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考「言语理解-段落概括」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3.0千
阅读时间|1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看似复杂,实则为送分题
2.「把不同的事物混淆」的经典陷阱
3.读题时不能想当然
本文为2011国考正确率≤60%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难题解析。

一、看似复杂,实则为送分题
【2011国考51题】诗人从生活和大自然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诗 知音 意象
(B)自然 灵感 文化
(C)生活 感情 品味
(D)文学 符号 精神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诗 知音 意象
(B)自然 灵感 文化
(C)生活 感情 品味
(D)文学 符号 精神
正确率59%,易错项D

对段落拆分解析:
(1)诗人从生活和大自然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
(2)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
(3)「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
解析后可发现,(1)讲的是诗人、自然和诗的关系,(2)为知音对诗中意向的正面影响,(3)介绍了各种著名诗句是如何意向神话、成为文学符号的。综合考虑,可发现A「诗、知音、意象」最符合题意,正确。
其实本题还有更简单的做法,拆分后可发现,(1)(2)(3)都提到了「诗」,也就是本题的关键词100%有「诗」,因此A选项正确。所以说,本文看似笔法散乱,难以把握中心,但根据选项可快速得出答案,这其实是一道送分题。
严格来说,本题最符合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大致为「诗、自然、意向、印象、精神」,A中「知音」略显勉强。但从任何角度来说,本题第一关键词都必须是「诗」,可以藉此快速确认A选项正确。
D选项「文学」太过宽泛,尤其是(3)中的文学作品全部为诗句而不是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他题材,因此D「文学 符号 精神」不如A合适,错误。
「找关键词」的「段落概括」题近年来越来越少见了,原因是此类题目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难、要么有争议,出题并不容易,对考生的考察效果也不够好,因此渐渐淡出。
可以从此类题中,学习根据选项快速解题的技巧。

二、「把不同的事物混淆」的经典陷阱
【2011国考54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我们已有的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只有通过强农惠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才能全面扩大内需,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应是大力发展农业
(B)世界经济危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
(C)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D)强农惠农政策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应是大力发展农业
(B)世界经济危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
(C)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D)强农惠农政策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正确率57%,易错项C

对段落拆分解析:
(1)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我们已有的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
(2)只有通过强农惠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才能全面扩大内需,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
可发现(1)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危机背景下农业的「避风港」属性,(2)强调了「强农惠农」「农业发展升级」在经济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型的的重要性,综合考虑,D「强农惠农政策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应(1)的描述和(2)强调的点,最符合题意,正确。
A「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应是大力发展农业」错误,原文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性,没有强调「扩大内需必须发展农业」,排除。
B「世界经济危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根本未提到全文都在强调的「农业」,直接排除。
C「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本题易错项。C错在把开头「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这句介绍背景的话和结尾「才能全面扩大内需,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混淆了。
原文是通过介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来引出「农业是避风港」的属性,再阐述了通过「农业发展升级」来推动「经济转型」这样一个措施,C将背景和目的混淆,因此错误。
C选项的错误点较为隐蔽,也是「段落概括」中常见的制造陷阱的方式,即把不同的事物混淆,例如混淆背景和目的,混淆措施和注意事项,混淆科研成果和未来预测等。
解题时要先概括段落再对应选项,可以有效避免「混淆不同事物」的陷阱。

三、读题时不能想当然
【2011国考65题】有些被宣称为「清热下火」的凉茶,其实连茶的远亲都算不上,它们不是普通的「茶叶」,只是含些中草药提取液。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的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但是,这样一种「有效」却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都会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B)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
(C)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
(D)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B)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
(C)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
(D)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
正确率60%,易错项C

对段落拆分解析:
(1)有些被宣称为「清热下火」的凉茶,其实连茶的远亲都算不上,它们不是普通的「茶叶」,只是含些中草药提取液。
(2)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的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
(3)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
(4)但是,这样一种「有效」却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都会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可发现(1)内容为「凉茶非茶,乃中草药也」;(2)说的是「火」会自然减退;(3)强调「中草药可能恰好能对症起效」,造成所谓的「清热下火」效果,(4)总结了上述情形,同时提到了消费者因为「亲身体验」而「现身说法」反对质疑功效的声音。
综合考虑可秒排除A「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和C「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因为原文强调的就是「凉茶≈中草药提取物→可能有清热下火的功效」这样一种说法。
在BD中,B「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符合文章描述,最能对应(1)(2)(3)介绍的内容,同时也呼应了结尾消费者「现身说法」的质疑,正确。
D「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不是强调的重点,因为题干始终围绕着「凉茶的本质」「为什么消费者会认为凉茶能『清热下火』」来行文。另外,根据「……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的描述可知,很多症状的减轻和凉茶是无关的,只有下文「另一方面……」的情况才和凉茶有关,因此原文与D「真正发挥功效」的描述不完全相符,B比D更加合适。
这道题考生误选C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没有认真读题,看到文章开头(1)质疑凉茶的成分,又看到(2)中「『火』会自然减退」这部分内容,就下意识地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其实原文根本没有这个意思。
读题、审题非常关键,要仔细把握题干含义,不能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