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克服情绪的困扰?
L先生有一篇《如何高效克服情绪的困扰?》的文章,我看了之后很想吐槽,感觉像是看了一篇《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里》的教程,今天就来看看这篇文章有什么槽点。
下面「」中的内容是L先生原文章的节选
「我在去年一个采访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感性有两种,一种是高级情感,诸如感动,崇高,审美,爱;一种是低级情绪,诸如愤怒,紧张,恐惧,焦虑……
前者能够与理性共存,但后者是我们的低等生物本能,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理性来主导我们的大脑,抑制这些低级的情绪反应。」
第一句就满满的槽点,把情绪分成高级情绪和低级情绪,然后倡导用理性主导大脑,抑制低级情绪。
对情绪的理解不能简单止步于好情绪、坏情绪、低级情绪、高级情绪这样简单的好坏二分法。所谓的低级情绪真的是需要抑制和减少的吗?低级情绪真的是一点用没有吗?恐怕并不是。
皮克斯的动画《头脑特工队》里,电影的主线就是sadness(悲伤情绪、忧忧)的价值被逐渐认识到然后被接纳的过程。
影片最核心的主线就是,主角莱利在记忆中冒险时,joy(开心情绪、乐乐)慢慢发现了sadness(悲伤情绪、忧忧)的特殊价值。最开始的时候,joy(开心情绪、乐乐)是最为主导的角色,乐乐想要控制局面,让主角莱利开心起来。但是却遭到了其它情绪的抵制:“莱利此时没有理由开心”。这里也呼应了美国社会近些年来对于他们文化中 " toxic positivity(有毒的正能量,中国俗称鸡汤)" 的反思。即 “积极的态度” 似乎要成为一种主导人们「精神霸权」一样,这种过度的、刻意或强迫性的 “积极”,最后被发现并不有利于心理健康。
原文章中间L先生写了一大段情绪产生的机制,下面是他给出的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
「一、识别自己的情绪,别是分别、区分
所以,当你产生任何情绪反应,包括愤怒、紧张、焦虑……这时,只要停下来,问自己:
我现在产生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单单「识别情绪」和「给情绪命名」,就能够迅速平复我们的心情。
为什么呢?很简单。当我们启动「识别」和「语言」功能的时候,调动的是大脑皮层。这时,边缘系统就会被抑制。
简而言之,这个步骤,是帮助大脑皮层活跃起来,从而摆脱边缘系统的控制。
这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从情绪中挣脱出来,强化大脑皮层,弱化边缘系统,为下面的一切做好准备。」
我觉得识别情绪挺好的,识别情绪的过程也是增加觉察的过程,比起那些稀里糊涂生气,稀里糊涂好了,稀里糊涂活着的状态好多了。而且你在识别自己情绪是愤怒还是紧张的时候,你是没空继续生气的。
但是我怀疑真情绪上头的时候能不能想到要去识别情绪。有一个小调查。80%的年轻人都声称支持啪啪时dai套。但一旦情难自己箭在弦上的时候,统计只有不到10%的年轻人dai了套。请问他们是不知道避yun的重要性吗?不是,是车速太快根本刹不住。
所以文章说要识别情绪,就好像告诉你啪啪之前要dai套一样,看似正确,实际无用的废话。
而且文章里识别情绪是为了抑制边缘系统,摆脱情绪。我觉得识别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认知情绪,觉察情绪,而不是什么抑制、摆脱。
「 2. 把事件的过程写下来
在你快速摆脱了冲动之后,如果有条件,试着把整个事情,包括情绪的诱因、自己的反应、相关的想法和念头等,全部写下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对于注意的处理,有三种策略,分别是分心、专注和沉思。
研究证实,在对情绪敏感者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往往采取的是「沉思」的策略。
也就是说,我们喜欢在大脑之中进行自我对话,对事情反复地念叨——但这样的行为,是无法导致大脑启动「抑制功能」的,它只会反复地,提醒我们这个刺激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就一直沉浸在情绪之中。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把它写下来。这时,我们就在心理上,将这个信息「转移」到了外部。
