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风格:缠绕个人与历史的情丝

2020-03-24 22:17 作者:Tinkie_Yang  | 我要投稿

风格是一种面貌

作者:廖景东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也常用某种风格来标榜一个人。比如王家卫给我的一种很文艺的感觉。无论时他的影片“阿飞正传”,还是“东邪西毒”,都有着浓烈的艺术气息。从片头昏黄、朦胧的色调中,就能捕捉其中层层缠绕的情丝,观看时主动进入情景,沉浸其中。而看到周星驰的电影,无厘头与搞笑就涌现出来,这也是一种风格。

来到文学,看到史铁生的作品,不得不提他身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也就是个人经历影响),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叙述中带着自身体验,就比如这句“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不一样的风格。

风格是一种“面貌”,风格是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且风格也受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经历影响。


风格是一种视觉记忆

作者: 陈玉璇

对于什么是风格,我认为在文学上,风格是自身写作的一种总体特点,我们可以从谋篇文章中发现认出是哪一位创作者的,也说明了风格具有的独特性,可以与其他作品区别开。

风格除了受个人的情感影响外,我认为创作的大背景也不可忽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创作文体,比如在唐代,诗歌的地位成就高,则成了那个时代最为显著的文体风格,明清的小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等。

不同民族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印度的电影喜欢用歌舞的方式表达人物情感,美国的大片注重于宏大的场面,个人英雄以及高端的特效场面。同一个创作者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上也可以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通过描绘意境的方式,也可以形成风格。正如沈从文先生的多数作品都是单纯朴实的,追求诗意,特别时在«边城»中有许多景物描写,使自身质朴的文风跃于纸上。这种方式,在王家卫的艺术电影《东西吸毒》里,体现得也极为明显,每一帧画面都是流动的唯美画卷,意境的描绘甚至远远盖过了主题的表达,形式取代了内容,或者,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我们在观看电影时的感受就更加直观了,通过不同的场景变换去给观众传达想要表现的情感。

停止思考的古人,思考古人的今人

作者黄清相

研究风格的同时不可忽略它的历史背景,还得考虑时代潮流,而不能站在当代的角度去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这会导致我们片面地对待某一事物。的确,古人会犯错,也会出现局限,同样我们也会,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已经停止思考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开门见山地点明: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

用自己优势的一面去嘲笑别人软弱的一面,站在当时的角度来说,这是正确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谁都希望自己在仕途中爬得更高,看得更远,换一句自己的话来说,强者面前没有弱者的席位,如果自己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我先不说自己是否处在乱世还是盛世或者其他,你无非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归隐(例如陶渊明),二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飞黄腾达(不说政治立场例如秦桧)。我们总是希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以此来寻求契机。

曹丕在《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间相互排斥的局面造成了“文人相轻”的尴尬局面。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汉末建安以前,中国是没有文学批评专著的,由此可以看出,曹丕的某些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起承上启下、引导的作用。

一种米养千种人

作者:谢桂馨

不同的文化风骨铸造不同的文人性格,一样米养千样人。不同的性格铸造不同的文学风格。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反对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的积习。并用“审己以度人”的态度分别指出了建安七子在各体文章创作上的长处和短处。

从浪漫到现实

作者:梁青云

风格,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鲜明特点。

每个领域有其特有的风格。比如电影界中现实主义风格《偷自行车的人》,抽象主义风格《机械芭蕾》。

风格多种多样,不同人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

风格也会随着不同人创作的社会背景等不同因素发生改变。比如:时代的变迁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劲健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






风格:缠绕个人与历史的情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