为逃避主体性的内核,开辟了一个“外部”世界(其实也在意识中),然后把怪异性的东西全部投射到“外部”世界,所以“外部”世界是被主体性的怪异性内核撕碎的,这种怪异性就是人的原质(the thing in myself more than myself),主体开辟“外部”世界并把怪异性外化的力量就是先验想象力/主体性的自由,先验想象力不由分说地布置了一个现象世界,所以人会感到外部世界的存在,而不是仅在意识中和自己玩,其实人的意识结构是无需把那些东西投射到外面去的,就是因为人忍受不了主体性的内核才会把它投到外面,但闭上眼睛又能看到魔鬼般的存在者的东西,这就是说,先验想象力在布置“外部”世界时永远是不完备/有裂缝的,这就是外密性/最内在异我性,因为先验想象力自己不干净,它自己是怪异性的,所以在它布置的世界里也有裂缝,在裂缝中就会有不可忍受的原质泄露出来。


原质首先会被主体察觉为一种享乐/致命的快感,然后被想象成大他者在窥视主体(大他者的享乐),这种享乐是主体在符号系统中建构出来的(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也可说是本体论上的存在,因为主体不可避免地面对这种困局,即大他者对主体的凝视是淫荡的凝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中的“天知地知”实际即大他者的窥视;在现代,大他者的窥视有一种致命的享乐,是淫荡的,因为现代主体性首先是一个无根的主体性;其次,现代主体没有伦理的根据性故无法把大他者凝视短路于古代的天道,因而不是中立的视线。但总归要给个原因,即大他者窥视是因为享乐,不过其实这种享乐并不是大他者窥视了主体而爽,而是因为主体性在面对原质时必须以享乐作缓冲,否则现代主体性在原质中会被消解掉。


此即完美主义者/强迫症看解压视频会爽的原因。如,看金属块完美塞入某装置,完美贴合后,肉眼可见的缝隙没有了,但不可见的缝隙就凸显出来了,这种缝隙中就有大他者的凝视,而完美主义者/强迫症看视频的视线和大他者的视线重叠了,而重叠的感觉即好像窃取了大他者的致命享乐(普通人看也会爽),所有看这类视频的爽感均来自窃取大他者的享乐。


在齐泽克那里,视线有一些更原初的含义,不过也是从上述分析的一系列关系中涌现出来的。


【一小时哲学·爱欲经济学第三集】齐泽克:物在凝视主体;这是怎么一回事?(不要再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