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价值百万的“百科全书”——读《发现新疆》有感
你们是不是骑马上学啊? ——我们不光骑马,有时还骑骆驼;
听说你们高考考射箭?——我们不光考射箭,还考摔跤;
你们那儿美女是不是特别多?——对呀,五步一“娜扎”,十步一“热巴”;
你们是不是住蒙古包?——对,方便迁徙。
······
以上听起来是笑话,但确实是流传多年的“新疆梗”。很多没有来过新疆的人对新疆或多或少有着“刻板”印象和错误的认知。作为新疆人解释多了,也就懒得解释了,慢慢地顺水推舟开始自黑。
真实的新疆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么多年我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也总是被问到,但又总是囿于一知半解无法解释清楚。正在我苦恼之际,我遇到了“援疆小哥”狄多华老师,遇到了《发现新疆》,这么多年外界对新疆的疑问和我的解答困惑都终于找到了答案。

《发现新疆》是怎样一本书?
预售仅3天销量突破2000册!出版不到一周首印5000册便售罄, 荣获“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年度读者喜爱的‘十佳图书’”第一名。
中国旅游出版社社委会成员兼教材与学术编辑室主任段向民女士说,《发现新疆》开创了出版界的先河。因为,针对一本书的一篇或两篇书评比比皆是,但对一本书能有几十篇很快就会有上百篇的书评,“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您要是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什么叫实至名归了。
《发现新疆》不仅是外界了解新疆的科普之作,也是活动策划的启发之作;既可以作为旅游达人的旅行指南,也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学者的案头书。
作者狄多华曾是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干部。挂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副主任期间,和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前辈。他亲切,幽默又风趣,和他一起共事,你不会感觉到压力;他会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有问题请教他,他会特别耐心指导。援疆三年,他能记住并准确叫出几百个干部的名字……《发现新疆》一书,是他对“达人西游”网络主题传播活动这场大型活动的回顾总结,也是他援疆三年心路历程的总结,如他所说,本书内核是“新疆情感”和“新疆视角”相叠加的“新疆故事”。
《发现新疆》讲了些什么?
全书共292页,分为三章。
第一章:达人缘何西游?这一章又分为八个主题,分别是“横跨天山”“醉美胡杨”“冰雪世界”“穿越花海”“探秘古迹”“踏遍胜景”“倾听疆语”“畅游冬疆”。光看这标题是不是都很诗意?八季,覆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一季都附有路线图和旅游攻略。山川河流胡泊样样俱全,南疆北疆风格迥然不同,多元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无数个“达人西游之最 ”,包括目前不对外开放的罗布泊,都可以在书中一探究竟,简直就是一本新疆“百科全书”,让人沉浸其中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第二章:西游路上取真经。本书作者临时受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带领一群网络达人,穿越天山东西南北,开启现代西游之旅。八季主题历时17个月,全网传播量达98.7亿, 入选“网信创新工作50例”。活动影响如此之大,有什么秘籍?经验是否可复制?许多兄弟省市前来取经,他也毫不吝啬,真心实意分享活动“真经”。
第三章:十问新疆,首篇为作者因航班延误在机场所作,包括“神秘是你的外套吗?”“辽阔是你的学名吗?”等十问,文采斐然,发人深省,其中极尽作者对新疆的炽热情怀 。读完我也在审问自己,平时自诩是土生土长30年的新疆人,可对新疆又了解多少呢?读《发现新疆》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更加热爱家乡。
《发现新疆》有什么价值?
涤荡心灵的“视觉盛宴”。说实话,旅行类的书籍和视频很多,从前我都是匆匆翻阅,一指划过。而《发现新疆》这本书里,美景和史实结合,有细节有故事,有思考有评价,再加上精美的配图、优美的文字,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又是一次涤荡心灵之旅。
书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在禾木,12月10日下午,达人摄影师杜健荣异常兴奋地参加了当地网红项目“跳雪”,可当他回到小木屋时却发现自己的iPhone手机不见了,手机中有许多他拍摄的原始素材,丢了连补拍的机会都没有。虽然工作人员组织当地牧民连夜在齐腰深的雪里寻找近2小时,依然不见手机的踪影。第二天再次寻找,仍然无果。杜健荣不抱任何希望地返回了广州。可转眼到了2019年5月,他发微博说马上就要收到自己丢失的手机了。原来,春天积雪融化后,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捡到了他的手机,充电后电话联系他,要把手机寄给他,他以为是骗子的电话,几次挂断,直到牧民大叔发短信给他,他才相信这是真的。
旅行,让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带给我们未知的惊喜。我想多年以后,这位达人可能已经忘了跳雪的感觉,但一定会记得途中真切感人、充满温情的这一幕。多年前的“切糕事件”让很多人谈“新疆人”色变,但当读到塔城马莲花家7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和谐共处的故事,看到村民们清澈明亮的眼睛、治愈系的笑容,让人不禁感慨,这不是民族团结、百姓幸福的最好证明吗?若不是来新疆亲历这一切,怎能体会到新疆人的热情淳朴,善良好客?
