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三类之感慨时事之作
第三类易安词,感慨时事之作。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上片写病中卧起,下片开头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写战事,之所以“春意看花难”,既是因为病势也是因为战势,病势之紧与战势之紧交叠在一起写,两方面都令人为其担忧。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另一首《菩萨蛮》应是到杭州时写的,情感十分的沉痛,而且是典型的以“风柔日薄春犹早”的乐景写哀情。同样,也是通过下片片尾人物的行为,比如醉酒不起,来表现人物的悲痛情绪和思念故国但却欲语难言的情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易安词中最好的词作之一。它和李清照以往写感情和闲情的词很不一样,这个时期的易安词开始涉及一些之前没有涉及的内容,包括时代的印记、人生的感慨。这个时候李清照经历了之前从未经历的一些事情,亲人去世,战乱,文物丢失和改嫁,这些事情过去之后,恰正是她坐下来进行自我反思,在人格上谋求进步和在艺术上谋求突破的时候,如果她可以完成这几项任务,那么以她的天赋应该是非常有希望写出千古绝唱的。但从她的这首《永遇乐》来看,似乎相比她经历那些厄难之前的词作,好像并没有太明显的突破。诚然,这首词从文学技巧上更加进步,从题材上看是当时流行一种用今昔对比以思故国的抒情作品,但问题在于,词中的人物还是那个《凤凰台上忆吹箫》里面那个人物,她只是着眼于纵向的个人深入的情感,缺少横向的对于人生普遍变化无常的更深切的体悟,就算是从抒情上来说,恐怕也没有苏轼《江城子》里面的那般历尽沧桑之后的厚重感。《永遇乐》本来是李清照非常有希望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作品,但是它却停滞在了某一个水平上,离千古绝唱还差了一些距离,却怎么也过不去了。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李清照晚年创作停滞的原因,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李清照个人的原因,李清照比较能够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中最大的发挥她的才能,但在遭遇厄难时,她可能不是善于进行自我内省的成长型性格,又或者她所遭遇的这些事情并未能够触发对自己的问题的深刻反思,因此也不会给她的词风带来很大的变化。外部原因则有三个。一是时代大背景的原因,宋代社会更加地强调男女的内外之分,这种划分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空间上,更在男女心理上划定了一个边界,像这样长期把女性的身心都困于闺阁之中,又以贞洁观念加以束缚,必定会使女性难以在这种狭小的空间里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和自省。李清照晚年独身,缺少与外界交流,又受到对女性发展不利的性别文化的限制,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人格的成长。二是文学上的原因,昔日花间词派把词的书写范围划定在了写个人情思上,李清照一直遵循这个范围,但从未想过在南渡之后应当突破它。花间词自产生之时在内容范围上就有其固有缺陷的,它是一种反映贵族的闲情趣味和对于上层社会女性的审美的案头游戏,而不是一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情景的文体,而战乱却把这种贵族的闲情打破了,李清照却还在借用这种文体沉浸于对昔日贵族情怀的怀想中,因此在过去使她获得巨大的成就的花间词风格,此刻反而成为她进步的束缚。三是政治原因,当时秦桧当政,朝廷为防止百姓思念故国,长时间禁诗禁乐,所以南宋初期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不利于创作的。
因此,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限制下,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似乎到了某一个点,就再也没法更进一步了。当一个人找不到新的道路的时候,她就会在原有的道路上打转,把路越走越深而不是越走越宽。所以就有了下面这首每让人读一遍就感到愁肠百结的《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多人都夸《声声慢》好,我却不觉得这是一首好词。读这首词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发大水,铺天盖地的洪水汹涌而来,堤坝再也难以抵挡,顷刻间垮了,石块被冲得粉碎,而你呆呆地立在岸边,除了惊讶与悲叹,看到的无非只是一浪又一浪情绪,满纸的怨怼,除此之外好像再没有有其他更深切的感悟了。但是当你离开了洪水现场,你才能慢慢想去洪水摧毁一切的悲痛,并且去反思发洪水的原因和治水的策略,而这首词描写的只是洪水现场,缺少对洪水的反思,但在通常情况下,人只有在激动的情绪过后,才能把思想和情感都整合得更好。因此《声声慢》的一个很大的不足在于,它所呈现的情绪是只能放而不能收的,太过深重,而
无回旋余地。
我们不妨拿《声声慢》和明末清初的女词人徐灿的《青玉案》做个对比,两个人都经历过战乱,这两首都是二人经历战乱之后的代表作品,你就会发现,徐灿的词境比李清照更辽阔,而且有了和之前不一样的横向的人生感悟。徐灿的天赋固然比不上李清照,但她在经历了战乱后进行了自我反思,因此获得了成长,并且在文学创作上有了视野格局上的大突破,故这首词一写出来,就为时人传诵一时。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不但有对历史的反思,还有对男尊女卑的社会之下女性处境的深刻反思,词中提到的莲花步是一位后妃为取悦王上而有意做出的步态,“莫怨莲花步”意指不应把亡国的责任推罪到女性身上,在徐灿的时代,这种由女性书写的对于女性在男性权利下的遭遇的不公命运的反思显然是非常少见的。试想,倘若李清照能有徐灿一样的格局,又加之以其天赋,力争上游,夺苏轼、辛弃疾之席位,也并非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景。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 清代·徐灿《青玉案·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