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加速度是9.8m/s^2 ,我要以怎样姿势下落,才能抓住你】——浅谈《天气之子》

(海量剧透
注:本文共5481字。
写在前面:在动笔之前,我看了些许影评,美名曰“找资料”,回过神来,发现自己一些观点已经被不知不觉改变了,这不是我想要的。一个人的感受,或对或错,都有表达的机会,我仅仅是不想被影响,就像金星的话“我不想改变世界,也不想被世界改变”。因此,我希望仅仅是从我的视角去理解一些东西,表达我的拙见。也许我的感受和大家看过的影评相反,但也希望能用平常心浏览,图个笑话,毕竟这也只是事物的另一面而已。

二刷归来,说点废话。在我生日当天上映的《天气之子》,有着很多的意义。
一部电影,是第一次看就能看懂全文,还是仔细回味一次才能看出它其中的意味,哪种更成功,我不知道。
一眼看去,《天气之子》镜头的转换与影片的剪辑,无处不散发着《你的名字。》的气息,进入正轨后伴着音乐快进的生活场景;前半段平静欢快的剧情后急转的虐心剧情;高潮时同样的插曲;帆高为与阳菜相遇时在铁路上的奔跑,像极了三叶在坠落的彗星下的奔跑;再到最后的片尾曲,总会带给人们一种在看换了男女主的《你的名字。》的感觉。而天气之子在对观众情感的拿捏上则明显比你的名字更胜一筹——更为成熟的故事表达,与更通俗易懂的故事。新海诚也在这一作中彻彻底底学会了如何讲故事。如果硬要说《你的名字。》中时间差和交换身体的设定还有些让人晦涩难懂;《秒速五厘米》中的内心自述让人头大;《星之声》中因为超光速跳跃而产生的距离和时间差让人烧脑;《云之彼端》大量的人物独白让人烦躁;《言叶之庭》中过快的感情发展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天气之子》的故事则是只要是脖子上顶着一团肉的人都能看明白。可就是这种完美的、近乎商业气息浓厚的叙事手法,发生在新海诚身上的时候,让人一言难尽,似乎,这部电影不再是那么的新海诚了;似乎,那种在电影结束后欢笑的结局背后苦涩的,带着一丝哀伤的感情不再那么浓厚了;似乎,不再像《你的名字。》一样能让首映时多少已经成年的人们流下眼泪,也好像不能让电影结束后的我,看着室外尚有余晖的天空,轻叹一声,这真真切切是第一次我走出影院之后的感觉。这种唯美的、使人回味的、“早晨醒来,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哭”的感情到底为什么存在于新海诚的作品里,可能需要与新海诚的个人经历进行一下联系。
作为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系的毕业生,新海诚显然有着出色的文字功底,这无疑能从新海诚的原著小说以及各个影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中感受到。正因如此,新海诚在影片中更喜欢以传统的文字手法来叙述故事,大量的独白,不算多的对话,又或者用画面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无疑是小说中常见的手法,这种方式在《云之彼端》和《秒速五厘米》几乎是教科书般的体现,而在《言叶之庭》也是以独白来展现孝雄与雪野慢慢靠近的心,并没有用具体的动作或者对话。新海诚的作品也许更应该是一部视觉上的文字小说。文字带给人以想象和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虚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观众的想象,让它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展,就如同《你的名字。》最终的相遇,观众只知道二人终于相遇,但相遇后的故事,是喜悦,是悲哀,无人知晓,如此影片才使人回味,让人忧伤。同时,在主要剧情上,大概也能感受悲剧产生的美丽和令人窒息的力量。新海诚作品中的主角们,往往让人在影片结束后只要稍稍回味,便会产生一股难以抑制的心痛与哀伤,《星之声》是难以跨越的光年距离和八年的时间差;《云之彼端》是近在眼前,却无法醒来的女主;《她与她的猫》是无法抵抗的生老病死;《秒速五厘米》是横跨半个日本,十几年无法挽回的无比美好的恋情;《言叶之庭》是年龄与身份的巨大差异,是彼此相爱却分隔两地的残酷现实;就连《你的名字。》,也有着三年的时间差和两百多公里的距离间隔。
因距离产生的绝望感是让人窒息的,而因时间产生的疏远和淡化则更令人可怕,这种无助在亲身感受后会更明白它的威力。新海诚的主角,往往都存在着这极端的矛盾,它是八年时间传递的短信;是十三年后青梅竹马在火车口的相见;是在神社楼梯五年后的相遇;当然,还有学生与老师那十五岁的年龄差。这种在现实中都难以克服的屏障,让影片有了相当大的代入感,也同样是新海诚是哀伤不可缺少的原因。
但是《天气之子》,是一部与《你的名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往的新海诚作品不同的电影,不仅是叙事的方法,更有深层的价值观。