新疆问题的“解惑书”。参与活动的很多达人都是环球旅行家、摄影家,去过很多地方,品过很多美食,但他们依然心心念念来新疆。到底是什么魔力,吸引着这些达人?正如来过24次新疆的达人@若有所思CS所言:“都说新疆是个好地方,但真正的新疆,只有一次次来到这里才能慢慢去了解。你问我为什么要来那么多次?我去了春天的阿勒泰,就想看看秋天这里是什么模样,等到秋天我又来了,又开始向往冬天的冰雪世界。看过几次北疆的美景后,又向往南疆浓郁的人文风情。就这样一次又一次。”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精英典藏奖获得者,达人刘运泽去过很多地方,新疆也不是第一次来,但“倾听疆语”之旅让他感慨颇多:“新疆总是一样的,又总是不一样的。新疆对于我来说,既是不变的,又是万变的。不变的是她永远的美丽、热情、友善。万变的是她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她今非昔比的成就,是她与日俱增的幸福感。”
活动策划的“葵花宝典”。近年来,随着“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旅游事业迎来新发展、新机遇。而“达人西游”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从2018年8月至今,以推介新疆旅游新产品、新线路、新业态、新产业为主旨,通过视频、直播互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形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呈现了美丽新疆,有效提升了新疆旅游在国内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唱响了“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
一项活动若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达人西游也是如此。
先说“天时”。自己说好不算好,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仅靠官方宣介以及传统媒体的时代已经过时,而有着多年记者经历的作者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阅历,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上,顺势而为拥抱互联网,充分运用“官方+民间”的传播方式,用“第三只眼”看新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对新疆向往的、有偏见的人,通过达人西游重新认识了新疆。
再说“地利”。新疆地大物博,本身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无疑成为最好的宣传素材。达人@行者马健说,在摄影师同行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你没有到过新疆,你绝对不好意思说你是一个成功的摄影师,而到了新疆,你就到了摄影师朝思暮想的天堂。狄多华老师用智慧的双眼发现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借助“西游”典故,为品牌诞生提供了有利土壤。而我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对传播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认识了一群优秀充满激情的老师,理解了为何许多达人要三番五次来新疆,更加印证了“达人西游”传播的魅力和效应。
最后说“人和”。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团队的配合。策划者狄多华老师智谋双全、考虑充分,达人们积极参与线下打卡和线上传播,团队工作人员积极建言献策、执行到位,为活动顺利成功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旅发展的“助推器”。作为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工作人员,前八季达人西游我是遗憾错过,有幸参与了第九季。不同于旅行团走马观花似的赶行程,达人西游活动给了达人们时间充分体验,洒脱而随意,所以达人们来得高兴、游得开心、走得留恋,才能产出那么多作品。正是达人们这种深度体验、亲自品尝美食后发布的微博、抖音、朋友圈,吸引了很多粉丝咨询门票路线,要求带货。达人们通过“游后神仙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旅途中的感受,提出提升景区服务等之类的很多建议被文旅厅采纳。
正是因为看到了活动效应,疆内很多地方争相承办。新疆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全区旅游人数超过1.5亿人次,2019年持续增长,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不得不说,军功章上有狄主任的一半。
做人做事的“指南针”。这么叫卖的书,作者却将所有稿酬和版税捐赠给了新疆阿克苏、喀什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三个驻村点考上大学的维吾尔族孩子。这是对新疆爱的牵挂,也是“一生援疆情”的延续,更是在做一件扶贫扶志的善事大事!亦如封面上那憨厚慈祥的笑容,正是他对村民们朴素情感的真实写照。
我时常悔恨与狄老师相识太晚,但我又庆幸能在他结束援疆之际认识他,亲历《发现新疆》新书发布会,获得签名版图书。还好,不晚。我想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才吸引了周晓晗、习五一等达人改签机票,推掉其他活动来参加达人西游活动。
虽然他援疆期已满,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在做新疆的宣传员。无数个像狄老师一样的援疆干部尚且如此热爱新疆,作为新疆本地人,我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讲好新疆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新疆!感谢狄老师将新疆之重、新疆之美写进书里,并且带动更多人宣传新疆,来到新疆,爱上新疆!
在京一年,每当想起家乡亲人时,便打开《发现新疆》,以解乡愁。毫不客气地说,这本书我读了至少三遍,每读一遍,便有新的感悟。《发现新疆》已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让我更加理解了新疆之重、家国情怀以及如何克服孤独寂寞,做好时间规划,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新疆怎么样,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读完《发现新疆》,你终究会发现:新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新疆,是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本文作者:王存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