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er心情日记07-《论诗词》
说到诗词,我们都不陌生。它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成长。课堂的朗诵中、书本的阅读中、试卷的考查中、节目的比拼中,它无处不在,又悄然无息,就像春夜酥润的喜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凝练的笔触中流动着情感,声声的朗读中回荡着情怀。可以说,诗词,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源泉与情感载体。
相比其他文体,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短小精悍,讲究用雅致凝练的语言抒情表意,形象传神的同时又讲求音韵协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易于记诵。看到瀑布,我们会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看到西湖,我们会想到苏轼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看到柳树,我们会想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看到梅花,我们会想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流传千古的诗词以其意象,哲理,才思直击人心,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存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华诗词更是我们情感的载体。千百年来,古人通过诗词抒发情怀,歌以咏志。他们将人生的体验,生命的思考,事物的观察通通融汇于诗词当中,创造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家园。我们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在相应的诗词中找到寄托与呼应。我们可以从刘禹锡的诗中感受到”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可以从杜甫的诗中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可以从李商隐的诗中感受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感受到“人生几度秋凉”的哀愁。今人与古人因相同的经历感悟在诗词中同频共振,同喜同悲。阅读中片刻的共鸣,激发出内心澎湃的感情与无穷的力量。
在讲究高效率,快步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耐下性来品读一首诗,细读一首词。我们更容易被那些能带给我们短暂刺激但却缺乏营养的东西所吸引,结果换来的往往是浮躁的内心与空虚的精神世界。何不在马不停蹄的步伐中小憩片刻,在喧嚣的虚拟世界中抽离半晌,借助那些缘事而发,辞当易晓的诗词,逸兴遣怀,跳出眼前的琐碎苟且,为生活添一抹诗情,为人生掬一捧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