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一.原因条件:
1.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市场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殖民掠夺)
4.理论基础: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与技术开始精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高推动力。
5、劳动力条件:城市化及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二.标志性成就:电力的广泛使用显著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19C70年代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灯、电话、电车和电影放映机等众多电气产品涌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用之驱动火车和轮船,还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③新通信手段的发明。包括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和使用。
④化工技术的发展。包括从煤和石油中提炼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化工合成材料。
⑤推动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三.主要表现:出现了一系列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出现了新的动力机械内燃机,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出现了汽车、飞机,钢铁工业。
四、特点:
⑴重工业开始,重工业占主导。⑵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⑶多国同时进行,速度快、范围广。
⑷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俄、德、日)
五.意义:①是人类技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因其高效、便捷、无污染,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广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影响。
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面貌,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生产行业,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③使人类迅速跨入了电气时代。
六.经济组织:①生产和资本集中趋势的大企业时代。
②大企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③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
七.影响:
1.生产力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大企业时代。
2.生产关系革命:以垄断组织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3.社会关系革命:进入了相对民主时代。
4.国际关系革命:资本主义统治确立,亚、非、拉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沦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思想文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取代。
世界格局的变化:
①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矛盾激化,一战爆发。
②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新一轮殖民扩张,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