这次,新海诚用真真正正的电影方式,而不是小说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天气之子》不再如此地富有文学气息,换句话说,它更加“视觉”了,给予看客想象的空间也前作更少,这从两者不同的结尾形式能明显感受到——三叶与泷因记忆衰退,仅仅记得自己在寻找着重要的人,却不知道那“重要的人”到底是谁,而最后的相遇也是隔着台阶同时问出了那句“你的名字是?”看似美好实则虚无飘渺;反观帆高与阳菜,不仅两人相互认识,而且从阳菜消失到帆高拯救阳菜时间跨度没有超过二十四小时,远远短于三叶与泷的五年分隔。时间的威力,在上文已经提到了,要知道,仅仅是想到两人如何怀着怅然若失的心熬过五年,就已经让我心痛不已。而最后的相遇,二人相拥,帆高将戒指重新交给阳菜,他们的结局已经十分明了了,再加上视觉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天气之子》咋一看不再像以往能带给人们深深的无力感。那是不是它就缺少了新海诚的招牌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了呢?恰恰相反,它带来了另一种不同于《你的名字。》或者新海诚其他作品的感动,在刚刚看完它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感觉,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再慢慢回味,会发现熟悉的若隐若现的失落感其实一直都在新海诚的作品中。
相比之前的作品,《天气之子》的城市背景则更为现实与压抑,它不是三叶、泷、孝雄、贵树、明里那样的轻松平常的校园生活,而是帆高和阳菜两人艰难地生存于社会之中。当动漫的背景不再是熟悉的学校,而是残酷的社会,作品会突然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氛围,随之而来的是十分真实的压抑感,这种转变在《clannad》中当朋也毕业成为电力工人后尤其地明显,毕业后朋也和渚的相聚变得非常不确定,约定好的见面常常因为朋也工作的原因而不能实现,这其中透露出的紧张感让我一度没有勇气看下去。而在这作中,这种紧张感用了一种更为极端的表达方式——警察。警察询问像帆高这样离家的未成年人是十分正确的,而正好这种正确的行为与主角的行为和目的产生了矛盾。同时,一个未成年人对峙政府机关是不可能有胜算的,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不对等,让帆高两次被警察反手按着的画面给人一种不可反抗和无论如何用力反抗都不可能成功的不甘与无奈。为了平衡这种不对等,新海诚给了帆高一把枪,一种能让任何人在现代社会中变身为力量顶端的武器,也是一种能够影响作品性质的最为极端的物品,反过来,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使用枪却又大大加剧了剧情的不稳定性。仔细想一想,这种平衡却副作用巨大,因为帆高拿着枪所走的每一步都让他往法律的边缘越靠越近,都让警察有更充分的理由抓捕他,而为了逃避抓捕,帆高又不得不使用枪,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方法在渲染压抑感的同时,其实也展现了新海诚人物身上共有的悲剧感。很幸运,《天气之子》并没有让这些变成“设定有深度,表达无水平”的烂尾之作,对冲突的场面,它的表达近乎完美——帆高被按在地上的时候、准备掏枪和开枪前瞬间的情感表达、在楼中举枪与警察对峙和逃脱的时候,让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产生了想要离开座位的冲动,可能有人不以为然,确实,要感染一个从不在看电影时刷手机、吃零食、喝饮料和睡觉的人可能真的挺容易的。
一个离家出走的故事、一段非法持枪的冒险,这样的故事在第一次看,也许真的不像《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那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但真正受争议的毫无疑问那个“天气什么的也无所谓,比起天气,我更需要阳菜”的结局。第一次看完,我同样纠结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原本是为了表达我的失望而作的。但是二刷之后,当我看到那句“如果你在你的十六岁看这个电影,有很多东西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了”的评论之后,我突然发现,即使是在我的十六岁,即使是同样的希望拯救像阳菜这么可爱的女友(当然我不可能有),我也定然不会行动,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软弱,自己在生活中的羁绊,我没有这样抛弃一切的勇气。而阳菜也许是最为孤独的人,她放弃她的一切拯救不熟悉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就连与她最亲近的帆高,也拿不出勇气拯救她,就连那枚廉价的戒指,也没有办法保留,只能在明媚的云层之上守着渐隐的记忆,最后像断墨的中性笔一般作出或有或无的那云下城市的画作。
