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立讲《论语》】第21讲:孝顺就是不违背父母吗?
#公众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成都少年领袖演说班
#视频号:吴守立谈家庭教育
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儿子听从父母的命令算孝吗?臣听从国君的命令算忠吗?
鲁哀公连问了三次,孔子都没回答,回来后,孔子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子贡,子贡说道:“儿子听从父命是孝,臣听从君命是忠,这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孔子听了之后很生气:“子贡啊,你真是个鄙陋的小人,枉费我教你这么多学问啊!”
紧接着,孔子耐心地解释道:“过去的明王时代,万乘之国,如果君王旁边设有诤臣七个人跟他抗争、诤谏,这个天子就不会犯过错;
千乘之国,如果诸侯旁边有设诤臣五个人,他的国家就不会危亡;
百乘的卿大夫,旁边如果设有诤臣三个人,可以跟他诤谏、敢去犯他的颜色、敢激怒他,他的禄位就能够世代不替、长远保留。
做父母的,旁边如果有一个儿子能够跟他们抗争、跟他诤谏,那父母就不会做不义的事情。
所以儿子如果只听从父命,哪里能够孝呢?臣如果只听从君命,哪里能够圆满他的忠呢?”
最后,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贞就是忠。
做儿子要审其所从,去审量父母所说的话哪些可以听从,哪些可以不从,不能从的我们就要行诤谏。
做臣子也是一样,对于他的君要仔细检验,哪些对的可以从,哪些不对的不能从,不能从我们就要行诤谏,诤谏不行就犯他的颜色,即便让他生气,都没有关系。
从以上这段对话就可以表明,孔子的思想不是说做儿女的就要百依百顺地听从父母,因为父母不是圣人,父母处事有对也会有错。对的要听从,错的不必听。
但是不听从就要跟父母大吵一架吗?也不是这样。
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恩莫大,我们不能大声地跟父母吵架,但可以正色直辞地跟他们说道理:“从古人的角度来说,这个错错在哪里;从明理的角度来说,这个错错在哪里;从公平的角度来说,这个错错在哪里……”
作为儿女,要做好父母的军师;作为臣子,要做好国家的栋梁,而不是跟着一个国君的好恶走。
因此我们看得出,儒家是要我们做一个明理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软趴趴、随意服从的人。
一人行之成模范,众人行之成风气。
欢迎将此文分享转发给更多有缘人,一起加入到“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的行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代码,也是中国人的国学必修课。
读《论语》,知中华文化,懂善恶美丑。
读《论语》,涵养智慧、心胸、气质、修养。
#公众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成都少年领袖演说班
#视频号:吴守立谈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