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与超越死亡的思考
个人对自我存在的认知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过程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出身,行事能力,可以调用的社会资源的范畴没有认知,那他就会变成吹牛大王
但是因为认知到自我的局限感而产生的自卑应当作为约束自我行为的缰绳。缰绳并不应该成为绑住手脚的镣铐,它将作为行为准则形成的基色之一,对自我的行事风格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可能会携带一生。所以控制这种自卑感应当是重要的经验。
个人孤立的思想主义是脱离盲目附和的过程中最可能产生,也是大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思想状态
放弃了通过沟通和思想同调,不再解释自己的行为逻辑和思考的出发点,单纯的以自己舒服就好,不管别人怎么看待,甚至会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
信任的崩塌,因为所有人都抱持着默认对方也是孤立思想的持有者,于是人们放弃了沟通和礼仪,毫无底线地相互攻阀,然后在语言文字和肢体冲突中反复印证个人孤立主义的正确性,将解释的机会留给了攻击对方的垃圾话

礼仪、耐心、和感性与理性思考的融合才是感受生活的平衡之道
礼仪,不至是故意的端着,也不是因为某些特殊的行为而彰显自己的阶级,仅仅是出于尊重和自我教养,给予对方讲述自我观点的机会
耐心,虽然应当属于尊重的规范,但是相互交流思想和观点的时候,耐心是作为消耗品而被不停消磨的。不同的文化水平会导致一些认知上的差别,在思维同调的过程中,耐心就像是荒漠里唯一的那个水壶,参与到沟通的个体需要来回传递,消耗,然后使整个团体向最终的共同认知前进
感性和理性的思考,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比例进行掺和。若是偏向于某个方向过多,个体的行为就会变得盲目而愚昧。

超越死亡的选择,并不只是自己主动去选择的终结。但是自我的选择也将满足当下的思维体系中的自我。
如果生活平稳,没什么压力,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自己主动想死的。
恰恰是因为沟通,约束,还有无法被缰绳控制的个人主义在膨胀同时存在的时候,对于自我能力不足和阶层限制的压力会内外一同压制人的理性,从而外化无法消化的痛苦
延续生命意义的行为除了生理的存在以外,还有精神思想的深度和对于人类立场的思考,在正确的角度上,哪怕肉身消亡,精神也不会消散。
但是对于没有足够时间去自我发现和对社会体系进行观察思考的人来说,解决压力的办法最好就是逃避,无法逃避的痛苦只会将人推向自主选择的悲剧

我们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性,却又对其自我选择的终结指指点点,这又是对孤立思想的一种体现。尊重他自己选择的道路,除非你愿意参与其中,给他一条脱离火盆的道路
抱持着认可个人自由的思想的前提,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却又愿意去共同组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团体,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相互约束,再进而向一个高尚、宏大的目标前进,那才是用思想武装起来的灵魂,那样的灵魂会被同僚烙印在彼此的记忆深处,纵使肉身消亡也不会消失。
2023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