接下来,试着让你自己去考虑别的问题、关注别的地方,你会发现,脑海里的「声音」淡了很多,我们开始能找回自己的注意力。」
我对此条的评论是: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有执行力执行L先生的这些情绪处理步骤,那他处理情绪的能力是不是本来就很强。相反,一个人如果有情绪暴躁、无法控制情绪的问题,那他有没有能力去执行L先生列的这几个情绪处理的繁琐步骤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L先生的这些方法如果真能执行下去,还是很有帮助的。只不过文章一直把这样做的目的归结为转移、摆脱、分心,而不是直面情绪问题,把情绪当作洪水猛兽,思路就很有问题。
「 3. 反思自动化思维
我们之所以会将一个刺激视为「情绪刺激」,往往是因为,这个刺激会激活我们某些「负面的」自动化思维,产生不良感受,从而让我们的杏仁核「记住」了它们。
所以,不妨在内心里,或者看着你写下来的(2),去审问:
我所产生的自动化思维是什么?它们真的是合理的吗?除了这些,是否还存在别的可能性」
我对此条的看法同上一条
「4. 转移注意力
如果以上方法不能有效平复情绪,我会打开我的 AFD 清单,定位到 Focused 部分,找到一个问题,沉浸进去。
这采取的,是「分心」和「专注」的策略。通过回忆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将注意力倾注进去,强迫大脑皮层活动起来,从而,将原先的情绪刺激抛诸脑后,让其被自然遗忘。
情绪反应,永远是来得激烈,去得也激烈的。只要能够在当下克制住自己,慢慢的,就能够对其脱敏。即使再次接触,也能有效降低杏仁核对其的反应。」
第4个方法是最值得吐槽的,现在流行一句话「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我并不认同,L先生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在逃避解决真正的问题。把成功的掩盖问题当作解决了问题……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笑话:
梁晓玲的爸爸开了一家药店。有一天,爸爸要出门采购,就让梁晓玲看店,梁晓玲答应了下来,
等爸爸回来的时候,看到家门口有个人抱在电线杆上瑟瑟发抖,感觉很奇怪。
爸爸问梁晓玲:「那个人是我们店的顾客嘛?」
「是啊」,梁晓玲回答。
「那他得了什么病?」
「他说他头痛,于是我给他拿了瓶泻药。」
「你疯了!头痛你为什么卖给他泻药!」梁晓玲爸爸愤怒的说。
「你看他现在还顾得上头疼吗!」
转移注意力,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压抑不会真正解决问题,只会导致能量郁结,造成以后情绪爆发和身心疾病的隐患。古人说 怒伤肝 喜伤心 忧伤肺 思伤脾 恐伤肾 ,对情绪的接纳和处理其实也是身体器官排毒净化的过程,否则他们就是定时炸弹。
这篇文章看下来,会发现L先生的问题是解决方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总感觉不够好,总结下来有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他把情绪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出发点就很有「问题」。
其次相对于思想,情绪是更强烈的思想,或者说情绪是更强烈的逻辑。用逻辑来解决情绪就像想用员工指挥老板,想用笼子关空气。
情绪是逻辑之外的疆域,想用逻辑来驯服情绪注定是徒劳。这也是所有理工男和逻辑脑过强人士的通病。以为逻辑能解决一切问题。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老友记》中有这么一段,罗斯在瑞秋和朱莉中间难以选择,损友团让他用理性分析两人的优缺点来解决问题。于是罗斯分析道:
瑞秋:娇生惯养、虚荣骄纵、傻大姐、太注重外表、女招待、脚踝有点粗
朱莉:温柔美丽,学历高而且对自己很好,是古生物学家,和我有共同语言,哪哪都好,但唯一的缺点:她不是瑞秋(She's not Rachel!)
