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观后感
为何自己始终觉得警长之死是出自一种恶意?
于我而言,可能一开始都不会选择设立三块广告牌这种方式,来增加曝光?自己潜意识里,始终希望女主能够把广告牌拆掉,解决案件的方式有多种,可能自己会选择的并不是这样。得罪了那么多人,还指望自己一个人就能把问题独立推进下去,我真不觉得女主能够做到?得罪了神父、各路警察、记者等等朋友,这些人如果有机会的,是很有可能会倾向于充当坏事的不稳定因素,为什么要这样以暴力回击暴力?
大概这几天听“柔弱胜刚强”的讲座听得比较多,看这部电影时,总觉得特别出戏。自己不认同主角行动的地方非常多,而这样一个开放但又几乎没有出路的结局,消极又负面,作为观众,心里挺不好受。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上帝,所以我们互相伤害也没有任何影响,对吗?”
这部电影困扰了自己好几天,笔者始终陷入一种恶意揣测的惴惴不安中,也可能是“世事如棋局局新”,自以为能够独立思考,但真正去生活中历练时,当自己内心的阴暗面被投射在他人身上,还是会不断地看错他/她人的行为和真实意图吧,突然想到了“正言若反”,会不会警长真的是抱着一种积极而非消极的、认真而非敷衍的态度,真的在解决问题呢?那自己之前基于错误的假设而回馈的恶意揣测,就太糟糕了。
对于警长的一举一动,心里始终怀有几个疑点,一是警长为什么会在拘役海耶斯后,非常感兴趣于这位母亲下一个月的广告牌租赁费用从何而出,是打算看笑话还是说真的感兴趣呢?本来看海耶斯进店的举动,以为她很有钱,可以直接一口气承包一年的费用,谁知她只出了一个月的费用,想来国情不一样,这个事如果在内陆,很有可能广告公司的老板会直接说店小承接不了这项业务,建议去别的店看看——明晃晃地和警察局做对,自己给警察找麻烦让执法者停不下来,执法者有无数条途径让自己停不下来,疲于奔命,而且还合规合矩。确实有点理解不了那个广告公司的老板是如何愿意签订合同呢,又或者是因为签订了合同,他不得不坚持这项工作,在当事人完全没有违反合同的前提下(道有所能,必有所不能)。
二是警长写给海耶斯的信里,称赞痛失女儿的母亲设立三块广告牌的这一举动,“是一步好棋”,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在说反话?他说自己的应对招数就是替她支付下一个月的租金(之前自己真的以为是有好心的仁人志士提供的捐款,这里的反转让我很困扰)不确定警长到底是不是真的明白人,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死了之后,广告牌这样无的放矢,基于“死者为大”的普世价值观,这样一直摆放的广告牌实际上会持续地给海耶斯招黑,有些是非观未定的人会非常厌恶这位貌似“逼死”了警长的母亲,这里自己真的没看懂?
三是警长这样的人,他的自杀是电影试图在表示什么吗,是默许是反对还是别的什么意思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生命的人是很需要尊敬的,但于我而言,提前结束生命大概是笔者最不愿优先做的一件事,总觉得这种行为太过傲慢,我始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活下去,为了自己,为了这唯一一次的生命,更为了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的业报吧,而且自己会更坚持于把生命燃烧在破案上,不管最后能将案情推进到哪一步,也不管各方面的压力让自己的心有多痛,笔者都会尽力去坚持,最好牺牲在岗位上,至少尝试过?
不知为啥,总是想起《窦娥冤》这出戏,对于一个国家的看法,好像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总是想到美元与黄金脱钩的那一年;想到海湾战争后被斩首的拉登;更想到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一件公共系统被击穿的案情,让自己好像看到了很多个漏洞叠加下,一个无限可能而又危机四伏的世界,“无辜”的女儿,“无辜”的母亲,“无辜”的儿子,“无辜”的警察局长,“无辜”的各位群众...这个世界不该是这样,但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人间一场虚空大梦,自己会包容谁,谁又会包容我呢?