新海诚在价值观上,并不是为了讨好所有的观众的,在剧情背后想要表达的观念上,《天气之子》甚至有了一丝反商业的念头,尤其在如今很多人不愿意深入思考的现代社会,人们似乎都太过于理性,却仅限于表面的层次,在真正的行动上,又会回归自己那一套想当然的做法。阳菜有能力拯救东京,但她真的应该拯救吗?也许她确实应该,毕竟总是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那她就必须拯救东京吗?又或者说,能力就一定与责任绑定吗?这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电车难题,也可以是各种变式,但在这里,在道德冲突时不作为的道德主义失去了意义——阳菜的不作为,是拯救自己;帆高的不作为,则是拯救东京,这时,问题其实已经变得异常的简单,人们仅仅需要用功利主义来思考问题,也就是判断东京和阳菜孰轻孰重,这对于一些观众显然是一个批评的理由,但代入感强的观众兴许能发现帆高选择的根源,新海诚把二人的背景省略,没有家人以及物质的牵挂,帆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轻而易举,阳菜的弟弟,由于已经托付给帆高,加之帆高想让天气回归正常的心愿,这些种种促成了阳菜的个人牺牲。相反,如果是带着与现实中的自己一样的价值观,那么拯救东京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返回《你的名字。》中解释这种羁绊也是可能的,鉴于泷与三叶交换身体,泷实际有与三叶的朋友、家人生活的经历,他也对这些人有着或多或少的感情,这一点,从泷在图书馆查阅遇难者名单看出,泷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三叶的名字,而是勅使和早耶香,但震惊的表情已经出现在了他的脸上。是的,阳菜仅仅是“有能力”拯救东京罢了,但控制天气的能力,并不是阳菜主动希望获得的,牺牲自己为人们带来好的天气,并不是阳菜最初所希冀的,而仅仅是获得的能力给她带来的想法。到这里我的观点也十分明显了,既然我没有勇气,就上文说的一样,放弃一切拯救阳菜,我当然也没有勇气牺牲自我拯救这发疯的世界,毕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我不拯救,历史自然会产生另一个“晴女”拯救东京。所以让我放弃阳菜不可能的!!!统统都是放屁!!!“天气什么的也无所谓,比起天气,我更需要阳菜!!!”(阳菜太可爱了,awsl)
这种为了自己所爱而不顾一切的冲动,放弃一切的勇气,很多人也许都不会有,我们很多时候真的高估了自己所拥有的勇气,很多人甚至不敢为了所爱的人而去反抗学校或公司的制度,更无需是整个社会了,也许这正是新海诚想要表达的,也许同样也是对同样只身一人来到东京的诚哥本人的一种交代,在访问中新海诚坦言想为现在的年轻人制作出能让他们感动的动画,就如同新海诚少年时“在很多动画中得到了救赎”,二三十年过去,那个曾经看动画的少年,其实一直都在。这种纯粹的爱情,这种有迹可循的冲动,不仅触动着看电影的人,也激励着那个不曾远去的新海诚。我承认《天气之子》并不完美,就像新海诚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着鲜明的优缺点。确实,新海诚悲剧的巅峰是《秒速五厘米》,个人特色与电影结合最完美的是《你的名字。》,但毫无疑问,时间会为我们证明《天气之子》的价值。
突然想到电影最后,不再是晴女的阳菜为什么还要祈祷,为什么呢?
我想是,“为你自己祈祷吧,阳菜”。
真好。


后记
在我生日当天上映的《天气之子》,有着远比一部电影更深的意义。从《你的名字。》开始,新海诚的作品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想法,对人,对事,还有对于不起眼的物和风景。《你的名字。》直接促成了我的巡礼之行,而新海诚的风格对我摄影爱好方面产生很多影响,在他那美得令人窒息的画面中,我看到了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热爱,看到了对那座城市的“无微不至”的观察,最重要的,我也看到了在自己身上那种对城市的爱。对这种热爱的理解在我去巡礼之后有了更深的感受。那些毫不起眼的,平常的街道路边的风景,在新海诚的画里变得如此绮丽、美好。正是如此,新海诚的作品是我开始为我所在的城市拍摄的契机。我背着相机在小巷里转悠,我想捕捉到如新海诚电影里那种,金色的夕阳余晖照在那些无人知道的小路上的风景,我同样抱着着渺茫的希望:有一个人,在看了我拍的作品后,也有那么一点点想要去走走、去看看的冲动,就像我看了新海诚的电影而做的巡礼一样。
当然,我也确实希望在新海诚的电影中找到那种令我流泪的感动,因为它能安抚那个好像越来越暴躁的我,让我能看见真正的自己,这也是我不惜在紧张的学习阶段仍然写下这几千字随想的原因。
新海诚的作品,是我的动机,我的娱乐,甚至,某方面,是解药。在我生日这天上映的电影,似乎加深了我们的连结。
另:新海诚与我母上同一天生日,也许又是另一有趣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