情感、情绪这些没法用逻辑和理性指挥,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文章中解决情绪的方法更多侧重于分析、解决,不行就压抑,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要么太简单粗暴,要么难有效果。
譬如《头脑特工队里》当 冰棒 的火箭被推下悬崖后,乐乐使用了L先生的方式,想让 冰棒 从悲伤中走出来:①安慰鼓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会有办法的。”);②转移注意(“谁最怕痒了,挠痒怪来了。”);③设置新目标(“玩个有趣的游戏,你指出火车站在哪里,然后我们一起走过去,很有趣对吧?”)。
结果,都没有发挥作用。
而忧忧则选择了另一种共情的方式:①承认事实(“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②倾听与回应(冰棒:“这是我和Riley之间最后的信物。”;忧忧:“你和Riley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③ 肢体接触(边伸出手放在冰棒大腿上,边说“是的,是的。”)。
结果是,冰棒在大哭之后,很快恢复了“正常”。
心理学中有句话「在对抗当中没有自由」,处理情绪无法通过否认、压抑、对抗、分析达成。情绪更多需要我们的承认、感受、接纳、共情
所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情绪问题呢,最近学到了一种很棒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如果我们情绪升起,比如愤怒,比如悲伤,比如羞愧。
我们可以去连结一下,在一些悲伤、自惭形秽的情境里,自己的反应是什么。
我一到那个情境,就立马想逃走,或者要用一个头脑的说辞,去自圆其说地逃避。
比如今天我遇到一个我喜欢的、嫉妒的人,他让我觉得自己非常自卑,这个糟糕的感觉,我还没有完全走进去,就已经开始对自己说:“哎呀,其实他也没那么好,你看他有xx缺点。” 或者是 “哼,我这么优秀,你看我做了xx,认识xx。” 这是心理脆弱的高级逃避形式。
我还没有进入那个自卑的情绪能量里,就已经开始做推开、逃避的动作了。
自惭形秽的话还没有讲完,我们就已经开始逃跑了。
所以 我们现在可以试着调转头来,不要那么快就急着从这些「不好的感觉」中逃跑,看一下这句话,它想讲什么? 我们让这句话讲完。
TA让我感觉我是什么样的人?很low?很丑?很穷?很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我们去看一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 让每个念头都讲完它的话 ,就好比,让最坏最坏的情境“曝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念头也许不是特别的正向,既然已经不是正向的了,我们就不妨打开耳朵来听听看。
这些声音到底想要讲什么?糟糕的念头里有各种对自己的批判。当我们调转头去面对这些念头,并且在面对这些念头的时候,去感觉自己身体上的感受,我们就是在化解它。
所有的这些念头,就像一根根的箭,都冲着你来。然后,我们让这些箭进来,让它们进来,同时去感受自己的身体。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胃很痛,脑袋很晕。我们让这些感受在体内发生,因为这些感受就是我们想要逃避的东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哪怕是一点点,一瞥:当我们在经历一件事的时候,就让自己待在这儿。如果我发现那个东西让我有性欲,这就是我当下的真相,这就是当下发生的事。我们可以试着安住在这个真相上,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们就是看着这些感受和念头发生,既不认为、认同它是对的,也不认为它是错的,抗拒真实的感受,就只是让它真实的发生、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像水一样流动、流过。
很多人的疗愈都发生在自我接纳的那一刻
“这就是我当下的情绪感受;我当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的情绪就是这样子的;我对别人就是有攻击性;我的内在就是有暴力、愤怒,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因为自己的愤怒而非常愤怒;我因为自己的低落和抑郁变得更加低落;我因为自己的羞耻感变得更加羞耻。
在痛苦之上我再加一层痛苦 。
我们的内心到底有多肮脏啊?各位,到底有多肮脏?我们可以去把这些东西都写下来,看一看,能脏到哪里去?能黑暗到哪里去?能变态到哪里去?
当我们把自己所有的情绪、起心动念完全呈现在意识之光里,也就是说,我调转头去,让脑袋里的这些话完整地发声。 这时候我们就不再会持续性地要去改变“当下发生的真相”。我们让所有的东西在自己的意识之光里呈现。 当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能带丝毫的谴责。 不过即使我们有谴责,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先不去谴责自己的谴责 。
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就是没有办法接纳这部分的自己”,“我就是会去谴责这个非常暴力,非常没有爱,非常自私的自己。”我们可以先接纳这个谴责。
既然我已经感觉这么糟糕了,那就让自己糟糕一会儿呗,就在这个糟糕的感觉里待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