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十六章翻译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l 致虚极,守静笃,
王弼: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译文:达到虚无的境界,就是事物最真实的样子;而保持清净无欲,就是事物达到虚无的关键。
l 万物并作,
王弼:动作生长。
译文:万物一起生长。
l 吾以观其复。
王弼: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译文:以虚无清净的心态观察万物的循环反复。凡是具体的事物都源于虚无,凡是动都源于静,万物虽然一起生长的,但是死后再次归于虚静之中,这才是万物最真实的样子。
l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王弼:各返其所始也。
译文:回归到各自开始的地方。
l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王弼: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译文:万物死后归于虚静,所以叫“静”。虚静后再次焕发生命,所以叫“复命”。复命这一过程是永久不变的,所以叫“常”。
l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王弼: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译文:如果把常当成具体的事物来看,那它是不偏私也不彰显,没有昏暗不明的状态,也没有温凉这等二元对立的外相,所以懂得这个常理的就是明智的。因为有这个特性才能涵盖万物,无所不容。如果失去了这个特性,那就不正常了,那么万物就会有分别、分离,所以不懂这个常理而胡乱行动的,就会遇到凶险。
l 知常容,
王弼:无所不包通也。
译文:无所不包,涵盖一切
l 容乃公,
王弼: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
译文:包含贯通一切,就能破除一切摇摆不定,实现公平。
l 公乃王,
王弼: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
译文:公平,就能全面覆盖。
l 王乃天,
王弼: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地
译文:全面覆盖,就能像天地一样。
l 天乃道,
王弼: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穷极虚无也。
译文:拥有像天一样的德行,体现出包通万物、无所不容的品德,那么就能达到最空虚无欲的状态。
l 道乃久,
王弼: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穷极也。
译文:空虚无欲,就能理解道的永恒特性,就能达到无穷无尽的状态。
l 没身不殆。
王弼: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爪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译文:如果把虚无当成是具体的事物来看,那么水火也无法损害它,金石都无法让它破损。如果把虚无用在内心,就能使心无思虑、无欲求,那么野兽的牙齿爪子兽角都无处使用,士兵锋利的武器也不会近身,哪里还有什么危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